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从1993年的“办公自动化”开始,以5年为时间跨度,电子政务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政府上网阶段、局部应用阶段。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信息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国家对电子政务重视程度的日渐加深,电子政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2002年17号文件的指引下,我国各级政府围绕着“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发展重点,大力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各地阶段性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但是,在热闹的市场背后,我们也看到,电子政务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大多数 电子政务建设还趋于表面化,仅处于信息发布基础平台建设和信息交互网上审批(办公)阶段,远没有深入到整合性应用中。“重概念轻实效”,“重电子轻政务”,“重新建轻整合”的现象依然很严重。
2006年,将是中国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承上启下、走向务实、深入“整合性应用”的关键一年。
今年我国政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整合性”特点的纵向单位级应用(例如、金税、金财、金审等)需求最为强烈,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水平,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并在管理、技术实现整合的基础上,使行业信息化与区域信息化实现互动、良性的发展。
在过去若干年间,政府信息资源难以有效共享的根本障碍不在于技术、电子,而在于管理,没有强有力管理变革很难支撑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2006年的电子政务建设更注重单位性“整合性一体化应用”,这是也是政府努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与变革的动力使然。
财政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它建设的好坏,决定着整个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成败。这就好比,企业信息化要先从财务管理入手一样,只有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夯实了,才会扩展到ERP、CRM、SCM等全面的整合应用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信息管理成效。
财政信息化的宏观性之强、牵涉面之广,是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都难以相比的。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只要用了财政的钱,你就是财政得要管的一部分。”这还远远不是全部。跟财政部门打交道的,除了需要动用财政资金的企、事业预算单位之外,还包括非税收单位、国库和代理银行,甚至还有人大、审计等政府监督部门。
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局部的“零敲碎打”似乎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系统长远发展的需要。建立一套集中化、一体化的“大系统”,以此将各个业务流程衔接起来,并实现不同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已成为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大势所趋。
财政改革是财政信息化面临的另一个挑战。从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到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再到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正在加快财政改革的进程。同时,人大、审计部门也增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可以看到,现有的财政信息化系统已经难以跟上制度的变化,造成了系统建设资源的浪费。财政部门迫切需要更加开放性、可配置、可持续发展、具备高度柔性的系统,以适应财政业务管理的变化,走出“系统建成之日就是落后之时”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