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集团企业作为国内ERP的先行者,正是它们为国内ERP最初的应用交纳了第一笔昂贵的学费。它们的失败除了存在意识误区、不适应管理变革与文化冲突等障碍以外,对高端ERP的认识不清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集团企业面临着怎样的管理与发展之痛,人们对于高端ERP又存在着怎样的认识与理解之惑,是一个亟待求解的产业课题。
远虑近忧夹攻国内集团企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企业经营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事实也正是如此。由于国际贸易规则的统一和区域壁垒的打破,中国企业即便不积极向外拓展国际市场,甚至退守到国内市场上,面临的同样还是全球化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全球性企业正在通过新的平台,涌进国门,到国内企业的身边来抢夺订单。
也许一些国内企业还沉浸在生产成本低的优越性中不能自拔,还在因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数据而沾沾自喜。然而,当我们走出国门跟国际企业比较的时候,发现仅仅在成本降低这个环节上,在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管理手段的应用上,离国际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差距。TCL外包飞利浦消费电子生产时,飞利浦要求TCL每年都必须按一定比例下调生产成本,这让TCL痛苦异常。每当成本降无可降的时候,飞利浦都会派人过来帮助TCL进行一些管理体系的变革,之后成本就真的可以降下来。这表明在管理上,国内集团企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也潜藏着很多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问题。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都在飞速的上涨。例如2005年,亚洲铁矿石一次性涨价71.5%,今年5月份,以宝钢为首的中国钢铁企业再度被迫接受了铁矿石继续涨价19%的结果。钢企成本翻番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钢铁企业亏损,以钢铁产品为原材料的下游厂家利润降低,甚至股市也随之下滑。我们的企业竞争力由此可见一斑。从宏观来看,企业的生死存亡关乎国计民生,而企业现状却令人堪忧。
研究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为26.23%,与此同时能耗却高出国际发达水平20%到30%。依靠低人力成本、低技术水平、高劳动时间、高劳动强度这“两高两低”来赢得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正在面临新的挑战。
欧盟已经构筑起了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输入的绿色环保指令,其它国际市场也对中国企业的进入设置了层层壁垒,中国制造业不仅对内有管理的忧患,而且在外也有市场的顾虑。未来生存发展必须迈过一道道绕不开的沟沟坎坎。
对此,国家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远虑近忧、前追后堵的国内企业,唯有充分利用信息工具改进管理,才能够摆脱进无所依,退无所据的危险境地。十年前那句老话前半句说得很对,不上ERP的的确确意味着等死。上ERP是不是找死,却有待商榷。众所周知,近两年中小企业的ERP实施成功率直线上升。集团企业因为拥有多个工厂和公司,涉及到远程外点管理,必须选择功能更强大的高端ERP。
可数据仍然让我们如芒在背。据统计:占我国企业总数99.6%的4000万户中小企业,其中74%的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ERP在大中型企业的实施率仅有0.7%,而在这0.7%已实施ERP的企业中,其成功率不足20%。然而,欧美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ERP的成功普及,普及成功率达85%。
国内高端ERP市场近乎真空?
一方面是国内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管理创新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当它们希望迅速实施信息化系统时,国内ERP厂商的高端产品与服务能力却不容乐观。在近日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DCMS)于苏州吴江召开的高端ERP易拓全国巡展首站发布会上,总经理李绍远的一句话语惊四座。“在易拓推出之前,高端ERP市场上除了SAP等国际厂商以外,几乎没有一家本土厂商有能力提供适合集团企业的大型ERP系统,国内高端ERP市场近乎真空!”
