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大厦
来源:厦门市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3

厦门,是个善于书写奇迹的城市。这体现在她于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呈现出的三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的和谐局面。过去五年,厦门不仅取得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物质文明层面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层面也成就突出,形成了一系列特区新理念、新精神、新成果,引领了时代风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积极元素,为厦门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我市一些社区相继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图为10月23日,社区工作者在居民家门口悬挂“平安家庭”的标志。

  本周六,由厦门日报发起和倡导的“全民周末社会奉献日”首场活动将在全市范围内展开,这一活动一经提出,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响应。

  “牵起小手,孤儿不孤。”就在几天前,市慈善会和厦门晚报联合推出的孤儿助养活动同样引起了许多市民的关注,许多热心人伸出了援助的双手。

  还是在几天前,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在坐缆车时,自己不小心把脚悬空在外面,千钧一发之际,厦门导游罗玫奋不顾身地在悬崖边抱住了他……

  诗画山水间,精神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厦门,这座温馨祥和的城市,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正以开放的姿态构建着富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大厦。

  以人为本提高市民素质

  城市的文明,核心是人的文明。随着特区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新的课题也凸显出来:如何防止和克服物质富裕后可能出现的精神衰落?如何满足人们在生活富裕后出现的巨大的文化需求?如何使这座城市永葆健康蓬勃的朝气和创新的活力?

  面对新情况,厦门市委、市政府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时代同步;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各种方式方法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

  为加强对市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关部门精心编写了厦门市道德教育读本,先后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向不文明行为告别”、“让路面文明起来”、“让市场美起来”等主题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讲文明、爱环境,创造美好生活。通过抓“温馨工程”,创建文明社区;抓“新风工程”,创建文明村镇;抓“满意工程”,创建文明行业;抓“成长工程”,创建文明学校。通过评选表彰“十佳敬老模范家庭”、“十大好邻居”、“感动厦门十大年度人物”、“十大杰出母亲”、“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等,推进群众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为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教育,全市各中学都配备了1至2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四有”、“五爱”、“五小”、“五德”等道德实践活动。注重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文明素质教育,市、区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培训中心,外来务工人员文明学校。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广泛宣传先进典型与事迹,曝光不文明行为、不道德行为,在全社会弘扬高尚道德情操。

  厦门还把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寓于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中。在厦门,几乎每个社区都在营造“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都参与、无处不欢乐”的浓厚文化氛围。节日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和家庭文化齐头并进、异彩纷呈,鹭岛文化气息浓厚。

  在厦门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光荣称号后,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如今一系列深化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特区精神提升城市竞争力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持久动力和深厚支撑。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和参与竞争的需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实践。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以“开明、守信、开拓、竞争、奉献”为核心理念的特区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不断增强着全体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成为推动厦门特区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的光辉。有这么一个小故事:马拉松的比赛线路刚好从一个市民家的摊位前经过,于是这摊位需要拆迁,起初母亲思想上有点疙瘩,可不等相关人员上门做工作,这家人自己就组成了“思想工作组”。上中学的孩子对母亲说,马拉松比赛能在厦门举办是我们的骄傲,这是我们厦门人自己的事,我们应全力支持。母亲的思想工作很快做通了。

  厦门人喜欢唱《爱拼才会赢》。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也从“拼”字开始。开拓创新、奋进拼搏,使厦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焕发着无穷的生机和活力。杨美玉如今是拥有30多家快餐连锁店的老总,可15年前她却是一名下岗女工,那时她已过不惑之年。以5斤面粉、2斤猪肉和3斤大米起步,杨美玉用她成功的经历,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普通下岗女工的传奇故事。杨美玉成功了,但她没有忘记那些下岗的姐妹们,在她的老友利“快餐王国”里,一大批下岗女工聚在她的周围,重新扬起生活和事业的风帆。

  一个善于学习的城市才是有希望的城市。厦门还积极创建学习型城市,努力营造干部创新、市民创业、学生创造的浓厚氛围,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求知成才的渴望。爱国爱乡,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勇于拼搏——这就是今日厦门人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在厦门,“万人献爱心”、“慈善一日捐”、“一对一助学”……各种各样的扶贫济困捐助活动常年开展着。而许多受过别人帮助的人在自身状况有所好转后,就立刻加入到帮助他人的行列。

  公平公正激发社会活力

  公平公正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重要内涵和价值目标。在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厦门始终以造福人民为根本,通过了解社情民意、听取批评意见,实现解疑释惑、解决实际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就在前几天,市委、市政府200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始向社会公开征集,这个做法已经坚持好几年了,为民办实事的项目覆盖面也不断拓展,尽可能全面反映市民诉求,受惠群体也日益扩大。

  早在2000年,厦门就在全省率先推出市民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制度。后来市政府常务办公会又向市民开放,市民可以申请旁听。许多重大政策出台前,政府都会召开听证会,听取市民意见,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开展建言献策活动。此外,还建立专家咨询制度、社区居民议事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关键,是坚持依法治市。在有法可依方面,厦门已制订73部地方法规和110多件行政规章,既规范了社会行为,也规范了政府行为。我市还从政府机构改革入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构建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政务环境。对土地出让、国有资产转让、政府采购、户外广告等行政性资源配置都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把原有1177项审批事项精简为200项,同时采取“一门式”办事、电子政务等办法,大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我市还率先推行行政综合执法,实行审立分开、审执分开的制度,率先在法院实行证人宣誓、司法文书等改革措施,推动了司法与执法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