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黄河”,黄河因你更精彩
来源:中国水利网 作者:刘自国 更新时间:2008-03-14
 

    本站2月4日讯  (记者 刘自国)  新年伊始,治黄人再次从“数字化”的神奇世界里,感受到科技治河的魅力,享受着现代治黄的便利。

    在刚刚结束的第九次引黄济津中,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管理系统在跨流域调水期间再立新功,水调技术人员“足不出户”,不仅完成了9﹒0亿立方米的送水任务及豫鲁两省秋播秋种用水需求,还使小浪底水库由开闸放水初期的可调节水量不足20亿立方米迅速增至60亿立方米,最大限度地为明年春灌储备了水源。

    记者在黄委“数字黄河”办公室求证此事时,“数字办”负责人不无感慨地说,“数字水调”的精巧和奥妙只是“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一瞥,纵观黄河治理开发的每一得意之作, 无不因其搭乘“数字化”的快车而透射出新的精彩。

    在黄河防汛中,水情预报、洪水调度、工情险情会商等系统的综合运用,使2003年秋汛中的防汛指挥调度真正做到了早预筹、早决策,极大地减少了洪灾损失;2004年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期间,从预报调度到泥沙测验,从万家寨水库到三门峡水库的“接力”,异重流的塑造及其在小浪底库底运动的测控,“数字防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托奥妙无穷的现代科技技术,黄河的水文预报和测验,在时效性和精确度上都有了很大提高,黄河水文人正经历着从“哨兵”到“侦察兵”的角色嬗变。随着“数字水保”的建设,如今通过卫星遥感、GPS快速定位,及时掌握黄河流域的治理情况也已成为可能。

    一个个突破,一项项成功,不仅揭示了信息技术在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应用中的广阔前景及重要意义,而且开阔了视野,增强了黄河人推进现代治黄的信心和勇气。

    在和记者交谈中,“数字办”负责人又接到电话通知,淮河水利委员会一位副主任带队的“数字黄河”考察团已经到达黄委。像这样的考察团,我们每月都要接待几批。这位负责人放下电话向记者解释。

    在已准备好的多媒体上,记者重新领略了“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铿锵步伐。

    2002年6月,按照“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原则,在清华大学等高校编制的综合及专题规划成果的基础上,“数字黄河”工程规划正式扬帆起航。

    根据构架,“数字黄河”工程包括数字防汛、数字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数字水资源保护、数字水土保持、数字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公共基础信息采集、通信、计算机网络、数据中心以及信息资源调查与整合等11个子系统。该工程因其庞大、复杂,成为黄委“十五”期间的重点工程,又因为其具体的建设内容与当前的治黄工作息息相关,而成为一项与时俱进的工程。

    “数字黄河”工程理念的提出,使黄河水利信息化建设统一于一个总体框架之下成为可能,使黄河水利信息化建设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信息资源低层次重复开发到高水平整合与共建共享成为现实。

,   三年多来,“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可以说年年有重点,年年有突破。2001年起步,2002年完成规划并启动两个一期工程、年底黄河水调系统初见成效,2003年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全面建设、逐步发挥效益,2004年是“管理应用共享”年、水资源保护和工程管理两个以前较弱的应用系统建设有突破、数据中心建成、网络管理水平上台阶。

  尤其是“数字黄河”工程应用系统建设的顺利实施,提高了治黄业务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管理水平。

  按照三年实现黄河水量调度现代化的要求,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2002年11月正式启用,目前已有61座引黄涵闸远程监控系统已建成使用。庞大的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系统集成了众多现代技术和科学理念,使得黄河干流主要引水涵闸的闸前、闸后水情,闸机房及控制室的各种设备运行情况无不在全天候、多方位的监控、监视和监测之下,涵闸水位数据可以实时采集,引水流量可以自动进行计算、记录。为精细调度黄河水资源,有关部门还开发完成了四季枯水调度模型。它综合考虑水量损失、枯水流量传播历时、区间引水等因素,可以分析出短历时、小流量的演进规律,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配置精度.

  “黄河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于2003年1月22日正式启动,目前信息采集传输系统第一期工程的31个站采集、传输设备安装调试基本完成,黄河“三花区间”(三门峡——花园口)洪水预报方案编制和预警预报中心建设基本完成,黄河第一座“数字化”水文站——花园口水文站已于2002年投入使用。

  “数字防汛”建设已经全面铺开。黄河下游工情险情信息采集体系试点建设已经完成,以数据库和系统整合为核心的工情险情会商系统整合(一期)、预报调度耦合系统全面完成。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于2004年4月30日完成了主体工程,这也是全国第一个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

    此外,亚行贷款项目工程维护与管理系统已基本完成;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建成了水土保持监控中心。曾经大胆的设想正在渐次成为现实。现代化的信息,让人们在悄悄地刷新着自己的意识,改变着自己的行为。

    不仅如此,“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默默地为“数字黄河”应用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黄河下游已建成以无线通信为主的综合业务通信网,黄河上中游地区利用公网也实现了各类信息的传输。计算机网络已经形成联接黄委驻郑各单位的千兆光纤城域网和上联水利部、下联河南、山东的省市县局的庞大复杂的广域网,各单位基本建成了本单位局域网,基本实现了各类治黄信息的网络传输与共享。

  自动化信息采集技术已在水文、防汛、水资源保护、工程管理、水土保持、空间地理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基础信息,并在治黄业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数据库建设方面,目前黄委已建成国家水文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基本建成黄河下游工情险情数据库,其他相关的数据库也正在完善中。

  另外,为保证“数字黄河”工程的建设,黄委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数字黄河”工程标准,制定了近20项管理办法,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规范、顺利进行。
                            二
    当然,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这就决定了“数字黄河”工程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时之功,而是需要经过不懈努力。

    “数字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两到三年,“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中,将进一步完善黄河测验体系,加密水库和下游河道测验断面,提高水情报汛站实时信息采集能力,使信息采集由人工为主逐步过渡到自动采集为主;基本建成多尺度、多分辨率、多种类的黄河空间数据体系,构建统一的黄河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形成覆盖全河的信息高速公路;初步建成黄河数据中心,为大规模科学计算和业务处理建成高性能计算平台;逐步搭建应用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数字黄河”一期工程作用,基本完成六大应用系统开发,提高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政务办公等各项业务的现代化水平。

    到2010年,将建立起完善的“数字黄河”工程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平台,全面完成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实现“数字黄河”工程规划目标,实现“信息技术标准化,信息采集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管理集成化、业务处理智能化、政务办公电子化”,提升治黄业务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推动黄河水利现代化。最终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这一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