不排除李总此言有刻意推崇自家产品之嫌,但仔细听听专家们不约而同、溯本求源的一番分析,却让人不得不深思。
ERP开发和其他软件产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必须与管理模式、管理经验充分融合,同时要注重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的管理理念的不同。因此,并不是花多少钱,动用多少研发人员,开发耗时几年做出来的ERP产品就是好的。也不是国外某某知名公司成功应用过,国内企业就一定可以成功照套照搬的。ERP必须要经过客户和时间的双重检验,并且和客户一起成长完善,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国外产品的水土不服,本土产品的历史与客户积累的欠缺,都是导致高端ERP市场趋于真空的罪魁祸首。
首先说国外产品,SAP、Oracle这些世界级的管理软件企业,的确有它高端的优势。它们的客户均是国外大型企业,这些客户丰富而先进的管理经验保证了其产品的高合理性,而且其发展历史也比国内ERP产品要早。但水土不服的问题,即产品蕴涵的管理理念与中国企业的管理文化的明显冲突却一直未能很好解决。
国外厂商一个ERP项目动辄耗时数年,总投入达数千万元,且不说国内集团企业能否承受这样的时间和价格,单是文化冲突带来的潜在风险也让他们提心吊胆。
就管理而言,西方科学与中国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举例说,西方管理注重规则,中国管理则讲求变化;西方科学把企业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大对立阵营,中国文化则推崇圆满和谐,讲求内部融通一致的和谐系统;西方管理注重成果和实效控制,中国则偏重于对人的控制,强调发挥人的弹性;西方观念重环保和相互制约,而东方文化重节约和自我激励。这些文化上的根本差异,渗透在企业的管理实务当中,无形中都被放大。
近年来,这些国际厂商也纷纷高调宣布加紧本地化,大力拓展国内市场。但实际上,他们在国内的研发团队却人数寥寥,而且基本只是在做汉化,并没有涉及核心技术。在其高端产品的客户当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客户在国外,产品的升级和完善都是跟着国外客户在走,对国内的客户,其产品核心无法更改,只能由实施代理商来做外挂开发。并不是说国际厂商无法完成产品的本地化,只是这个过程太过漫长、工程太过浩大,非耗费巨大的人力和时间投入不可。
再来看本土的高端ERP产品。国内主流的ERP厂商如金碟、用友大都脱胎于财务软件,它们的产品发展历程是先做财务,再做物流、供应链,再做制造。尽管财务软件在国内发展历史较久,积累的低端财务客户很多,但是转型ERP的时间真正算起来却不长,对于生产制造环节的信息化管理经验相对比较匮乏,高端客户的积累也相对有限。为了弥补技术和产品功能上的欠缺,用友选择了购买汉康的生产模块,金蝶则并购了开思,这种产品的融合无异于又一次重新开发。效果如何,仍然有待客户的检验。此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财务软件厂商惯常的思维模式是先上财务,后上业务和生产,这种次序被很多业内专家所置疑,毕竟流程是因,财务是果,这种割裂式的分步实施对于集团企业客户来说,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近来平台概念在各大媒体上被炒作得甚嚣尘上,理论上听起来很美,可是如果找一下成功应用并因此受益的集团企业客户,结果却少之又少。理论终究是理论,要落实到应用实践中去,仍旧离不开用户的磨合与检验。换句话说,集团企业与高端ERP产品是相辅相成、相随相生的。就好象水和鱼的生态关系,没有水,也就不会产生鱼,没有鱼,水也只是一滩死水。纵观本土集团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并不多,就在不多的那部分幸运的群体中,也大都使用的是国外软件厂商的系统。如果完全依靠它们的应用检验,国产高端ERP的发展可谓“路漫漫其修远”。
同根移植寻求出路
当年作为亚洲经济四小龙的台湾,其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领先大陆十余年。因为与大陆同气连枝,同样具有中国人相融性的管理文化,因此移植成为一条可行的出路。神州数码与台湾鼎新合资成立DCMS,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
DCMS总经理李绍远介绍说,作为一款中国人自己的成熟的高端ERP系统,易拓是一个包含财务、配销、制造功能在内的完整的ERP,它的技术平台完全可以支持企业走向大型化、集团化、多元化、全球化、差异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供上千个人同时使用,而国内的其他产品很难找到哪一家公司是一百个人在同时上线使用的。这是国内惟一可以与SAP、ORACLE分庭抗礼的产品,比内陆相类厂商至少领先5年,客户为此支付的总成本还不及SAP的1/3。自1993年正式问世以来,在台湾排名前1000大的制造企业有将近一半是易拓的客户,其中包括年营业额达1000亿元的华硕,手机消费电子行业中全球第一的富士康等等。
易拓在台湾的发展已经有14年的历史,到大陆也有四年半的时间,历史经验的积淀,造就了一个导入成功率极高的ERP系统――成功率达98%,替换率为零。也就是说,在易拓失败的客户当中,没有其它任何一家软件厂商的产品可以替代。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高端ERP系统更应该如此。据了解,市场上没有哪一款高端ERP系统能够向客户完全开放源代码的,易拓是唯一的一个例外。众所周知,大型ERP系统之所以能够适应大客户,主要在于它的弹性,个性化和二次化开发相对比较多。开放源代码意味着真正的弹性――客户在应用之余,可以根据企业特点和需求自己进行再建设。
在进入内陆高端市场的四年多时间里,易拓已经迅速积累了一批行业领先的内地大型企业客户,如清洁器具制造位居全球第一的苏州金莱克公司,铜管生产全国第一的金田铜业,饰品行业中全国第一的石头记,蚊香生产全国第一的榄菊,家用清洁品全国第一的脱普化工,此外还有三元牛奶、七喜电脑、吉事多卫浴……在苏州吴江经济开发区,易拓同时被相临的十几家企业采用,形成了“企业信息化、易拓一条街”的壮观景象。易拓的成功,为高端ERP的同根移植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毫无疑问,ERP业界的领导厂商一定是在高端市场有发言权的厂商。易拓所取得的突破在国内高端ERP市场上还仅仅是个开始,要想完全解除国内集团企业之痛,打破国产高端ERP市场的真空,还需要走在产业前列的各家ERP厂商共同努力。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还会诞生更多的易拓,还会成就更多一流的跨国大企业。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