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化”,而实现信息化的前提与基础是大量以电子形式存在,能够在网络上进行集中、有序的管理、共享与利用的信息资料。如果没有这些信息资料,城市信息化就会象没有车辆行驶的公路一样形同虚设,成为空谈。
因此,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构建起一套涉及城市运作与管理各个方面的电子化信息库。
在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是近一两年内才兴起的概念。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才刚刚开始,少数起步较早的城市也基本上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期,远没有进入其高级状态。可以说,就整体水平而言,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其工作的侧重点应该是首先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基础工作--将大量以纸张等物理形式存在的传统信息进行电子化转化,并做集中、有序的管理,在此基础上考虑对城域网络和各种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
误区
当信息已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时,单纯地做为一个信息拥有者已是知识经济时代准入的最低标准。信息产业作为当今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和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为了在跨入信息社会的进程中赢得先机,世界各国都对此采取了积极措施,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场“信息革命”中,我国政府表现出了远见卓识,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有力举措。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信息化就被提高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位置。其中,城市信息化建设又是我国实现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谓城市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总体思路指导下,在城市管理、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城市信息化涵盖电子政府、数字城市、电子商务、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众多领域,是区域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中心,能够有效地带动周边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就城市信息化的工作而言,大规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业务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其“硬”的部分,而大规模信息管理的基础建设则是其“软”的部分。根据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大部分城市应首先集中精力做好大规模信息管理的基础建设,并循序渐进地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和各种业务管理系统。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则是,国内许多城市不顾自身资源状况,在城市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中盲目追求尽快建立城市宽带网和形形色色的网站而忽视了大规模信息管理的基础建设,致使耗费巨资建设的网络和各种网站因没有可以运行的信息而成为“裸网”。这是许多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误区之一。
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误区是,作为城市信息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各个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明显的“贪大求全”现象,突出表现为,许多单位将经营管理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建设MIS、办公自动化、ERP、CRM、SCM等系统上,不考虑自身情况,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希望一次就建设起涵盖公司一切经营业务的管理系统,投入巨资购买大量的软硬件设施,却忽视了对本单位内部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转化与利用等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基础工作,结果导致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信息系统因信息的管理跟不上而形同虚设,造成巨大的浪费。
上述误区的存在是对可用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远成效的重要制约因素,是城市信息化进程中应当注意防范的。
关键
城市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化”,而实现信息化的前提与基础是大量以电子形式存在,能够在网络上进行集中、有序的管理、共享与利用的信息资料。如果没有这些信息资料,城市信息化就会象没有车辆行驶的公路一样形同虚设,成为空谈。
因此,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构建起一套涉及城市运作与管理各个方面的电子化信息库。那么,怎样才能构建起这样一套信息库呢?信息库中的信息又从哪里来呢?
一个城市的电子化信息库并不能凭空产生,其中的信息还是来源于城市运作本身,来源于该座城市自产生以来的历史沉积。事实上,在人类尚未跨入信息社会的工业乃至农业时代,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各个城市方方面面的信息,只不过这些信息大多是以纸张等物理形式存在,不适合在网络上进行管理、共享与利用而已。因此,城市信息化建设初期的首要任务就是将这些以纸张等物理形式储存的大量信息资料转化成为电子形式,并进行集中有序的管理与利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管理的基础建设”。由于这些信息涉及城市运作的各个方面,其数量之大,其转化工作的任务之艰巨是可想而知的。但是,这项工作又是任何一个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所不可跨越的阶段,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谁最先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就占取了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机,从而为赢得信息化社会的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规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将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数据通信网“三网合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成一个宽带的城域网,覆盖整个城市,能够实现多媒体信息的互动传播。
大规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信息化建设中致关重要的工作,其作用就相当于为大量以电子形式存在的城市信息提供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信息高速公路”。但是,由于大规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耗资巨大、费时良久,任何一个城市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逐步将这些网络基础设施深入千家万户。
现在有了实现城市信息化所必须的信息库,也建设起了这些信息借以流转的“信息高速公路”,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些庞杂的信息有序、高效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驰骋呢?这就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第三个方面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各种业务管理系统,其中既包括各种面向社会的网站,也包括支撑这些网站的内部管理系统。这同样是一项耗资巨大、费时费力的事情,切不可贪大求全,追求一步到位。
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又怎样呢?
