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加大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力度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来源:河南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做大经济规模,而且要加快经济转型、提高发展质量,实现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大而强与富而美的统

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新突破。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经济强省的必由之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下大力气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

  要把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紧迫的任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食品、有色金属、石油和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和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大力发展建筑业和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要把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保障。加快治淮和治黄骨干工程、洪水控制工程建设和骨干河道治理步伐,建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燕山水库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构建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和水资源保障体系。搞好大型煤矿、电站、电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促进能源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加快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民航和车站、航空港等交通枢纽建设,构建交通区位新优势。

  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加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文化、中介、房地产等现代和新型服务业,重点抓好物流、旅游和金融业发展,使现代物流业成为优势产业,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金融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比重。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

  要把集约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集群经济,形成一批配套能力强、聚集效应明显、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资强度,提高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重点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成长性企业,推动更多的大型企业集团进入国家500强。

  (二)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城镇化是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途径。要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走城乡互动、区域协调、体系合理、发展集约、以人为本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强化产业支撑,增强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搞好城镇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坚持依法治市,提高管理水平。促进集约发展,突出特色,提升品位,创建宜居城市和节约型城市。重视城区发展,认真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破除体制障碍,搞好城乡一体化试点,逐步形成以统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管理和社会管理为重点的一体化新格局。

  中原城市群是建设经济强省的“柱石”。要认真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把洛阳建成新兴工业城市;积极推进郑汴一体化,大力培育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等产业带;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促进区域功能对接、资源共享、生态共建、环保同治、产业互补、协调发展,增强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使其成为带动中原崛起的龙头,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地区是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支撑。要在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和资金安排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依托重要交通线发展新兴产业带,促进区域内中心城市加快发展。

  县域经济是建设经济强省的“基石”。要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县市综合经济实力全面增强。鼓励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市。支持巩义、永城、邓州、固始、项城等发展成为集聚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加大对产粮大县、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经济困难县的支持力度。加强市区和县城建设,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继续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三)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取得新突破。“三农”问题事关建设经济强省大局。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深入开展“抓试点、争致富、办实事”活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要用先进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逐步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继续推进全国重要的优质粮食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经营模式,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要加快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壮大劳务经济,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县建设,打造河南劳务品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农民致富。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逐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因地制宜地推进整村扶贫开发和易地扶贫,加强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减少贫困人口。

  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在全省农村实行“两免一补”,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农民都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搞好村庄规划,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强农村交通、电网、通讯、沼气、安全饮水、流通、生态环境等设施建设,及早实现村村通电、通油路、通宽带,村村有连锁农家店。着力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

  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源泉。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征地制度、集体林权、流通体制、金融体制和供销合作社等改革。

  相关链接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未来五年,我省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产品结构由初级为主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为主转变;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向工业强省迈进。

  省七次党代会以来,我省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支持百户重点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使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升。同时,我省先后投入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102亿元,支持了一批重大工业结构升级项目,拉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我省工业发展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

  目前我省正着力培育发展食品、有色金属、石油和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将在中原崛起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未来五年,我省将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要途径,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同时,我省采取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对一些经济较强的县市拉高标杆,瞄准全国百强县市全力赶超,发挥领跑作用。对一些传统农业大县,我省将区分不同情况给予重点扶持,努力在全省形成争先恐后、百舸争流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以实现经济实力壮大、财政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增长的目标。

  近年来,我省把县域经济作为发展战略重点,坚持特色发展思路,突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我省还出台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两年安排专项资金6亿元,扶持了一批县域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发展势头强劲。

  2005年,我省县域经济总产值达到7247.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8.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1%。今年上半年,全省108个县市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长34.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4.1个百分点,46个县市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

  ▲▲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未来五年,我省坚持把“三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并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以实现农业不断增效、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

  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未来我省将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推进以优质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

  到2010年,我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左右,全省转移农业劳动力总数达到230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左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左右。实现所有行政村和大多数自然村通水泥路(油路),90%以上的县道达到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乡道、村道达到四级及以上公路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保障制度初步形成。

  ▲▲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

  今后,我省将突出抓好郑州市、中原城市群、省内区域中心城市、省定重点县(市、区)和重点镇的建设,带动全省城镇化,并推动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数以千万计的农民走向城镇,为提高全省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按照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省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省非农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达6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50%以上。

  省七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在城镇化建设上,突出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着力培育“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以形成若干个带动力强的省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新的经济增长极,逐渐探索和形成了一条实现中原崛起的城镇化之路。郑州、洛阳等城市新区初具规模。到去年底,我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0.7%,中原城市群生产总值已占全省的57%。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上取得新突破。我省人均资源少,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大,建设经济强省,必须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管理和调控,加快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继续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广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循环产业链,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园区,支持鹤壁、义马等市做好循环型城市试点工作,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引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形成低投入、低消耗和高效率的经济体系。着力建设节约型政府,发挥好示范引导作用。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地方法规、资源价格体系及标准体系。

