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我国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年内,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公布,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将召开, “十一五” 信息化专项规划也正在加紧制定。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中所凸现出的一些紧要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在8月20日召开的“2005中国信息化政策与趋势报告会” 上,对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博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一个好的国家信息化战略意义深远
记者:关于“信息化”,目前仍然概念众多。您认为,到底什么是信息化?
周宏仁: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地对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社会、文化改造的过程,使得我们的社会从原来那种半工业化社会或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信息化的目标就是信息社会的实现。可以把信息化理解为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就是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变。
记者:即将发布的国家信息化战略备受关注。您认为,我国制定国家信息化战略有哪些重要意义?
周宏仁:国家信息化战略带有指导性和纲领性的意义。它的首要目的是指出国家信息化的目标;第二点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战略措施,也就是国家采用什么样的战略和策略来实现我们所制定的信息化目标。
毫无疑问,国家信息化战略里面要讲清楚国家在各个领域信息化的现状是怎样的。再就是,要关注那些重要的领域,也就是说,要点明优先领域、重点领域是什么。这些重点领域当然就是回答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在哪里,用信息化能否帮助它们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就是通过这个战略来明确国家的一些基本措施和基本的战略举措。一个好的国家战略对统一全社会的认识,对于大家劲往一处使,十分重要。大家目标明确了,重点明确了,全社会就可以集中社会资源来向目标努力。总的来说,国家信息化战略具有统一全社会意志的作用。
电子政务首先应该用信息化来支撑政府的核心业务
记者: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
周宏仁: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也就是说,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政府所面临的问题,而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搞门户网站、网上办公、电视会议......这些都没有扣住政府的核心业务。
电子政务首先应该解决的是怎样用信息化来支撑政府的核心业务。什么是核心业务呢?就是对政府行政职能影响比较重大、比较深远的业务。很显然,办公自动化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政府最核心的问题有什么呢?比如说税收、公共财务的管理、海关、社会保障等,都是核心业务。电子政务的发展要用核心业务来带动政府信息化的建设。电子政务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解决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实际问题服务,这就是我们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最应该注意的问题。
如果说我们把有限的资源都用来搞办公自动化,甚至在一些很穷的地方也去搞,那方向就偏了。电子政务的发展还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决定搞什么、不搞什么。
记者: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
周宏仁:首先,电子政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效益,不能把它作为“形象工程”或“政绩工程”来做,要让它能实实在在地为政府解决问题。
第二,要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电子政务不一定完完全全由政府来投资。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和企业的积极性,走市场化的道路。如果说为了搞电子政务政府就要增加新的部门、设置很多专门机构,那就会把政府弄得很大。很多事情完全可以交给企业去做,这样产业上去了,政府开销也减少了。
第三,要处理好眼前跟长远的关系。国外现在比较强调电子政务为公民的服务,这是因为他们的管理系统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它有条件提为老百姓服务的问题。从国内情况来看,为老百姓服务是目标,但是,这要跟解决政府近期所面临的问题结合起来。比如说,把门户网站建设得很漂亮,然而门户背后没有东西,你能说为老百姓提供服务了么?可能只提供了一点表面的东西,而深层次的服务无法提供,因为内部的管理系统没有做好。诸如此类的的问题都是我们在电子政务发展当中应当处理好的问题。
电子政务不是信息化的全部
记者:我们应当怎样处理电子政务和信息化之间的关系?
周宏仁:可以肯定的说,电子政务不是信息化的全部。以我国为例,我们国家的信息化目标主要有四个,第一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第二就是支撑信息产业的发展,包括互联网产业、信息服务业;第三个目标是掌握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我们不能把重要的核心技术建立在国外采购的基础上;第四就是在全社会广泛推广信息化的应用。电子政务属于第四个目标中的一部分。
我们要认识到,电子政务只是信息化的一部分,甚至不是最主要的部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通过政府先行来带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这个方针是对的,很多发达国家也是这样做的。因为,政府历来是公共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全社会的公共信息掌握在政府手里。应用IT技术以后,可以对政府产生重大的转变,反过来经济社会效益会非常明显。比如说,我们的“金税”、“金关”工程。但是,政府先行只是第一步,主要的目的是带动全社会的信息化。抓电子政务的同时一定要想到怎样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而不是就电子政务论电子政务。比如说,搞一些很奢华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搞眼前未必有必要的办公流程的自动化、把一些用笔签的文件放到网上去签......这些都不见得非常必要,不是电子政务的核心。电子政务的业务系统需要自动化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
记者:我国电子政务的重点业务有哪些?
