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视察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2006-10-23 10:41:38)
要求:发展e-Science,促进科研水平提升
本报北京10月22日讯(记者刘英楠)“现在一些科研人员觉得联上互联网、数据库建成了,e-Science就算实现了。这种想法显得比较简单。”10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一行视察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他强调,科学家和网络专家必须加强研究和合作,使e-Science的构想真正成为现实,进而大力促进中科院的科研水平、科研效率的提升,为我国科技界作出示范。
中科院网络中心于1995年3月正式成立,业务方向包括中国科技网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中国域名注册和地址分配服务,网络应用开发和信息服务,科学数据库资源建设和应用服务,超级计算应用与服务,国家网络科普基地建设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等前沿技术的跟踪和研究等。其前身是始建于1990年5月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
上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李俊代表中心领导班子作了《服务创新提高信息化支撑能力》的工作汇报,全面介绍了该中心的发展状况和今后的发展思路。该中心“十五”期间信息化基础设施迅速发展,例如计算机网络核心网带宽从2001年的1吉比特每秒提高到2005年底的2.5吉比特每秒,高性能计算能力从每秒1300亿次上升到5.5万亿次,科学数据库数据量从725吉比特上升到16.6太比特。
路甬祥考察了中心开发的“羊八井宇宙线数据处理系统”、“虚拟天文台”等成果,对网络中心“以服务促进应用”的发展模式予以肯定,并要求网络中心进一步重视、加强对e-Science工作的支撑。据了解,e-Science的概念是英国科学家首先提出的,指通过网络和电脑来促进科学研究。中科院领导层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现代科研手段的最新发展趋势,专门成立了e-Science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传统科研靠理论、实验两条腿走路,现在虚拟计算成为推动科技发展的‘第三条腿’。”路甬祥说:“e-Science将彻底改变现有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的模式。”
路甬祥指出,计算生物学已经成为和理论、实验生物学并重的学科分支,在化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也同样如此;同时,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网络式、跨学科协作的研究模式也在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中心不能仅满足于提供日常的信息服务,而应与各研究所、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合作,加强e-Science的战略研究,根据科学发展前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和现代科研方式的变化,探索e-Science的应用模式。
据了解,中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虚拟实验室为核心,建立能有效融合资源、高效便捷服务的e-Science科研环境,选择若干领域进行应用示范。要逐步将中科院网络延伸到科研现场,完善协同工作环境。开放、共享、联网的科学图书馆、超级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等e-Science支撑建设,已经提上工作日程。
与会有关专家认为,中科院网络中心集网络服务、科学数据库、超级计算等于一体的建设架构,在国际上也不多见,利用这一发展良好的网络信息平台,中科院一定能在e-Science研究和应用上抢占先机,支撑和推动全院科研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