信息化铸就精兵劲旅(二)
来源:央视国际 更新时间:2008-03-14
   CCTV.com消息(新闻联播):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拥有7名博士、47名硕士,干部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提前6年实现全军人才建设规划要求,人才成为防空旅制胜信息时代的重要战略要素。

   【同期】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旅长薛爱国:部队建设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决定转型速度与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信息化人才。

  这是防空旅一组很有说服力的数字:

  第一次接装某型导弹,形成战斗力的时间是5年,在这期间,军官队伍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不到10%。

  第二次接装某型导弹,形成战斗力的时间为一年,军官队伍有本科以上的学历的占50%。

  此后他们又接装一些科技含量更高的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周期却只有3到6个月。这期间,军官队伍有本科学历的达80%。

  数字表明,人才队伍的素质与战斗力形成周期成正比。

  记者:我们在防空旅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新装备列装后的首次打靶,因为当时部队仅有4人略懂导弹,工厂便来了100多名技术人员前来保驾,由此出现“专家干、官兵看,依靠保姆打导弹”的尴尬局面,这种尴尬也成了以后防空旅紧紧抓住人才建设不松手的一副警醒剂。

  硕士王建伟曾用一份依托数字化情报指挥系统,提高导弹防空能力的论文,牵动了全旅的训练变革。两年后,他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而此时,他正身负两项重大练兵活动之责,按常理,局部服从全局,读博士的事该放一放,但旅领导没有只顾眼前利益而是果断放行。在校期间,王建伟承担了多项全军“十五”课题的研究,一毕业就被委以旅副参谋长重任,到职后接连推出的《陆军数字化作战问题研究》等一系列专著和70多篇论文,为部队的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同期】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政治部主任李兴伟:我们防空旅,坚持“一流人才,一流待遇”,越是优秀干部,越是有潜力的干部,越是支持他们学习深造。

  防空旅在等装备期间,先后成立了电子、雷达、通信等5个装备技术研究室,给人才提供科研试验场所和条件,《地空导弹抗击巡航导弹》等战法理论创新成果,一下子打开了全旅官兵的眼界。防空旅在鼓励年轻干部深造的同时,更提倡立足岗位掌握信息化本领。指导员王峰大学毕业后分到防空旅当排长,几年来通过在职学习分别拿到导弹专业和管理专业两个本科文凭。在防空旅,像王峰这样立足岗位在职学习的干部占总数的80%,如今,10位旅党委常委中就有7个研究生,旅长、政委双双获得作战指挥学硕士学位,以100多名业务尖子为骨干的人才群体,成了驱动防空旅加速信息化跨越的倍增器。全旅先后创造出150多项信息化革新成果,47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