基础
信息社会的基本标志就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的计算机软硬件在社会生产与生活各个层面的应用,作为城市信息化建设初期阶段核心与基础的电子化城市信息库的构建也离不开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而其核心就是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的应用。
电子文档是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产生的,或将既有的以纸张、图片、图像、声音等形式存在的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如扫描、数码摄入等)而产生的具有合理内容和价值的信息,如办公类电子文件、资料扫描件、E-MAIL、WEB页面、CAD/CAM文件、MP3文件等等。
电子文档与传统意义上的档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主要的联系是,电子文档中的一部分内容是由传统意义上的档案经过数字化转化而来的。其主要的区别在于:第一,电子文档是以全数字化形式存在的信息,而传统意义上档案则基本上以传统物理形式存在;第二,电子文档不仅包含档案类文件,而且包括大量非档案类文件,如临时文件、工作文件等等;第三,由于电子文档是以全数字化形式存在,人们自然可以对其在计算机、局域网及广域网上进行存储、共享、传递与利用;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则因其基本上以物理形式存在而无法在计算机和网络上进行存储、共享、传递与利用。
电子文档管理系统是以网络化应用为基本特征,对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各种类型电子文档进行录入、修改、查询、起草、审批、签发、归档等操作的软件应用系统。其不仅能够通过扫描、数码摄相等方式将以传统物理形式存在的各种信息进行电子化转化,而且能够对新生成的电子化文档资料的起草、审核、签发、归档等流转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并对这些文档的实际管理与应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前景
电子文档管理的概念在1998年前后就已经传入我国,但人们对它的了解基本上主要还是集中于工程技术图档管理等领域,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也基本上局限在这些领域,而没有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推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人们对电子化文档信息资料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也存在软件开发商对用户的这种需求引导不足的问题。以往,市场上没有发现针对电子文档管理需求的软件系统,更没有看到软件开发商对用户这种需求的大规模宣传。
据专家预测:到2001年整个企业电子文档管理软件市场的销售收入可达24亿美元,用户的数目将增至8050万左右。目前的电子文档管理软件市场还远没有达到其饱和状态,而且就这一市场的服务而言,尚有许多从未有人涉及过的领域。可以说,电子文档管理市场是一个相当活跃及日趋增长的市场。公司Intranet的激增加速了这一市场的演化过程,与此同时,用户对跨企业管理“信息流”及对信息“知识”化的需求,致使电子文档管理技术不断完善。面对这一充满机遇与急剧变革的市场环境,电子文档管理市场中的供应商们必须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不断改进其产品跨企业管理文档的性能,否则它们将很难继续立足于这一市场。达尔文的进化论及适者生存的理论将会充分体现于今后的电子文档管理市场。
专家对电子文档管理应用做了如下定义:电子文档管理应用是一种软件应用, 它可使公司用户在网络上有效控制其文档的创建、存取与发放过程,并可使他们拥有在整个企业范围监视其文档流的能力。例如,最基本的电子文档管理应用可向用户提供简单的文档登录及版本控制功能。较为先进的电子文档管理系统还可向用户提供诸如全文本检索、文档复合、浏览与发布以及某些群件工具(例如工作流)特性等。传统上,电子文档管理产品供应商所瞄准的是那些大量使用文档的领域 例如制造业和航空工业以及政府工作部门等)。电子文档管理工具不仅能够使这些领域中的公司用户在其整个公司范围内监视公司的信息流,而且还能够为雇员间的合作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因此, 人们常常把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用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以提高生产效率)、妥善管理技术文档、记录公司关键生意信息等。例如, 目前取得ISO 9000资格认证是制造业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对于许多制造领域中的公司来说, 取得ISO 9000资格认证就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至关重要。然而, 为获得这一证书,往往要涉及对众多产品性能的控制及对成千上万新文档与新图纸的管理。
本世纪末及下世纪初,Internet与公司Intranet的日益普及,将会促进电子文档管理市场的进一步增长。目前,那些从传统客户机/服务器应用中涌现出的基于Internet的电子文档管理方案,正迅速演化成为这一市场的既成事实的新标准。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体,Internet将允许电子文档管理方案快速地跨企业加以部署,并可使公司雇员通过某一浏览程序从他们的台式机上存取整个公司的信息。当前已有50%以上新的电子文档管理用户部署了基于Internet的管理方案。能够利用定制化客户机或台式机应用从某一公司WAN或LAN上的任何站点存取文档库的灵活性,将有助于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在企业一级而不是在用户组一级的部署。令电子文档管理系统与Internet相连,可大大降低用户在系统部署与技术培训方面的开销。预计,今后五年那些能够在Web上运行的电子文档管理产品将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并将会促进这一市场销售收入的迅速增长。
