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给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多年来,我市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统一规划和部署,逐年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力度。经过十几年建设,目前,“三网一库”的政务信息化架构基本形成,网络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各项应用逐步深化,服务公众和企业的水平明显提高。
一、统一组织领导,形成合力搞建设
我市政务信息化建设始于1995年。2003年以前这段时间,虽然也投入不少资金,抓了一些软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标准不统一,资源分散,网络建设各自为战,信息化建设受到一定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2004年9月,我市成立了电子政务协调领导小组,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办公厅主任和市信息产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厅,办公厅主任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同时,在市政府办公厅增设了电子政务处,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主要是:负责市政府系统及市直各部门、有关单位电子政务以及电子信息网络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负责相关建设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关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审核论证,督促检查市政府系统及市直各部门、有关单位网络整合工作;对电子政务以及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工作进行业务指导,负责相关标准、管理规范、安全保密体系、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协调衔接相关通用软件的需求与应用,并组织推广。为合理配置技术资源,我市对电子政务技术保障队伍进行了适当的职能调整,将市委机关办公自动化管理中心更名为市委机关信息化服务中心,市政府办公厅自动化管理中心更名为市政府电子政务服务中心,分别负责市委、市政府系统电子政务技术服务工作。市信息中心作为全市综合性电子信息网络平台,为全市提供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从实践看,党政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协调机构、三个技术服务中心的这种工作体制,既有利于加强统一领导,形成合力,又便于合理调度技术力量实行统一规划、协同建设,为推进政务信息化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注重资源整合,不搞重复建设
为解决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等问题,我市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的原则,2001年以启动长春信息港工程为契机,建设了连接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的宽带高速、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平台,并实现了公文、政务信息的网上传输。
今年,我市进行市政府新办公楼建设、市委办公楼中心机房改造和长春信息港迁址,重新构筑政务中心网络环境。我们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长春信息港机房与市委、市政务中心机房的整体功能,组织建设和完善以长春信息港机房为主、以市委和市政务中心机房为辅的全市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体系,并互为异地备份。主要做法:一是合理规划安排长春信息港机房布局,更新相关设备,通过采取设备托管、适当分区等方式,整合进驻市政府办公楼各部门的政务信息化硬件资源,要求驻楼各单位原则上不再独立建设机房,用于内外网管理的服务器统一由信息港托管。二是组织实施市委办公楼中心机房和网络环境改造工程,并结合驻楼单位实际,采取服务器托管等方式对不符合条件的机房进行适度整合。三是构筑市政务中心局域网络环境,调整政务大厅网络布线,保证各窗口及驻厅单位各办公室内外网和部门专网网络畅通。建设市政务中心标准化中心机房,逐步整合驻楼单位的硬件设备,降低网络投资成本。
在政务信息资源方面也进行了必要的整合。一是建设了市政府办公厅政务信息资源内网网站,并在厅内成功推广应用。主要是为市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我们还将在内网网站上建立政府系统部门主题页面,使领导能够方便、快捷地查阅到各部门信息。二是完善长春信息港党政信息网网站,扩大领导专用信息规模。该网站初步具备了为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功能,成为政务内网应用的载体。三是在建设包括政府公文、多媒体信息等内容的电子信息资源库的同时,组织市国土局、规划局、房地局、广电局、档案局、劳动局、医保中心等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建设了专项业务数据库。
通过网络和信息的全面整合,我市政务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形成了网络互联互通、信息相互共享、资源充分利用的良好局面。
三、拓宽应用领域,发挥基础设施效益
经过多年建设,我市陆续建设了一批配套的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为使这些设施尽快发挥效益,我们在深度挖掘需求的基础上,狠抓了应用系统建设。
