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化服务工作会议召开
来源:民政部网 更新时间:2008-03-14

 
 
 
    10月21日,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化服务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由各级民政和地名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启动一年多来,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行动,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有效、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国已有8个省、129个地级单位和868个县级单位初步完成了国家地名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工作。各地积极开展“数字地名建设与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地名信息化服务取得新的进展,涌现出一批新的示范城市。继沈阳、南京、重庆、长沙、广州、朝阳等又有北京、上海、许昌、牡丹江、襄樊等一批城市开通了地名问路声讯服务,长春、哈尔滨、天津、杭州、厦门、济南、武汉、南宁、成都等一批城市正在积极筹备开通地名问路声讯服务。全国已经开通地名网站60多个。全国统一号码的地名问路声讯服务系统进行了联网测试,目前正在进行号码优化工作。

    为进一步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实施,加快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进度,推动地名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10月21日至23日,民政部在杭州召开“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化服务工作会议”,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出席会议并做了工作报告。罗平飞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研究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思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在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的目标。地名公共服务作为覆盖全民、全社会的公益性公共服务事项,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是离不开的。地名信息化服务是地名公共服务的基础平台,也是新时期地名公共服务的方向,建立完善地名信息化服务体系更是地名公共服务的一项长期性中心任务。他强调指出:按照“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转变地名管理职能和工作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地名信息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任务;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全局对数字地名服务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

    他在讲话中从“领导重视,组织落实;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夯实基础,拓展服务”等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各地的主要经验,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对地名信息化服务提出的新的任务和要求以及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产生的原因,部署了工作任务。他指出,我国地名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工作从总体上看仍处在起步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任务还十分艰巨。下一步的主要工作任务,一是全面推进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为地名信息化服务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扎实开展数字地名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创新服务形式、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他要求各级政府、民政和地名管理部门要加强指导和协调,采取得力措施,为数字地名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号召各级民政部门和广大地名工作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努力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化服务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分管厅(局)长、区划地名处(地名办)处长或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有4个单位演示了地名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8个单位介绍了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