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治理奶业过度竞争的经验
来源:糖酒快讯 更新时间:2012-04-15

 
  摘要:日本的奶业在全国农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政府通过政策调控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奶业的高速发展。目前日本奶业在生产领域呈现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养殖、多功能开发的发展状态;在加工领域,通过对过度竞争的综合治理,加工的集中度更趋明显。日本治理奶业过度竞争主要是政府通过对法律、价格等手段进行调控,一是实行宏观调控,确保平稳发展;二是提高养殖要求,降低生产成本;三是提高加工标准,鼓励企业兼并;四是实行政策引导,鼓励产销一体。日本治理奶业的一系列成功做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迪。

    日本的奶业在全国农业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奶业生产水平也在世界奶业行业中居于先进行列。在人口密集、山多地少、饲料和牧草缺乏的岛国,日本奶业之所以迅速崛起,关键原因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政府颁布了《草地法》、《农业基本法》等法规,并通过政策调控,缩减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草地建设面积;对奶农实行价格支持,资助其发展奶牛业;对奶业加工厂家则推行价格补贴,有力地促进了日本奶业的高速发展。

    一、日本奶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据日本农业白皮书统计,到2004年2月,全日本原奶总产量达到865.8万吨,奶牛存栏量169万头,有2.88万个牧场分布在全国各地,平均每个牧场拥有58.6头奶牛,而每头奶牛年均产奶量达到8380千克。[1]从总体来看,日本奶业发展分为6个阶段:

    1.1950至1954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为“有畜农户创立期”。日本政府在1953年制定了《有畜农户创立特别措施法》,1954年制定了《酪农振兴法》,使有畜农户大量增加,但当时饲养奶牛的户数多,而每户饲养的少,全国户均1.7头,北海道户均2.3头。

    2.1955至1965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营方向的转变。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奶和奶制品的需求增加,日本政府于1961年制定了《农业基本法》,1965年制定了“奶制品生产补助金”暂行措施等振兴奶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有的农户原以经营种植业为主、奶业为辅,开始向以经营奶业为主、种植业为辅的经营方向转变,户均养殖奶牛头数逐渐增加,1965年户均饲养头数全国为3.4头,北海道为6.4头,多的达10头以上。

    3.1966至1970年为第三阶段,其特点是有的农户向专业化的奶牛经营形式转变,饲养奶牛数量增加,1970年户均饲养头数全国为5.9头,北海道为12.5头,多的达30多头。

    4.1971至1980年为第四阶段,其特点是大型机械的应用,使经营饲养管理程序化、系统化和规模化,大型联合体经营出现饲养头数进一步增加,1980年全国户均18.1头,北海道35.1头,多的达50头以上。

    5.1981至1999年为第五阶段,其特点是饲养管理自动化程度提高,计算机应用进入农户,畜产环境整治已普遍引起重视。

    6.2000年至今为第六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奶牛饲养更趋集约化,产销管理实行了全程质量监管,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广泛,奶业销售系统更臻完善。

    从日本奶业上述六大阶段来看,其发展是稳定的。但在不同的阶段,由于政策导向激发了生产者和加工厂家的积极性,因此牛奶和奶制品产量不断提高。而由于对牛奶的需求量增长缓慢,导致奶业行业竞争激烈,奶制品产量过剩。如1980年库存的脱脂奶粉大约可满足9个月的市场需要,库存黄油超过市场半年的需要量。奶品过剩引起了严重的地区矛盾,特别是主要产奶区--北海道的奶制品过剩更加严重。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使奶业发展进入了有序、规范的良性发展新阶段。

    二、日本奶业过度竞争的治理状况

    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配合乳品加工点,采用物流配送,满足终端市场的需求,一直是日本奶业发展中不断创新和实践的一条主线。在生产领域,通过对奶业过度竞争的综合治理,日本奶业呈现三方面的发展状态:

    一是规模化经营。由于小规模经营,奶农的生产成本较高,因此日本不断扩大奶牛饲养规模。据统计,1996年至2004年,全日本牧场数从近4.1万个减少到2.8万个,但每个牧场平均存栏奶牛数量却从46头增加到近60头,同时每头奶牛的年产奶量从7168千克提高到8380千克。同时1994年,平均每个牧场奶牛存栏42头,只有15%牧场的存栏数大于50头,大于100头的不到1%;到2004年平均每个牧场存栏近60头,比1994年增长42.9%,近50%的牧场奶牛存栏大于50头,有6%的牧场存栏大于100头。[2]日本奶牛牧场数量不断减少,规模却不断扩大,这是质量管理要求、科技进步和市场选择三重作用的结果。另外,从农户经营的类别来看,每户奶农经营的农地面积已达18hm2,是粮农的4倍。目前全日本农户中,占1%的奶农经营了全国10%的农地。

    二是区域化养殖。北海岛在日本奶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全道奶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占畜牧业产值的70%。虽然全日本奶牛饲养有逐年减少之势,但北海道的奶牛数量却在逐年增加,且每头牛平均产奶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形成比较明显的优势养殖区域。

    三是多功能开发。通过综合治理,日本奶牛场周围环境好,无污染,质量高。奶牛场均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并结合地区特色创办旅游牧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在加工领域,通过对奶业过度竞争的综合治理,日本奶业加工的集中度更趋明显:

