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主导中国超市?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3

 面对外资零售企业的来势汹汹,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将如何应对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沃尔玛要收购好又多!”

  10月16日,美国《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同时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沃尔玛将出资10亿美元收购好又多量贩超市”的消息。

  事实上,从2001年号称要“海外上市”,到去年以来传言不断的“出售”,好又多这家台资零售企业,吊足了中外零售巨头和媒体的胃口。据称,家乐福、沃尔玛、特易购、上海华联等均被传与好又多“有染”,但又都一一被当事方否认。

  而这一次,在全国媒体的追踪下,沃尔玛方面尽管还在守口如瓶般地拒绝就收购事件进行置评,“但已经不再否认了。”一位长期研究零售业的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说。

  谜底正一步步揭开?

  事实上,早在今年8月份,沃尔玛与好又多的收购谈判就已尘埃落定,现在这项收购案已经进入商务部审批程序。10月19日,沃尔玛与好又多在成都召开“秘密”开会,磋商收购后的各项细节工作。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收购将分两步进行。沃尔玛首先收购好又多的31家直营店(包括已经整改的门店),余下的店铺将在产权清理、整改后再进行收购,整改工作预计在未来的两三年之内完成。

  据称,先购少量股份,然后逐渐增加持股量,并最终取得控股权,是沃尔玛在墨西哥、日本等海外市场的一贯收购模式。比如,2002年沃尔玛先收购了日本西友百货公司6%的股份,2年后才取得控股权。今年早些时候,沃尔玛将其在中美洲零售控股公司的持股量从收购时的三分之一提高到51%。

  尽管10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后是79多亿,超过好又多2006年上半年销售总和。“但对急需扩大网点的沃尔玛而言,并购这些店的成本并不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信息与研究部主任杨青松对本刊记者说。

  今年是沃尔玛进入中国第10个年头,10年前刚进来的时候,沃尔玛曾号称“要拿中国1000亿美元”的市场。然而,这个全球零售业老大,在中国市场网点布局并不均匀,现今66家门店1/3集中在华南地区。北京、上海近两年才刚刚进入,广州则更是一片空白。

  而其竞争对手家乐福店面达到88家,好又多99家。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好又多量贩公布2005年旗下中国超市销售收入约为132亿元人民币(16.7亿美元),远高于沃尔玛旗下中国店的99亿元。

  另一方面,沃尔玛在英国市场今不如昔,今年又彻底撤离德国、韩国市场。这些都令沃尔玛在继续加大其北美市场份额的同时,重点考虑中国市场。


 为什么是“好又多”?

  早有业内人士分析,投资卖场其实是台商在中国大陆这个新兴市场培育的一颗“金蛋”。惯于资本运作的台商,其投资卖场的模式,是先进入大陆开设大卖场,等到零售市场成熟后,再将大规模网络高价出售给外资巨头,赚取丰厚的利润。

  从好又多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历程,人们或许能窥探出一二。出生于山东青岛的于曰江早年在台湾发家之后,1987年开始来大陆闯荡。1990年在广州白云区投资鞋厂,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涉及鞋业、零售业和房地产等多个产业。

  1996年6月24日,于曰江在广州以600万美元注册成立了广州市好又多百货商业广场有限公司,正式进军零售业。1997年在广州开办第一家好又多量贩超市,随即开始了其在中国大陆零售市场的跑马圈地。

  2003年,好又多一年就开设了17家店,并首次入选当年连锁30强。到了2004年,好又多门店数更是急剧攀升至88家。不过有意思的是,正是在这一年,好又多首次传出了“或出售、或上市”的传闻。

  然而,更令外界不解的是,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资放开之后,好又多反而放慢了开店步伐,2005年全年开店仅8家。根据商务部2006年上半年连锁30强的排名显示,好又多门店总数99家,其中30家直营店。

  高速扩张的背后是经营持续亏损。据了解,北京好又多2002年就已经亏损了2000多万元,这种局面后来一直未能扭转。一方面是赢利能力非常薄弱,另一方面还要大举扩张,资金链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当海外上市难以实现的时候,出售便成了不二选择。

