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破局
来源:信息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5

 
 
 
        由于长期以来处于旧有的国有机关运行机制下,缺乏服务意识是消费者抱怨最多的问题。不少邮政人员缺乏开放的心态,在采访中,有一位官员更是声称“封闭等同于保密,宁可让外界瞎猜也不去与外界沟通”。这种典型的“驼鸟意识”发展下去损害的恐怕是邮政自身的利益。  

  中国邮政业标志性的一天终于来临。9月5日,国家邮政局宣布,天津、浙江、山东、

  四川和陕西五省(市)原有的邮政局一分为二,邮政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中国邮政体制改革终于正式迈出了政企分离的第一步。

  继五个省(市)之后,各地的邮政“政企分开”工作被要求在两周内完成,而中国邮政总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也将在年内正式挂牌。新组建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除了下辖各省的邮政公司外,还会拥有中国货运邮政航空有限责任公司、邮政银行等控股子公司。来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报道表示,新组建的邮政管理局主要履行拟订法律法规、监管邮政市场、组织党报发行等政府职能,随后组建的省级邮政公司将专门负责快递、物流等业务,履行企业职能。中国邮政集裁判员、运动员双重身份于一身的时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临门一脚

  继2005年7月《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过后,各种关于邮政改革的讨论曾经铺天盖地。但是中国邮政迟迟没拿出具体的行动。

  采访中,邮政内部知情人士表示,其实邮政一直在忙着筹建邮政管理局,并且调配人员到位。2006年9月,邮政终于踢出关键性的一脚,正式揭开了邮政改革的序幕。

  “为了更好地应对改革,邮政两年以前已经在着手进行‘主辅分离’的工作,并以北京、湖南、海南和云南四个省(市)局为试点单位,浙江局两个直属企业也被纳入第一批改制。”从事邮政企业改革、物流、市场营销等多项培训和研究长达16年,国家邮政局石家庄培训中心邮政通信管理系主任,兼邮政企业管理、邮政现代物流中心、商函研究中心三个研究中心主任的赵栓亮这样表示。

  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是邮政主动改革的一个举措,是为邮政“政企分开”这一体制改革打基础。目前,邮政的主业包括邮务、速递物流、储蓄等业务,辅业包括邮政所属的酒店、医院、印刷厂、幼儿园等。“主辅分离”的核心是将和邮政联系不太紧密的辅业分离出去,进行改制,并对部分辅业整合。预计邮政主辅分离目标将在2008年完成。

  完成“主辅分离”有助于邮政轻装上阵,而将邮政的管理和经营职能分开使邮政能够真正以企业身份参与到竞争中。当邮政公司通过融资乃至改组成为股份制上市公司,最终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后,从体制上来说,邮政和国外企业、民营企业就拥有了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的可能,这将加速传统邮政向现代化邮政蜕变。之前,涉足邮政速递服务的跨国公司一直抱怨,邮政政企不分,垄断过多,跨国公司在中国不能公平地竞争。而民营企业也认为他们没有获得应有的权利,2005年,上海11家民营快递公司曾经联名上书全国人大财经委、国务院法制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等,强烈呼吁打破邮政专营。

  邮储为核心

  中国邮政储蓄(下称邮储)目前的业务十分庞大。据国家邮政局公众服务部主任张荣林介绍,邮政的业务可大致分为三大类:邮务类,包括信函、包裹等,是邮政的看家业务;速递物流类,这块业务面对的竞争最为充分和激烈;金融类,如邮储等,支撑起邮政整体业务的半壁江山。

  在这三大类业务中,邮政银行的成立和走向被视为此次邮政改革中的焦点。截至2005年12月31日,邮储已经拥有13,598.7亿元的储蓄存款,比2004年末增长26.1%,储蓄收入达到282.1亿元,占邮政业务总收入的49%。而在某些省市,储蓄收入甚至能占到当地邮政业务总收入的70%。