    一是雪印、①明治、森永等大公司通过对中小型企业的重组和兼并,对零售市场拥有了更大的市场权,三家大奶品公司控制下的“集乳量”占有率超过50%。

    这些大企业都有自己一整套完整的生产和销售体系,与奶农签订产销合同,利用自有资金、技术力量的优势,通过向奶农提供贷款、补助金、技术指导以及购买良种等,加强对奶农的指导和控制,因此,流通数量大,环节少,产量稳定,成本低,竞争力强。

    二是农协系统依据其产加销一体化的模式,重组和兼并了各类小型企业,扩大了对市场的占有率,“农协牛奶”直接销售量逐年提高,与大公司形成了互为竞争、互为促进的格局。

    三、日本治理奶业过度竞争的基本做法

    从总体上看,日本治理奶业过度竞争主要是政府通过对法律、价格等手段进行调控。其主要做法主要有四个方面:

    1.实行宏观调控,确保平稳发展

    日本的奶业政策主要由3个方面组成,即政府对鲜奶的价格补贴,按等级定价,通过都道县府牛奶销售部门实行税收(收益)共享以及进口限额,由此确保了奶业的稳定发展,防止其大起大落、恶性竞争。在这些政策中,对奶产品实行“价格稳定方案”,包括调节存量经营、用于支持介于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的国内批发价、价格稳定区间内的赤字由征收进口税来弥补;对加工用牛奶的价格支持部分由畜牧业促进公司从某些奶产品的国家贸易经营中所获利润负担,部分间接来自国家贸易收入;同时日本还依据市场的需求和牛奶供应情况,计算出奶制品的稳定指导价,实行稳定的标准价。

    值得一提的是,从1979年起,日本为缓解奶业过度竞争,政府采用限额办法来减少定额补贴方面的花费,由生产合作社自己制定定额方案,超量受罚,奶农都将超出量自行转化成奶制品来避免受罚。同时,政府还采用市场调控办法,奶品过剩时,政府还拨出专款用以收购储备或免费提供中小学生营养餐。此外,为促进牛奶及奶制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奶制品的对外贸易,对进口产品实行一定的限制。

    2.提高养殖要求,降低生产成本

    为避免生产者盲目发展奶业,从2000年起,日本对从事奶业生产者提出了十分严格的养殖标准要求,凡奶牛场都必须注意环境的保护,强调生产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奶牛场的粪便都经过无害化处理,达不到要求的不准从事养殖活动。因此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各奶牛场都结合自身的条件,拟定场内环境方案,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与发展。同时,近年来所有的奶牛场都推行了生产履历追踪制度,确保奶产品的可追溯性。通过上述措施,日本奶农实行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养殖,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提高了产品质量,奶业过度竞争得到了有效控制。

    3.提高加工标准,鼓励企业兼并

    为避免奶业加工业盲目发展,日本采取了3方面的综合措施:

    一是制定完善的加工标准。在奶业加工业方面,日本从生产到加工以及产品的包装、标识都建立了一整套法规标准,如乳制品加工方法的标准化管理、乳制品成分规格的标准和测试等,在学生奶方面也有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全程严格按法规和标准组织生产。例如:食品卫生法、农政法、农林规格与品质标准、不正当竞争防止法、饮用乳竞争规则等。将乳制品分为鲜奶、混合奶、加工奶,产品属于哪一类必须在包装上标出,否则不允许上市和销售。

    二是重视质量体系的建设。加工企业均要求通过ISO体系认证,近年来又在推广HACCP认证工作。据统计,到2004年10月,全国每日牛奶销售量超过2吨的加工企业中,已通过HACCP的企业有516家,占全部的60%。

    三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近几年来,为提高企业间的竞争力,政府出资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对兼并的奶牛场,政府通过农协无偿投资50%,其余50%由银行给予低息贷款。

    4.实行政策引导,鼓励产销一体

    日本在发展奶业过程中,通过政府政策引导,鼓励通过建立奶业(酪农)行业组织协会,开展一体化经营。政府通过奶业协会支持奶农采用新技术、新成果,将传统的栓系饲养改为散放饲养,电脑在奶牛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此大大提高了奶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通过延长奶业产业链,实现业内价格大幅度增值,使奶业成为生机勃勃的产业。

    四、对中国治理奶业过度竞争的启示

    日本治理奶业过度竞争所采取的一系列成功做法,给中国进一步规范奶业发展,促进其纳入有序、规范的轨道带来了许多启示:

    1.制定完善奶业政策。日本在治理奶业过度竞争中最成功的是其拥有完备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因此,中国应从实际出发,借鉴其成功经验,加快建立奶业发展扶持政策,如建立支持价格机制、过剩产品国家收购机制、福利机制,建立牛奶风险储备基金等,以确保中国奶业稳定发展。[6]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鉴日本北海道奶业发展经验,在奶源基地选择上注重资源与市场结合,采取有主有次、先易后难、择优扶持的方针,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奶业基地,避免奶业结构的雷同,同时加强品种改良,建立优质奶源基地,提高整体产奶水平和乳品质量。

    3.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借鉴奶业(酪农)协会的成功经验,组建由奶农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加工企业+合作社+奶农等紧密型合作模式,实现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推进奶业一体化健康发展。

    4.建立奶业服务体系。针对目前我国奶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应加快奶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订单奶业”,全面推进奶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奶产品的销售网络,扶持发展奶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之成为中国奶业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