周宏仁:从国家的全局来看,国家基本要素的信息一定要掌握并且管理好。基本要素就是人、企业、土地这三点,这三个是最基本的社会要素。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很多应用系统在涉及到这些基本要素时都是重叠的。比如说公安、税务、教育都要用到“人”这个要素。所以,电子政务首先要把这三个基本要素作为重点来建设。再就是政府的一些核心业务,比如说跟经济有关的税务、海关、财政管理的建设,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就是社会保障和公安系统的建设。
我们国家比较重要的政府核心业务可能有几百个,从中确立出优先发展的业务需要慢慢梳理。目前,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不断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记者:在7月26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召开的《2005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新闻发布会上,陈小筑司长透露,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将在今年10月份开通。您认为,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开通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有哪些意义?
周宏仁:这个应该说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因为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中央政府门户网站,而我们国家还没有。从填补空白的角度来讲,它的意义还是比较大的。在网站开通的背后,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运营维护工作都应该跟上,总体的体系也是逐步形成。如果说十月份网站能够开通,那在国内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会受到国外一些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企业组织的关心。
我国还缺少一个覆盖信息化全局的管理体制
记者:请您谈谈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环境究竟如何?
周宏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有几个地方准备不足:第一,干部准备不足。干部对工业化比较熟悉,但对信息化不熟悉。大家都清楚信息化的重要性,重视信息化,但是真正清楚应该怎样搞信息化的人还不多。这样,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就会带有盲目性,产生很多问题;第二,我们的组织准备不足。搞工业化有一套管理办法,但对信息化来讲我们没有很明确的管理体制。中央提到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这就要求有一个覆盖信息化全局的管理体制,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这样一套管理体制;第三,文化准备不足。因为我们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长期的封建社会使我们小农经济意识还比较强,很多事情过于追求自给自足,贪大求全,跑马圈地......这类现象在信息化中比较突出,这也是我们在文化上非常欠缺的。如果我们完成了工业化,有了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意识,协作意识、专业分工意识就会逐渐建立。我们现在缺乏这种意识;第四,环境准备不足。比如说法律法规的环境,跟信息化有关的国家标准非常欠缺。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不断在做信息化的工作,有很多完整的数据标准、安全标准、技术标准,而我国真正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所以,有很多东西就算用国外的标准也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当然,我们的技术准备、人才储备等方方面面的环境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是从一个半工业化的社会来推进信息化的。
用信息化解决工业化的问题 “跨越”完全符合客观规律
记者: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就是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您看来,这种“跨越”符合客观规律么?
周宏仁:应该说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我们的跨越是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不可能从半工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而需要我们从半工业化直接走到信息化,当然这个过程中要完成工业化。完成什么样的工业化呢?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而是信息化的工业化,这就是一种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比如说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可以说,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我们都有,规模也是最大的。我们并没有先去搞话音网络,然后再去搞数据网络,之后再搞互联网络,我们是同时发展的。我们在发展固话时就发展了移动,同时又发展了数据通信,发展数据通信的同时又发展了互联网。我们在移动通信方面使用的技术不比美国差,而且,从用户的水平来讲,在某些方面比美国还要高。比如短信以及其延伸业务,在美国的发展就落后于中国,这就是一个跨越式发展。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是得到世界公认的。从传统产业来讲,主要是重化工的问题,钢铁工业要不要发展?当然要,问题是发展什么样的钢铁工业,当然是信息化的钢铁工业。也就是从生产流程和管理到质量的监控完全信息化。用信息化解决工业化的问题,这就是跨越式发展。我认为,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消除信息化城乡差距要重点关注农民工和农村青少年
记者:欧盟前不久出台了一个法令,旨在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化差距。在我国,这种城乡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也是普遍存在的。您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重点从哪些方面入手?
周宏仁:在这方面,农村最需要关注的有两种人,一种是青少年,另一种就是农民工。农村的孩子代表了农村的未来,如果他们能够跟城里的孩子一样享用到互联网的信息,是不会比城里孩子差的,他们就是缺少这样一个环境,为了农村的未来我们应该关注农村的孩子。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工,农民工实际上是农村里脑子比较活的一部分人,敢于闯出去,容易接受新事物。中国目前有1亿互联网用户,而跨省的农民工有1.5亿,已经超过了使用互联网的总人数。如果关注好农村的青少年和农民工,中国城乡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就会有很大改变。
记者:但是目前看来,农村的青少年在观念发生改变之后,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从而选择“走出
去”,其中有很多都渐渐地融入城市,并没有回到家乡,这对于农村的发展有什么帮助可言?
周宏仁: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完全正确。比如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有很多人选择去海外留学,当时就有争论说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把门打开”,如果出去的人都不回来,那么中国的人才都流失了。当时,小平同志就主张应该开放,让大家出去学,因为总有一部分人是要回来的。二十年来,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出去一个人,他就会把很多信息反馈回来,对国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开始回来的人比较少,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来时,他们就把世界上很多最先进的东西带回来了,包括观念和思想的转变也一起带回来了。农村也一样是这个道理,就如同二十年前中国学生走向美国一样,如今是让农村的孩子走向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他们会改变整个农村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