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滨区国税信息化建设十年回顾与思考
来源:渭滨区国家税务局 更新时间:2012-04-14

 
 


    我们渭滨区国家税务局国税信息化建设走过了十个春秋,回顾这一历程,有成功有失败,不断的前进过程中也走了不少的弯路。本文以一个基层税务人员的视角对十年息化建设及基层信息化现状进行观察分析,并结合本年全国税收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对未来国税信息化建设提出看法和意见。

   今年7月25日,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近几年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研究部署金税工程三期建设。比照会议精神回顾笔者所在局及兄弟单位十年信息化建设历程,深感过去取得了那么多的成绩,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的信息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需要去探索。

    一、回顾国税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

    (一)硬件几何数字增长

    以笔者所在渭滨区国家税务局为例,九六年之前只有计财科有一台386,经过多年来大量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建设,短短十年从无到有,现在已建有标准化机房1个,拥有服务器3台,X+1的布线标准网络布线网络一个,主办公楼拥有信息点150条,现有工作站100余台,并将驻外两税务所纳网络管理,并与市局及驻外税务所实现2M光纤数据交换通道,硬件建设呈几何数字增长速度。其他兄弟单位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县也达到了类似水平。

    (二)软件应用日新月异

    从九七年初市局统一开发的DOS征收系统的应用开始,十年间税务应用软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在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就本局而言,不包括商业通用软件,现在就同时运行近30个税务专用软件,大的有金税工程软件、CTAIS软件、出口退税软件和OA软件,小的如税收会统报表统计系统、税务稽查信息管理系统、征管报表软件、四小票采集、车购税管理系统等等。而且还不断有新的软件上线应用及在用软件升级,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四个月就有一个新软件下发使用,每半月左右就有一个软件被升级。

   (三)数据整合及共享初具规模

    随着从最初单机征收到申报大厅统一集中征收,到如今全省联网,从手工开票到计算机开票,从纸质档案到电子数据,从初期数据不集中到申报大厅形式上集中到如今全省软件统一基础上数据整合共享基础上的“一窗式”报税形成,十年间数据应用的集中整合及共享初具规模。原CTAIS(中国税收征管软件)的涵义也在这个过程逐渐发生了变化。全称改为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中文简称“金税三期”工程,英文缩写虽还为CTAIS,但新CTAIS已经拥有了质的提升,成了中国税收信息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二、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肤浅。

    一是一些税务人员没有紧迫感。有的人认为税收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暂时不懂没有关系,对现阶段的工作不会造成大的影响;有的人员认为信息化是信息中心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事情,与己无关。二是一些税务人员求知欲望不强烈。有的人仅满足于一知半解,认为能用计算机开出税票就是信息化了;有的人认为自己掌握了打字、录入和一些简单的操作就行了,计算机的操作应用在较低的水平上停滞不前。三是有一些年龄偏大的税务人员认为自己没几年就“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学不学电脑无所谓,甘愿做信息化的落伍者。

   (二)税务软件数量众多,应用管理混乱。 

    税收信息化以后,原来手工处理的税收业务已绝大部分可为计算机处理所代替,各级税务部门均结合自身实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软件开发,忽然间,税务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由于开发者素质差之不齐,开发平台不一致,软件接口不统一不规范等原因,软件在基层推广时不得不多软件跨平台同时运行。经调查,目前笔者所在地区征管信息系统、车购税征收系统、增值税专用发票代开系统及金税工程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等系统,稽查系列稽查管理系统、金税协查系统、报表系统,除此之外还有发票、库行联网等外挂程序以及税收管理调查系统等阶段性运行系统在同时交叉运行。开发水平所限造成软件补丁不断;多系统运行造成基层操作人员不得不在各系统间频繁切换,工作繁琐易失误;各软件接口不统一,数据不能共享,对纳税人重复采集数据与简化优化办税流程目标不符。

   (三)知识培训更新不及时,网络管理人才紧缺。 

    近年来,税务系统的硬件设备投入很大,但税务干部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近几年税务系统大力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优化人员素质结构,税务系统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网络应用又精通税收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目前基层税务机关能够熟练地掌握征管软件程序的人,仅限于市县级税务机关信息中心的少数人,大部分征管一线人员只会简单操作征管软件。税务系统计算机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

