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战士走天涯,一杆标尺量天下,手持纸笔绘彩霞……”一首传唱了近50年的《测绘兵之歌》,如今被济南军区某测绘大队官兵们重新填词:“测绘战士走天涯,手持定位仪,卫星陪伴他,轻点鼠标绘彩图,保障打赢功劳大……”
“宰牛刀杀鸡”失败后
那年,该大队受领了军区某实战演练的地图保障任务。大队专门挑选6名专业技术尖子组成测绘保障小组,带上刚研制的某新型数字化地图前往演练场。
杀鸡用牛刀,焉有失败的道理?然而,走上演练场,他们才发现提供的数据由于系统不兼容,不能与演练部队共享。最后,演练部队只好采用传统手段指挥作战:人工堆砌地形沙盘,在纸质地图上手工标图……
“宰牛刀杀鸡”居然也失手,这让测绘大队官兵如鲠在喉。他们从失败中清醒地认识到:不瞄准部队需求开发测绘产品,不着眼信息化战场搞好服务保障,就会与部队严重脱节。
知耻后勇。大队长任树军、政委霍文松带领业务骨干,分头赶赴部队了解需求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后,他们把部队急需的数字地图作为研制开发重点,同时主动把研制的新产品送到部队训练一线和演练场反复试用后,才上报批量生产。很快,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等新型信息化测绘产品先后问世。
牢牢掌握部队练兵动态及需求,就掌握了测绘工作主动权。这些年,他们针对部队指挥装备状况,扩展了高科技数字产品的兼容性,还为部队培养了一批测绘技术人才。官兵们十余次参加大型演习测绘保障任务,再也没有失手过。
神奇的“160=800”等式
去年,制图队作业员吕震工作量名列全军“测绘技术能手”之首:一年完成935个作业工天,相当于1年完成了近6年的任务。面对如此成绩,上级疑云满腹:“你们上报的数字是不是有水分?”
其实,像吕震这样的作业成绩,在这个测绘大队并不稀奇。记者翻开大队技术人员的工作量统计表,发现近3年来,人均完成工作时间都在800工天以上,而总部规定的测绘作业员每年定额工天只有160天。
向创新要效益,是促成“160=800”这个等式成立的原因。据了解,该测绘大队率先在全军实现了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生产开发率先在全军走上系统化、规范化轨道;总部配发的新装备首先经这个大队试用,形成战斗力后再推广全军。
为激发官兵创新热情,党委筹集30余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又挤出30万元设立奖励基金。近年来,大队先后有54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制图队工程师许连华研制的“等高线自动内插”应用软件,使地形图处理速度提高了近6倍。目前,大队技术创新成果95%都运用到测绘生产一线,其中“军用地形图印刷质量数字评判系统”等20多项成果被全军推广使用。
数字化地图变成“战场明星”
一场联合军事演习正在豫中腹地的伏牛山区上演。最吸引记者的是刚投入使用的新型数字化地图:战场态势实时显控系统,将每个作战单位在三维地图上实时显示出来,具备了全过程、全方位、全时段监控战场态势的功能。
以往用于辅助决策的小小地图,变成了“战场明星”。为让军事测绘与未来信息化战场接轨,这些年来,大队组成科研攻关小组搜集世界军事测绘前沿资料,结合我军测绘保障特点和实际,努力为未来信息化战场提供一流的服务保障。
如今,信息化测绘已经成为包含制图、航测、导航定位、光电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高、精、尖学科。为了攻克难关,高级工程师肖圣海与战友们一道挑灯夜战,连续4个多月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攻克了上百个技术难题后,终于取得了丰硕成果。继“战场态势实时显控系统”之后,这个大队又研制出了三维景观图、战区虚拟仿真地景等系列产品,不仅率先实现野外控制测量、摄影测量、地图制图等专业数字化生产,还使战区地形图更新周期缩短了1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