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来源:人民邮电报 更新时间:2008-03-14
 

  全国政协委员、沈阳市政协主席赵金城建议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些年我国的信息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均衡,重点表现在农业、农村、农民在信息应用的大潮中往往被边缘化了。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从农村、农民、农业的角度来讲,对信息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无论是政策信息、技术信息还是市场信息,他们遇到一些问题不知道有哪些政策,尤其是自身的权益和利益遭到侵害或损害的时候,不知道找谁去咨询,找谁去帮助,找谁去解决。在农业生产方面不知道该种什么,年底的市场状况怎么样,从买种到种植到销售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从性,因此,农业面临着相对其它产业严重的信息劣势。虽然这些年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无论广播还是电话基本是单向的,远未满足农民对各种信息及服务的需求。

  农村信息化滞后的原因

  ——政府部门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不够。农村主要分布于县区。县区领导重视的是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的增收,农民重视的是种什么和什么产品高产出和好销售,没有把农业信息化当作推动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大事来抓。

  ——农村信息化的管理、建设、应用三者分离,没有形成统一。由于县区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解决“三农”问题,农民的生活、农业的生产和农村的发展问题。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电信部门,而电信部门又是由省市垂直领导,网络的投资建设受集团公司、省公司制约,实行的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而应用是农民和用户的事情,很难也不可能从应用要求的角度去解决管理建设的问题,三者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所以农民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建设的网络得不到有效应用。

  ——农民本身对信息化及其作用认识不够。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的差异以及有关部门对农村信息化知识的宣传教育与普及工作不到位,农民对信息化缺乏了解,不知道什么是信息化,不知道其作用是什么。

  ——农村通信网络建设相对不平衡,农村通信的发展机制还不完善。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东西部地区中心地带和边远地区通信网络建设出现明显的差异,特别是宽带网的建设。目前全国还有十多万个行政村没有通电话。由于农村电信发展的普遍服务机制尚未建立,尤其是电信公司化改革以后,农村电信发展的资金较为紧张,存在投入大、产出小的问题,农村通信发展的责任没有进一步明确。

  ——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缺乏统一的规划。由于农村的广播、电信网的建设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而导致在应用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农村尚未建立相应规模的信息站或信息中心,不能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建议

  ——国家要高度重视,把农业信息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大事来抓。各级政府要与本地的主导电信运营商一起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把本地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与电信运营的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防止国有资产的浪费。

  ——加强信息化应用的引导,带动农民应用信息服务。由于农民受传统观念和文化素质的影响,对一些新事物的认识及新技术的采用存在很多看法,甚至是抵制。要想让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普遍应用,必须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到应用效果。因此在引导农民使用信息化的过程中,应结合本地区和产品生产情况推出示范点,扩大宣传,制造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变被动式的推广为主动式的应用。

  ——多方协作,加快“三农”信息平台的建设。构建涉农信息服务体系,政府的涉农部门,相关的大专院校,农资、农技部门及电信与工商等部门要重点发挥自身的优势,本着“各有所资、各有所需、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原则,整合各自的资源,开展有效益的合作,为农民提供切实需要的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信息咨询与服务。电信部门要根据自己的网络技术分省搭建三农信息平台,设立单独的接入码。省内用户拨打该接入码全部按市话标准收费,免收或少收信息费(如果是包月制,信息费可限定在3元~5元/月)。为广大农民提供24小时的人工信息服务(不要搞成自动语音的,不符合农民的电信消费习惯和特点)和网上服务。加大与涉农部门、涉农单位、涉农企业的合作,做好各种涉农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和及时更新,为广大农民提供实用信息和信息的延伸服务。政府部门尤其是县级政府应设立农业信息化办公室,并责成专人负责农业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工作。

  ——建立农业信息站,为农民普及信息技术服务。县区政府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选择一些乡镇直至村屯,通过电话、互联网、广播、信息板等形式,将农民需要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定期发布、及时更新,把单向的传播和交互式的咨询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经常组织一些农业专家上门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或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由专家、领导把农业信息、农业技术、农业政策送到农民家里,让农民时时感到通过信息化的采用带来的益处。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变单一的技术服务为技术、信息、物资等综合服务;变产品服务为产业服务;变坐门等客为上门服务。充分实现:实践给农民看、带农民干、帮着农民致富。

  ——开发多种终端,为农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政府部门应指导通信、广播终端设备厂家,积极开发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应用广泛的信息终端,利用广播和电信网接收传递各种农业信息,给农民带来增收。因为我国没有大农户的概念,主要是小农户甚至是个体农民,农民与农民、农户与农户的需求都不一样。他们的需求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所以首先要整合各种资源,根据农民的需求,通过不同的手段将农业、农村信息提供给农民,为他们提供一条龙的配套服务。

  ——各地区要建立优秀的农业信息员队伍。各地区应从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应届农村高中毕业生中选拔一些自己的信息员,使其来自于农村、服务于农业、发展于信息,使其切身了解农民对涉农信息的需求,利用所学习的技术积极开展涉农信息服务业务。抓住国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农民利用信息服务迅速获取外部信息,及时调整种植、养殖和生产结构,减少生产的盲目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的发展。

  ——加快电信网络建设(尤其是边远地区),加速业务的发展。随着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各运营商普遍以效益发展为中心,但有些偏远地区投入大、产出小,使有些运营商不愿投入,因此,国家应加紧对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的设立,重点支持农村通信的发展,加快网络建设。运营商应加快电信业务的发展,为广大农民提供便捷、低廉的通信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