   (四)计算机依赖强,缺乏应变机制。

    随着税收信息化的发展,基层税收业务已基本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处理,这从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纳税人,帮助纳税人节约了办税成本。信息化网络化离不开计算机硬件、软件、供电和通讯网络的有效支撑,计算机软件硬件故障、网络病毒、停电、网络服务中断已经成为信息化道路上优化征管服务的四大隐形障碍。税收业务信息化处理,税务人员对计算机依赖增强,业务处理、数据分析等似乎离开计算机就无法进行,人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税收征管中人应有的作用。

    三、税务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一)更新观念,加强认识

    解决观念上的问题,是顺利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因为信息化建设只有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能。所以税务部门一定要更新观念,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观,要树立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与税收信息化建设并重的全新理念,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重点要有一个新的定位和认识。改变税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肤浅的认识。应该说,对工作重点和目标的把握同样是认识问题,更是思维方式问题,同样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作支撑。

   (二)进一步统一税务管理软件,统筹开发。

    总局信息化建设规划提出十年内建成一个功能覆盖各级税务机关行政管理、税收业务、决策支持、外部信息应用等所有职能的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监控严密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即建设一个网络、一个平台和四个系统。税收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缩短这一时间,加快软件开发进度。新CTAIS虽已整合了一部分功能,但还需要进一步融合国税、地税、海关和财政的所有税收业务,国税、地税版还要集成日常通用行政管理职能。应明令坚决杜绝各地擅自开发税务应用软件行为,防止数据标准不统一的接口瓶颈现象。

    (三)积极引进人才,做好人才培养与知识更新。 

    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技术开发维护和网络管理型人才。各级税务部门应切实改进用人方式,拓宽用人视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建立人才引进、培养、知识更新长效机制,立足信息化,着眼长远,不拘一格择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人,在于有一支掌握现代化科技手段的高素质税务干部队伍。为达到信息化要求的税务人才素质标准,我们要建立健全以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培训体系,采取各种措施提供全员专业技术培训,逐步提高全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同时,还应采取相应措施拓展进人渠道,逐年从高等院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部分专业人才充实税务机关。另外,还应稳定现有的信息技术队伍,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对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在技术职称、非领导职务、专利补贴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照顾。做到培养高层信息专业人才与培养普及性的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的税务人员相结合,以满足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

   (四)综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利用。

    税务部门向内应继续推进税收业务流程再造,全面融合税收业务、行政管理、绩效管理和决策分析等综合事务,整合各类资源,打破软件应用繁琐繁杂局面,切实简化优化办税流程,避免数据重复采集;向外应加强与海关、财政、审计、工商、公安部门沟通交流,建立数据交换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做好跨部门间联动协调,借助信息化网络,国家总局应在全国推行新CTAIS基础上,统一统筹协调相关海关和财政、工商等部门全国统一软件数据共享接口衔接工作。为未来数据共享作好前瞻准备,实现最大程度的数据共享利用,摆脱“信息孤岛”。

   (五)建立预防应急机制。 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行之有效预防应急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化运行保障机制。落实防雷接地工程,保证现有设施安全运行;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建立电力保障制度;研究建设税务专用网络,建立备用网络通道。二是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税收电子信息的安全等级制度,做好内部网络数据与公共网络的物理隔离;建立健全网络监控制度,做好病毒预防查杀工作;建立健全网上申报认证平台,设立数字认证中心,保证数据安全有效;三是建立健全停电断网反应机制。在遇到停电断网紧急情况后,启动手工服务,事后进行数据录入,保证服务的连续性。

   毫无疑问,随着金税工程的逐渐深入,税务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将逐渐拓宽和深入。有信息化专家这样评价金税工程:作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信息化建设以“金税工程”为突破口,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金税二期基本完工,金税工程三期建设已经启动,最终将建立覆盖所有税种、覆盖所有工作环节、覆盖国、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的税收信息化“天罗地网”,全面加强税收管理,以此带动我国整个税收工作的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