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仁 国家信息化的新阶段
来源:信息化参考 更新时间:2012-04-14

 
  今年5月份《2OO6-2O2O国家信息化战略》发布以后,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今天,就新阶段国家信息化的某些问题跟电信业的同行做一个探讨。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个讲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第二个讲信息化与科学发展,第三个讲一下抓住机遇迈入新兴产业。

  国家信息化进入新阶段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近十年来通过一系列大型信息系统工程,如金关、金税、金卡工程等,我国已具备了开发大型信息系统工程的能力。我国的人口管理系统已经覆盖全国十二亿六千万人口,这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管理系统。我们有可能再向前走一步,把与国家管理有关的大型系统工程建设纳入一体化的框架体系之内。同时,从产业角度来看,我国已经是一个信息产品制造业大国,在微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软件以及家用电子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虽然我们自己并不满意,和发达国家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但确实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信息化作为一种发展机遇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学校和个人都对信息化有强烈的需求,市场基础非常大。初步测算,未来15年期间的市场是几十万亿人民币的市场。在人才方面,我们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在教育、科研方面跟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已经基本上弥补。新一代掌握现代科技前沿的队伍正在形成,而且大批“海归”带回了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从这个几方面来看,国家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在这个新阶段中,国家信息化发展将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一个信息化自发走向自觉的阶段,也就是一个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服务的信息化阶段。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是我们的战略意识。推进国家信息化并不仅仅是满足于信息技术“用了就好”,也不仅仅着眼于效率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是将信息化作为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战略要素,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加快由一个半工业化的社会向着信息社会的转变出发,全面规划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实施。

  同时,就战略重点而言,也不仅仅满足于开发一批大型的,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信息系统,而是构建一个国家管理系统的框架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观测性问题。企业要从管理信息化走向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网络化,实现信息化的工业化。在国民经济重大领域内发展高性能计算,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向自主创新的高端发展。同时,着眼于“以人为本”,普遍服务,普及应用,提高全民信息素质。

  在新的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使命是要把我国的信息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搞上去。随着国家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全面推进,信息化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不能自给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此,国家信息化必须促成我国由信息大国向信息强国的转变。信息化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无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之路的战略重点。同时要大力促进信息社会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实现科学发展。

 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央最关注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科学发展,第二个问题是和谐社会的建设。今天,我重点讲一下信息化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在强调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的时候,我们实际上碰到两个两难的问题。第一个是“三农”问题的两难。中央一再强调,“三农”问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现代化进程极为重要。农业的科学发展需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否则,农业没有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一部分农民移出农村或移出土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必然选择。否则,再好的信息化服务也解决不了“三农”问题。但是,农业产业化带来了严重的剩余劳动力何处去的问题。根据农业部的统计,2OO4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亿,实际需要的劳动力只有1.7亿。就是按1.7亿计算,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人口比重仍将为13%,依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但是,按照这样一个估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规模在3.1亿左右。在发展现代农业牺牲就业,还是照顾就业放缓农业现代化问题上,我们实际上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上;而如果不能解决大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我们实际上就不能解决“三农”问题。

  我们在科学发展中还遇到另外一个两难的问题,那就是传统产业改造的两难。我们国家第二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3O,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韩国的1/7。要解决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要实现科学发展,其途径无一不指向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造成资本替代劳动进程的加快,单位资本吸纳的劳动力下降,形成高增长、低就业的格局,产生大量的工业剩余劳动力。1997年以后,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开始呈下降的趋势,近几年绝对数也开始减少。从进入21世纪后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37个制造行业中,除了建筑业和计算机与通信业之外,其他所有的35个行业的绝对就业人数都是下降的。198O年,每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只要57O0元人民币的固定资产投资,1990年需要1.32万元,到20O0年则跃升至9.5万元。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随着现代工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剩余劳动力。因此,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牺牲就业,还是照顾就业延缓新型工业化问题上,我们也是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如果就农业论农业,就工业论工业,将两难问题看作是就业问题,就很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两难问题是我国必须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形成的。因为,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之内,我国必须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两个转变。两难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两难问题的答案要从信息革命、信息化和信息化的实践中去找。

 研究这个两难问题,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工业革命,重温十八世纪工业革命所引起的经济社会变革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经济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经济体系、产业结构、组织体系以及社会结构四方面。就上述的两难问题,重点回顾一下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是有启发性的。在农业社会的时候,只有农业和手工业。工业革命的结果使得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农业被工业化之外,还产生了大量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科学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同时,工业革命的结果导致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产业结构的根本转变,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变,也改变了国家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工业革命造成社会组织体系的巨大变化,包括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工厂制度的形成,大批量生产和流水线,标准化和规范化,金字塔式管理体制的诞生,政府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等等。工业革命还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包括工业资本主义的、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阶级关系的变动及工人阶级的形成,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快速发展,财富的增长和分配发生巨大变化等。农业社会谁拥有土地,谁就拥有财富;工业革命以后,谁拥有资本和技术,谁就拥有财富。

  就上述简单的回顾,如果我们把工业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农业社会的产业结构做一个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有面目全非的特点。工业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农业社会的产业结构完全不一样。工业革命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同时,还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吸纳了农业和其他传统产业的剩余劳动力。换句话讲,工业化所导致的经济社会转型解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信息革命将会引起什么样的经济社会转型呢?信息革命的结果是要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那么,什么是信息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体系、组织体系和社会结构呢?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也要回答由信息革命所导致的大量工业剩余劳动力流向何处的问题。

  从目前的认识已经可以看到信息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在信息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不再占有支配性地位。以美国为例,传统产业工人的百分比在2OO5年下降到20%以下,为185O年美国开始工业革命以来的最低点。与此相对应的是服务业和各种信息/知识产品的生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国民经济的基础发生革命性变化,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以及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的变化。传统工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了产业升级,造就了信息化的第二产业。同时,信息化正在对农业和农村的变化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

  同时,像工业革命一样,信息革命催生了大量的新兴产业。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催生支撑整个信息化进程的信息产业。由于信息革命催生的技术发明和技术进步,还产生了互联网产业、数据通讯和移动通讯产业、信息内容产业、信息服务产业等等。同时,数据通讯和移通讯产业、互联网产业等大量新兴产业产生并迅猛发展,“短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特别重要的是信息化导致了现代服务业诞生,这包括现代金融、现代物流、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电子认证、电子游戏、电子娱乐、信息咨询业等等,这些产业已经成为全新的、更具活力的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在国家和地区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加大,信息和知识的利用也对转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