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村村通 鹤壁“移动速度”铺就农村信息路
来源:河南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前言 今年3月30日,河南省“村村通电话”工程正式启动,河南移动承担了最后101个村的通电话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和省通信管理局的具体指导下,10月14日,这项宏大工程正式竣工,河南省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这些行政村大多位于我省的太行山、大别山、伏牛山等偏远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差。广大工程建设者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致力于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顽强的拼搏精神,顶高温、冒酷暑加紧施工,克服自然条件恶劣、工程实施难度较大等不利因素,为“村村通电话”工程的提前竣工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贡献,形成了不畏艰险、艰难、艰苦,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敢于创新的“村通精神”,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从9月初起,本报组织了“三山行——聚焦河南省村村通电话工程”采访活动,记者深入11个市101个村的“村通工程”施工现场,走进奇峰耸峙、峻峭巍峨的太行山,重峦叠嶂、气势磅礴的伏牛山和树木繁茂、郁郁葱葱的大别山,了解工程施工、农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情况,生动再现河南移动员工在工程建设中的艰苦、艰辛、艰险,挖掘村通工程精神,真实记录工程建设过程,全景式展现各级政府鼎力支持工程建设,展现中国移动的“责任”与“卓越”,揭示村通工程给我省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秦凤山老人最近心情很不错,因为他的小女儿马上就要出国留学了。

    秦凤山今年61岁,是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老望岩村支书。老人教子有方,小女儿大学毕业后到深圳工作,从事建筑设计,最近,她获得了去法国进修2年半的机会。对于老望岩这个深山村来说,这真是山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虽然即将远隔重洋数年,秦凤山却很放心让女儿走。“现在村里通了电话,有什么事可以随时打电话联系,真正是‘天涯若比邻’了。”秦凤山说。

    正是河南移动实施的“村村通电话”工程,缩短了老望岩村和山外世界之间的距离,消除了秦凤山的后顾之忧。

    这里曾是信息社会的世外桃源

    老望岩村曾是一个被现代信息社会遗忘的角落。

    这个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村子,共有6个自然村,大约200多口人散落地分布在深山沟里。村里几乎都是年迈的老人和未上学的小孩,青壮年人都到山外面定居谋生去了。这里离最近的集镇大约八公里,虽然有一条小路通往山外,但由于路途艰难,村里人很少下山,山路上十天半月都见不到一个人。

    这些年,老望岩村通了电,修了路,吃水也不再是难题,但是通信难的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村里不仅没有一部固定电话,手机到了这里信号也特别弱,老望岩村俨然成了信息社会的世外桃源。

    村民郭明喜是一位小学教师,也是老望岩村第一个有手机的人。据郭明喜说,当时他的手机在村里扮演着“公用电话”的角色,村里人和外面联系都用他的手机。因为房顶上信号比屋子里好一点,没人打电话的时候,他的手机一般都放在平房顶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接到外面打来的电话。

    “那时候,我们这儿的手机是名副其实的‘移动电话’。”说起以前的情形,郭明喜脸上露出苦涩的笑,“要想打一个电话,得跑到几个山头上去找信号,因为信号不一定在哪里飘着呢。这样到处跑着打电话,天好的时候倒不算什么,可是到了晚上,或者碰上雨雪天气,天黑路滑,那难处真是一言难尽。”

    全省最早实现“村村通电话”

    老望岩村人可能不知道,他们是今年河南省“村村通电话”工程的最早受益者。

    今年3月底,河南移动宣布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承诺年底前解决全省未通电话的行政村的通信难题。此后仅一个多月,5月11日,就从鹤壁市老望岩村传出消息:鹤壁市在全省最早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的目标,公司总体计划提前了半年多。

    “鹤壁市能率先完成‘村村通电话’工程,一方面是因为,只有老望岩这一个行政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有高效的执行力,能够迅速完成上级公司布置的任务。‘村村通电话’,建设新农村,更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包括我们移动公司的共同努力。”河南移动鹤壁分公司总经理原振安说,作为主导电信运营商,移动公司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把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作为自己的使命,用行动实践企业的社会价值。今年的“村村通电话”工程,移动公司把它作为各单位的“一把手工程”来办,从人、财、物等各方面为工程提供良好条件。“虽然我们的工程量小,但是重视程度不同,工程的进度就会大不相同。高效率地完成‘村村通电话’任务,我们鹤壁分公司创造出了‘移动速度’,反映了我们的执行力,也体现了中国移动承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品质。”原振安对记者说。

    中国移动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注脚

    今年4月下旬,经过实地勘测研究,河南移动鹤壁分公司决定给老望岩村建一个通信直放站。

    直放站要架设光缆,所有的水泥线杆和网络设备,都要从汽车开不进去的小路上运到山里。当工程人员扛着水泥杆走上山路的时候,老望岩的村民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难以置信:“你们真的是来建基站的?人家都说了,我们这儿不是经常打电话,你们能把这么多钱扔到这山沟里?”

    的确,如果单纯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村村通电话”工程投入大,收益小,在偏远的山区建基站,几十万扔进去,指望打电话发短信,多少年也收不回成本。但是,在村民们渴望的眼神和移动人的责任意识驱动下,工程建设人员步履坚定地走上了通往老望岩村的山路。

    牺牲了“五一”假期和周末休息,一镐一镐地在岩石上掘坑,吃住在工地现场……经过近20天的艰苦施工,5月11日,老望岩村通信直放站竣工,这个深藏在太行山中的村子一步跨入了信息时代。

    在老望岩村采访,有两个情景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用青石建成的房子在村子里随处可见,这些房子历经岁月沧桑,古朴而厚重。临街有一座房子,深灰色的石墙上悬挂着一个巨幅标牌,蓝底白字的“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识非常醒目,古老与现代、自然与文明、原始与科技在这堵墙上构成一种对照、一种张力、一种和谐。

    ——金灿灿的玉米棒像一座小山,堆在平房顶上,玉米堆旁坐着两位老人,一个在剥玉米,另一个在用手机和山外的孩子打电话,刻满皱纹的脸上流溢着满足的笑容。这笑容中,有玉米丰收的喜悦,有亲情交流的幸福,也有沟通畅快的快乐。

    这两个情景,折射了“村村通电话”工程给老望岩村带来的变化,也是中国移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