  凭借其巨大的网点资源,好又多成了众多零售巨头激烈争夺的“香饽饽”。资深营销连锁经营专家马瑞光分析说,台资超市是中国零售市场上特殊的一群:既获得了外资的特殊待遇,又享受了内资的一些优惠,而它们的发展侧重于资本运作,其对于零售业的专注性并不强,因而也最易成为外资并购的对象。

  类似好又多“做大企业当猪卖掉”,成为“洋巨头”进入中国零售市场“二传手”的案例还有:台湾润泰集团投资的大润发超市2001年卖给法国欧尚;台湾顶新集团投资的乐购2004年卖给英国TESCO。

 

  外资主导中国超市?

  在论及沃尔玛收购好又多将带来的影响时,美国的媒体分析认为,这将引发外国零售商对中国市场的新一轮争夺。

  麦肯锡香港分公司咨询顾问张之杰指出,中国零售业占全球销售额大约5%左右,但并购额只占2.3%,随着更多外资企业加入,中国零售企业还会迎来更多的并购。而早在2005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就曾预测,在未来5年之内,中国零售业将掀起并购狂潮。

  还有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向消费拉动型转型,外资进入A股市场通道的政策解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减,“表明一个崭新的外资并购时代正在到来,零售业大规模的外资并购也难以避免”。

  的确,作为目前零售业做大做强的主流方式,越来越多的国际化零售业企业在中国扩张的同时,也在寻求兼并与合作。再加上商业用地和销售渠道的稀缺,想进行市场扩张的外资企业,如果还按照传统的“一家一家开店”的进入方式,难度将变得相当大。

  “而且时间上也不允许,所以只好采取并购这样的强行登陆方式。”上海商学院教授、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对本刊记者说,由于一线城市趋于饱和、竞争激烈,不少跨国零售企业纷纷向国内的二、三线城市拓展。“那些位置不错但经营不善的国有商业网点,日后会成为被兼并收购的重点对象。”

  “对于沃尔玛来说,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网点增速缓慢。而快速物流和信息化有赖于规模化优势。并购便是最好的方式。”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信息与研究部主任杨青松对本刊记者说。

  在杨青松看来,未来的中国超市业将由沃尔玛和家乐福等外资主导。“至少这个趋势正在加强。因为在世界各地,沃尔玛和家乐福都打得厉害。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当地未占到市场前三名就会选择撤离,在墨西哥、巴西、加拿大都是这样。”杨青松说。

  本土超市如何应对?

  面对外资零售企业的来势汹汹,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将如何应对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目前上海大卖场已经被外资绝对控制。”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不无担忧地对本刊记者说。在他看来,如果将来零售业被外资所掌控,靠外资来拉动内需,那么国家经济安全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事实上,商务部有关官员也曾透露,商务部将鼓励大型零售企业,通过并购、承包等方式,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本土企业集团。据说这个计划将在部分城市启动试点,对一些历史包袱沉重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

  但是,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中国,一味地指望依靠政府和政策保护本土零售企业,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中国的超市业发展也已经步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如何练好内功,才是本土零售企业与外资竞争的关键。

  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认为,大型超市在高强度竞争中会出现“百货化”发展的变革。因此他建议,只有百货类商品的品牌化经营才容易凸现企业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才能走出低价竞争的怪圈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信息与研究部主任杨青松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则认为,创新即差异化和区域优势是本土零售企业应对外资的最好办法,“讲到区域优势,比如福州的永辉超市在当地就能将沃尔玛打败。”

  顾国建也向记者分析说,外资超市目前在中国市场主推大卖场这一业态,这种战略不可能在一个区域内密集布点。“从目前市场占有情况来看,尚无任何一家外资超市企业在全国或区域市场里占有明显优势。”

  而在这个区域优势的基础之上,生鲜经营最能体现超市差异化和个性化经营特点,这或许会成为本土超市对抗外资超市的“撒手锏”。“如果本土超市成为区域龙头,就具备了整合区域生鲜供应链的能力和优势,也就无惧外资超市的竞争。”顾国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