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电厂高效运营的秘密武器
来源:IT168 更新时间:2012-04-15
         

10月18日上午,三峡电厂左岸机组首次实现满负荷发电,14台机组发电达到额定功率980万千瓦,一台机组就可满足一座百万人口城市全部供电需求。截至当日,三峡电厂已累计发电1356亿度,供电区域涉及半个中国。更令人吃惊的是,直接负责三峡左岸电站14台发电机组运营的只有300余人,人均发电效率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三峡电厂何以实现如此高效的运营?

一台机组停运一天损失330万元

    水电站的发电量受来水量、水头(即上下游水位落差)、发电机组运行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但来水量、水头等主要由“老天爷”控制,因此水电站最大的愿望就是杜绝非计划停机、尽量缩短发电机组检修时间;也就是说,把来水量最大限度的转化成电力。按目前电价,一台70万千万的发电机组满负荷发电一天的产值就是330万元,如果三峡左岸电站出现一台机组非计划停运一天,中国长江电力公司的损失就是330万元。

    如何尽量杜绝非计划停机呢?发电机组就像一个人,为了防止生大病就要经常体检,防微杜渐;用一套科学、规范的流程来保障发电机组持续、健康的运行。尽管中国已经建立了大量的水电站,但多数发电机组处于粗放管理状态。因此,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领导在三峡左岸电站建设之初,就下令“不仅要建设一流的发电站,还要建立一流的管理”。

图为三峡厂房,编有号码的设备的显示灯亮,表明该发电机组正常运行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2003年7月三峡左岸电站第一台70千万发电机组的投产运行时,三峡电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ePMS)也同步投入运行。如今,在三峡电厂如果自动监控系统发现发电机组运行故障,Epms系统会自动派发工单,启动检修流程。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程永权说:“通常在三种情况下会生成检修工单,一是发电机组运行人员发现故障,二是计划性检修,三是与ePMS系统相联的自动监控系统发现设备故障后,故障信号自动传给ePMS前台,ePMS自动生成工单。”过去,检修人员必须到值班室查设备缺陷记录本,然后回来开工单,填完后再找相关领导签发,还要自己开车到仓库查找有没有所需的配件。

    如今,相关领导在签署检修工单的同时,检修信息已经传给了发电机组值班室和备件仓库,值班员根据检修工单安排停机检修时间,仓库负责提供备件。确定检修时间后,检修人员直接去仓库取备件,到电厂检修发电机组。程永权说:“现在,再也不会出现检修人员到现场后才发现没有所需备件的现象。”

    检修人员工作完成后,ePMS系统自动对工单进行过账处理,即记录该项工作使用了多少人力、材料以及相关费用,一直细化到每个人、每个部件和发电机组。最后,工单由流转工单转化为历史性工单,进入ePMS系统的“历史档案”。

    ePMS系统带给三峡电厂的不仅仅是库存减少和效率的提升,还有一套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保障了三峡电厂持续、高效、健康运行。比如,一台发电机组有一个缺陷需要处理,如果没有一套标准化的工序,不同的检修人员可能需要的时间不同,工作质量也不一样,缺陷处理完后重复发生率也就不一样。而ePMS系统中存有所有的标准工单,不同的工作对应不同的工单,包括需要的程序、材料和时间等,谁去干差别不是很大,这样工作的质量就有了保证,从而减少了缺陷再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