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哲学告诉我们,战争中的“攻”和“防”是相互对立、相互促进、互为存在前提和条件的矛盾统一体。信息化条件下,进攻一方的武器装备及其作战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防护一方的防护对策和技战术措施也必须相应改变,以达到与之抗衡的目的。因此,随着精确打击,信息攻击,结构破坏,体系对抗,物理瘫痪,机理毁伤等新的空袭作战理论和方法的提出及采用,城市防护观念、防护理论和防护措施也必须随之更新、变化。
确立“功能防护”理念,注重保护目标的功能完善
实战证明,面对信息化条件下的空袭作战,单一重要目标及其某一部位是很难抗住精确制导武器的直接命中打击的,即使间接命中,也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毁伤。因此,在组织实施城市防护设施建设、包括人民防空专用设施建设时,应着眼从功能防护层面进行规划、设计和落实。所谓功能防护,就是把防护目标看作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系统毁伤分析,合理确定系统各要素的防护标准,制定总体建设规划,采取综合防护对策及措施,从而保证防护目标在遭受攻击时仍能发挥预设的功能。
功能防护是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空袭的特点和重要目标的运行机理,对传统防护理念的创新和发展。目前,美国在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方面就非常注意运用软科学的方法,侧重保护系统整体功能,如加强实验研究,提倡功能性技术储备等。
确立“精确防护”理念,提高关键“节点”防护能力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空袭方多利用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等精确制导武器进行精确的点状打击。如海湾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仅占武器装备总数的8%,而伊拉克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已达80%以上。由此可见,精确打击、结构破坏已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空袭作战的重要方式。在此情况下,防护作战行动要想做到有的放矢,也必须从过去粗放、概略的面状为主,向集约、精确的点状为重转变,也就是要实施精确的防护作战。
不可否认,作为一种被动的作战方式,精确防护较之精确打击来说,难度要大,但也并不是没有可能。一方面,随着现代侦察探测、搜索定位等技术的发展,防御一方不仅可以预先和有效地发现攻方的作战企图,而且随着各类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等的发展,防御一方可采取更加有效的、针对性更强的防护措施来对抗攻方的精确打击。另一方面,在精确打击理念的指导下,攻方的打击目标会越来越清楚和集中,这无疑为防御一方对症下药的采取措施提供了可能。因此,在精确打击日渐盛行的未来战场,利用精兵利器对敌必攻我必守的重要目标进行精确防护,无疑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确立“机动防护”理念,在机动灵活中提高生存能力
信息化条件下,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目标的直接攻击,都必须以对目标的侦察探测和识别定位为前提。因此,某些自身所处位置可变动的防护目标,如机动式人防(民防)指挥所、机动式雷达、通讯站等,可根据空袭情况和防护需要,适时机动转移,不断变换位置;地下大型人防工程则可建成多点设置,网络连通的布局,使敌侦察探测系统难以准确掌握攻击目标所处的方位,这样也可大大降低被敌精确制导武器攻击的几率和命中概率,从而提高生存能力。对此,美国国防部就认为,美国目前的“国家军事指挥中心”、“战略空军司令部作战指挥中心”和“北美航空航天防御司令部作战指挥中心”等固定式地下设施,随经防暴加固,也可能经受不住核攻击,而且建造超加固、超深度地下设施十分费钱,前景不佳;因而建议采用地面机动、分散配置的设施和空中机动设施来弥补前者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