一是在全市政府系统启动了通用公文处理系统。2004年,我们根据需要完成了市政府办公厅内公文流转模块的开发工作,并成功推广。国家、省、市所有不涉密的公文实现了网上运行,对规范公文办理流程,提高办文质量和效率起到了较好作用。去年,又组织实施二期工程建设,实现了市政府各部门与办公厅之间的公文网上传输。目前,该系统已流转公文10126件,其中:各县(市)区以及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该系统向市政府办公厅上报公文1726件,市政府办公厅向部门下发公文26件。在今年组织进行了公文处理系统三期工程建设,已有10多个政府部门和单位组织开发并试用了公文内部流转系统。公文处理系统是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启用的第一个政务信息化核心应用系统,在推动政府公文实现无纸化传输,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促进资源整合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是基于长春信息港外网平台建设了电子邮件系统。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为市直机关各部门和单位以及公务员配备电子邮箱,实现政务信息的电子化传输。目前,已配备公务员邮箱的单位近50个、3000余人。
三是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基本完成。除因市政府新办公楼在建,市政府电视电话会议室需在10月建成使用外,市委电视电话会议室、市广电局电视电话会议室,以及各县(市)、双阳区电视电话会议室已完成建设,并于日前启用。根据自愿原则,4个城区、3个开发区也建设了电视电话会议室。我市以市委、市政府电视电话会议室互为主会场、市广电局电视电话会议室为市本级分会场、各县(市)区、开发区为基层分会场的视频会议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并投入使用。
四是启动了市政务中心行政许可审批系统建设。在去年建设并联审批业务系统的基础上,着手建设市政务中心行政许可审批系统。主要是整合驻政务大厅各单位的行政审批系统,建设政务中心联网审批、办事、进程监控系统,优化业务办理流程,逐步推行网上办公。根据工作进展情况,还将适时组织网上审批试点工作,逐步形成网上互动需要的“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工作机制,探索构建“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目前,该工程已进入资金审核程序,年内有望组织实施。
五是结合市政府新办公楼的规划建设,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和有关专家,开展了新办公楼智能化、自动化、电子化、数字化建设的研讨,和政务信息网络系统、公众信息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以及应急指挥系统等的论证工作,为建设电子政府提供参考依据。
四、以公众为中心,打造服务型政府
目前,我市已建成以长春信息港为全市综合网站,以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所办的网站为相应系统门户网站,以市直机关各部门网站为联动网站的互联网政务网站集群体系。在这些网站中,部门网站是综合网站的信息基础,也是网上互动和网上办事的权责主体。针对一些部门网站“重建设、轻维护”,长时间不更新信息的问题,2005年我们组织了名为“唤醒工程”的互联网政府网站考核评议活动。接受考核的64个部门网站都结合实际对网站信息建设、互动功能以及网站设计等进行了调整完善, 其中27个单位组织了网站改版,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网站信息更新滞后的状况。对8个因资金、技术、人员等因素限制,建设得不好的网站,我们今年又采取“帮助建设”的办法,正在组织长春信息港对其进行后台资源整合,使部门网站建设实现均衡发展,从总体上得到加强。按照要求,各网站普遍加强了服务功能建设,以用户为中心,积极开展公共服务。
一是大力推行网上政务信息公开。长春信息港作为全市综合信息平台,内容广泛,涵盖全市政务信息、商务信息、社会信息和新闻信息。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国·长春”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集中人力完成了1981年以后仍在执行的非涉密政府文件的上网工作,实现了应该公布的政府公文信息都在网上公开的目标。最近,“中国·长春”市政府门户网站新版正式推出,在动态信息建设、部门网站信息资源整合以及网上公众参与栏目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网上办事试点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二是以市长公开电话12345网站为试点,积极探索网上办事功能的实现形式。该网站于2004年6月开通,于2005年6月新增了手机短信服务业务,将受理、办理、反馈等系统有机整合,联接了64个市长公开电话网络单位,使电话投诉、网站投诉和短信投诉从外网受理到内网办理直至外网反馈这一整套业务流程通过计算机系统贯穿起来,为广大人民群众和承担受理、办理投诉的政府工作人员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站开通两年来,已网上受理市民投诉23092件,新闻媒体反映3931件,社区反映287件,受理市民短信投诉11457件。实行网上办事以后,市长公开电话对外公布的办结时限由7天缩短为5天,实际办结时间在3天以内。同时,我们积极推动各部门网站试行“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公布和查询”的工作模式。市工商局、科技局、规划局、财政局、司法局、旅游局、公积金中心、房地局、国土局等单位在“网上申报和预审”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市政府绝大多数部门和单位完成了所承担的办事流程梳理工作,并上网公布,实现了办事表格网上下载。
三是大力推行政府服务事项进社区活动,延伸政府为公众和企业服务工作触角。今年,我们协调组织民政、劳动等部门分别为社区配备了微机,构建网络环境,组织社区人员电子政务知识培训。目前,政府信息、市长公开电话、劳动就业进社区工作已全面启动,城区249个社区具备了受理和服务能力。另外,我们还在市档案局和政务中心设置了政府信息查阅点,为公众和企业提供便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