  要加强生态建设,搞好环境保护。加大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和重污染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生态功能区划,限制开发重要水源保护地区、重要湿地和生态脆弱地区,禁止开发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加强天然林保护和防护林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认真执行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优化投资结构,严格禁止新上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破坏和浪费资源的项目,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不懈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到清新空气,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地、青山碧水。

  (五)坚持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努力在建设创新型河南上取得新突破。自主创新是建设经济强省的不竭动力。要把自主创新浓墨重彩地写在中原崛起的旗帜上,着力建设创新型河南。

  建设创新型河南,重点是科技,主体是企业,关键是人才。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鼓励原始创新,突出抓好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动力的增长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重大专项工程,积极研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大力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整合科技资源,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风险投资,保护知识产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所或重点实验室,促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坚持人才强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党政人才队伍,一批一流的科技文化领军人物,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国际化视野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一批社会急需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打造“中原人才高地”,把各方面的人才集聚到实现中原崛起的伟大实践中来。

  (六)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在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和发展开放型经济上取得新突破。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务求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发展。

  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建立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建设电子政务,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坚持政治上放心、政策上放开、发展上放手,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服务、引导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显著提高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投资、财税、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体制改革。改善金融生态,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扩大股票、债券、信托等直接融资规模,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加快发展。支持农村信用社、地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积极培育劳动力、技术、土地、产权、信息等要素市场,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健全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要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突破口,努力破解经济外向度低这一难题。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多形式、多渠道引进境外资本和沿海资本,努力实现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的重大突破。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效益。加强关键设备和短缺资源进口。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

  将节能降耗纳入考核体系

  我省在推进节能工作中将定期公布经济发展能耗指标,并把节能降耗纳入相关统计考核指标。

  今后5年,我省将重点加快化工、建材、钢铁、石化、煤炭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同时严格市场准入,强制淘汰高耗能产品和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能耗较低的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服务业的比重。全省还将组织实施低效燃煤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体系建设等十大节能重点工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我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提出,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66立方米;煤炭、铝土矿等主要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再生铝、再生铅占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25%、30%;废钢铁、废铜、废铅、废纸和废塑料等5种重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到65%以上;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达20%以上,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提高到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控制在6万吨以内;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在2005年的基础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4%,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8%。

  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

  今后5年间,我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把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放在建设创新型河南的突出位置,集中力量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大先进技术装备进行扶持,建设好、配置好、利用好、发挥好我省的科技资源,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依托优势骨干企业,建立40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个;围绕产业关键技术开发,建成100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原始性创新建立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0个。

  今后5年人才总量接近500万

  我省确立今后5年人才队伍建设总目标,到2010年,全省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498万人,比2004年底增加169万人,年均增加28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126万人,占技工人数的比例显著提高;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达到2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得到快速发展壮大;到2010年末,每万人口拥有人才达850人左右,比目前增加410人左右。

  目前全省各类人才总量已达328.8万人,其中党政人才33.3万人,国企经营管理人才29.5万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40.4万人,人才总量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

  至2005年底,我省有驻豫院士16人,并彻底改写了我省没有本省培养的两院院士的历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6名,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的人选30人,省优秀专家已突破10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万多人。

  今后5年引资达到1000亿元

  按照商务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的总体要求,今后5年河南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将达到100亿美元,到2010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60亿美元;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对外直接投资和外派劳务分别达到9亿美元、0.9亿美元和2万人次,全省引进国内省外资金达到1000亿元。

  围绕产业转移,“十五”期间,我省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吸引宝钢、澳柯玛、香江集团等一批国内大企业投资河南省,近3年来累计引进省外资金1000亿元以上。

  今年上半年全省利用外资连续六个月实现正增长。半年时间实际引进的外资总额几乎是上年度同期引资5.06亿美元的一倍,接近于两年前全年10.07亿美元的引资总额。2006年上半年,河南实际利用外资历史性地达到9.54亿美元,为河南利用外资搭建了一个新“高度”。

  截至目前,河南省有上市公司42家,发行股票43只,累计募集资金323.74亿元。今后5年我省将按照“培训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原则加快上市后备企业培育,争取有200家以上企业进入上市前期准备,100家以上优质企业进入上市申报程序,5年内50家左右企业成功上市。

  图①截至2005年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11836家,用于研究开发的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67.9%,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王天定摄

  图②我省第一部《河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年~2030年)》已开始实施。按照规划,到2030年,95%以上的重要湿地可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