  “改革后,邮储仍然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会接受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下称中国银监会)的监管和调控。”赵栓亮说。邮储是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商业银行,还是留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内?这一难题使邮储的改革延迟了七年。目前,邮政银行作为新组建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全资附属机构之说终于得到确认。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吴琪分析说,邮储长期依托国家邮政总局网点生存,如果独立出来,势必增加邮储的运营成本。而且自从1998年邮电大分家后,邮储一直是邮政的支撑业务,如果失去了邮储,国家邮政局将面临巨额亏损的风险。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表示,与之前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所相比,新成立的邮储银行应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眼下,邮储的业务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八月中旬,北京、山东、安徽、浙江等十个省(区、市)试点邮政储蓄已开办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同时,邮政储汇局窗口可以买到大成2020生命周期基金,这是邮储首次参与基金发行。

  从只存不贷的“旱涝保收”到未来全面加入竞争,邮政银行将面临更多新的变化和挑战,这些变化将直接挑战邮储的商业管理水平。国家邮政局信息技术局局长李丕征接受采访时表示,为确保邮政金融业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已经将邮政金融客户管理系统建设列为2006年中国邮政金融信息化建设三大项目之一。该系统有助于国家邮政银行充分利用银行现有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有价值的客户和客户的偏好,从而不断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竞争力。据李丕征介绍,金融客户管理系统是邮政金融信息化建设中第一个以数据汇总和分析为特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目前,黑龙江和河南两个试点省局已实际运用了该系统的所有功能。在年底之前,国家邮政局将完成其他29个省(区、市)的邮政金融客户管理系统上线任务。

  此外,自动取款/出纳机(Automatic Teller Machine, ATM)和电子收款机(Point Of Sale ,POS)集中管理系统也是邮政银行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邮政的ATM机占整个市场份额不足10%,如何通过信息系统来保证ATM机正常运行,并且确定最合理的地理位置,这些都是邮政银行不得不考虑的事情。“加入银联后,持有邮政绿卡的用户如果找不到邮政ATM机,必然会去其他银行的ATM机刷卡,邮政就得负担大量手续费。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可以充分发挥设备的效率,提高企业效益。”李丕征说。按照李的设想,通过建立一个集中的系统,将所有的ATM机和POS机都监管起来,就可以督促机器正常使用,确保交易的顺利完成,并且判断该POS机的位置是否合适。

  纵横整合

  除了以邮储为核心推动邮政改革,邮政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还在于,邮政拥有良好的资源和强大的队伍,但是如何将这些资源很好地整合好,从而发挥出综合效益?政企分离之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进入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要增强竞争力,资源整合势在必行。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业务模式,以及支持这些业务模式的分散的信息系统,让整合变得困难重重。

  由于历史原因,传统的邮政运营方式十分复杂。在管理上以行政区域(大区、省、县)划分条线;业务则分为报刊发行局、速递局、集邮总公司等专业局;而运行体系是另外一条线,有一级中心局、二级中心局、三级中心局。对不同业务层面的需求,国家邮政局都会部署一套相应的信息技术系统。如何通过企业应用整合(EAI)促进邮政业务整合,从而释放出更巨大的能量,是邮政现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

  早在两年前,邮政已经开始从“纵线”(业务线)着手来进行整合。当时,邮政储蓄应用软件版本“七国八制”,使用多达几十个版本,在跨行跨地区交易时,成功率只有79%,差错率高达4.86‰,而当时其他金融机构的平均差错率是0.59‰。为此,国家邮政局耗时两年、投入巨资推行“统版”(全国邮储统一版本系统)工程全国性改造。随着2004年底“统版”正式上线,邮政储蓄各项交易成功率名列前茅,除了可以开展一本通、一卡通、跨行转账等业务外,还可以适时推出全国性的新型业务。

  从“横线”来看,营业部作为邮政所有业务的正式对外窗口,通常每天要通过前端信息系统将不同业务类别的数据上传到报刊、函件等不同的子系统中,并且在下班后要花费两个多小时制作各种报表,这种业务流程不但使得信息不能实时传递,而且有可能产生误差。“横线”不通导致的另一问题在于,因为业务品种繁多,导致各个系统之间的接口设计非常复杂,所以以往每开发一项新的业务都需要对系统进行再造,耗时费力。