专家认为,尽管Internet不会对文档管理市场的发展产生制约性的影响,但它将会对人们的工作方式以及供应商制造其产品的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前所述,Internet是一个可使用户快捷部署其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的传输媒体,并可增强用户跨企业部署电子文档管理应用与服务的能力,简化并入互补产品(例如工作流或合作性产品)的过程。
在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指导下,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学术界人士和软件开发商的共同推动下,人们对“大规模信息管理的基础建设”在我国现阶段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将有着越来越清晰的认识,电子文档管理系统也必将在全国各个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一个覆盖全国各个城市,完备、有序、规范的巨大城市信息库的构建必将指日可待,全国城市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将呈现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正如有人把网站中随处可见的错误看做是“豆腐渣工程”一样,城市信息化浪潮中,同样存在着一哄而上的情况,这对城市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来说,不是一个好现象。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不贪多求快,扎扎实实才是城市信息化的必经之路。
北京:力争成为全国的信息中心
北京2010年信息化的目标是:要成为全国的信息中心和网络枢纽中心,信息产业要成为首都经济最大的支柱产业,实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具体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北京信息化的重点是建设一个平台,即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发展4项应用系统工程,即电子政务系统、首都电子商务工程、科技教育信息系统、劳动及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培育2~3个面向21世纪的信息化示范小区;建成一个软件产业基地;2~3个企业进入世界信息产业100强。为此,北京提出到本世纪末信息化的主要指标是:电话普及率每百人45部;计算机人均普及率达到10%;移动电话达到120万部;有线电视(接入光纤网)户均普及率达到60%;接入国际互联网达75万户;信息产业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达到45%。
上海:以信息港建设为核心
上海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港建设为主要标志,由此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港主体工程今年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一号工程,信息产业的产值年内也将突破1000亿元,成为上海新的第一支柱产业。到“十五”期末,上海城市信息化的目标是整体水平要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
上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上海建成了技术先进、世界最大的ATM城域主干网,国际出口带宽扩大了3倍,电话网宽带接入改造覆盖市区80%以上的地区,有线电视网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域有线电视网,其中100万户在年内完成双向宽带改造。 上海信息产业在国内有较大的优势,去年总产值达904 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5%;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50%以上,去年达36亿元;信息服务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去年营业额达122亿元。尤其在集成电路的生产量上,上海已占全国的44%。
广州:信息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
以广州列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为契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是《纲要》着力把握的重点之一。把信息产业扶持发展成为广州的第一支柱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促进现代化。广州的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基本接近亚洲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围绕上述方向,今后15年广州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一个主导行业,展开二大网络布局,建设三大重点项目,形成四大保障体系,开发五大信息技术,扩大六类信息产品生产规模。
一个主导行业: 优先发展面向家庭的电子信息服务业,使之成为信息产业中的主导行业。
二大网络布局: 将光缆连接至家庭和单位,建成一个能传递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数字通信网络;开发和完善一批数据库,建成数据库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