  2006年,邮政开始使用企业服务总线(ESB),来实现简单、快速、基于标准的多点集成。现在,邮政的各个业务子系统可以利用ESB更快捷、更自如地交换数据和信息。而且由于ESB具备了对复杂数据的传输能力,并可以提供一系列的标准接口,使得新业务系统的开发部署速度更快,不需要重构。

  纵横两个方向上的企业系统整合,一方面便于邮政在统一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系统的数据,实现资源共享。目前,邮政正在建立一个大型的数据仓库,将各业务上牵扯到的交易信息、客户信息和经营信息等收集到数据库中,进行深入挖掘,以更好地提供经营管理,乃至决策管理的支撑。

  另一方面,整合资源有利于邮政发挥综合竞争力。以广东省邮政局为例,在新业务领域,通过信息技术的聚合作用,将邮政业务平台与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了物流、电子邮政、连锁代理三大类共60多项新业务。“与其他企业相比,邮政具有物流和资金流双重优势。”李丕征说。

  雅芳中国(有限)公司(下称雅芳)和中国邮政总局的战略合作是邮政“三流合一”(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成功体现。根据雅芳从工厂到专卖店的产品直销模式,邮政物流与雅芳一起重构了雅芳产品销售物流体系,并与雅芳实现了信息系统对接,又开通了网上代收货款服务。邮政希望接下来将这种模式进一步推广,与更多的传统企业以及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类企业展开合作。

  难在意识转换

  基于资源整合,邮政正积极尝试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大力推进速递等竞争性业务的运行机制改革。国家邮政局局长刘安东在全国邮政局长座谈会上曾经总结说,很多省(区、市)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专业化经营方向,积极推行速递经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全国报刊零售体制改革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不仅如此,邮政还狠抓函件业务,并以商业信函为切入点,希望借此带动社会消费习惯和市场营销方式的变革。

  尽管邮政做出了种种大胆的尝试,但是要想转变为一个高效而有竞争力的企业,仍然障碍重重。由于新《邮政法》迟迟未出台,如何分拆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拆分后普遍服务的业务亏损由谁负担,补偿机制如何建立,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对此,一方观点认为,邮政应该实行分业经营,在监管框架中明确区分普遍服务义务的邮政服务和其他业务,包括快递服务和物流业务。而不属于普遍服务范畴的业务不得享受任何补贴或资助。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力谋表示,在函件业务上,私人信函之外的商业信函不应限制;邮件重量超过100克或者价格三倍于标准邮资,只要二者有一条达到标准,就不要限制。而中国通信学会邮政委员会学术部主任顾联瑜在《中国经济周刊》发表文章表示,邮政快递属于通信领域的业务,邮政快递的专营也是指快递信件,如国务院界定的“信函、印刷品邮件、文件资料”等内容,这是十分明确的。

  由于争执激烈,要权衡各方关系,致使邮政法仍处于“难产”中。不过,“最难的还在于意识转换。”赵栓亮说,“对外而言,邮政要加入到市场化的竞争中;对内而言,长期的‘政企合一’,给邮政打上了很深的计划经济‘官本位’烙印。”

  由于长期以来处于旧有的国有机关运行机制下,缺乏服务意识是消费者抱怨最多的问题。不少邮政人员缺乏开放的心态,在采访中,有一位官员更是声称“封闭等同于保密,宁可让外界瞎猜也不去与外界沟通”。这种典型的“驼鸟意识”发展下去损害的恐怕是邮政自身的利益。

  “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原有的体制。”一位化名为“绿野欢歌”、自称为某邮政分支机构的一名管理人员网友,在中国邮政论坛上发帖说,“在新形势下,原有的制度束缚了企业,因此邮政改革的关键是我们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形势。”

  无论如何,随着政企分开,邮政改革的车轮已经开始滚动起来,并且将越动越快。完全竞争的商业市场不会允许裹足不前的企业继续存在,考察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邮政改革带来的成功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勇于变革的竞争者将更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