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多维的模拟图像在大屏幕上不断切换,各种参数在荧
屏下方反复闪烁,10多种方案草案被发放到专家手中……10月27日,广西军区车辆维修保障基地网络中心,来自广西大学建筑设计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等单位的5名资深专家组成的“专家论证组”,就维修基地内部的绿化、工作环境等问题展开详细论证。这已是广西军区装备部对该基地建设进行的第23次科学论证。
今年年初,为提升边防一线车辆装备保障信息化水平,广西军区车辆维修保障基地建设工程摆上议事日程。有关业务部门很快拿出了一个工程建设方案。该方案虽然所选地址位置优越,也符合平战结合、军民一体装备保障模式的发展方向,但工程造价高昂,预算经费高达1500多万元。
如此巨额资金投入,装备部党委“一班人”没有急于“拍脑门”决定,而是鲜明地表明态度:“重大工程建设事关全局,必须进行严谨的科学论证,综合分析相关因素,在讲求效益上做文章”。为此,装备部专门出台了《关于基地信息化建设立项实行专家论证制度的实施细则》等5个规定,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两级评审制度”:凡是基地要立项上马的工程,大到维修车间的整体设计,小到一个电源插座的位置,凡是涉及专业技术性强的重要事项,都要求有关业务部门在制定方案时,首先要经过“专家论证组”的论证和评估,上报部党委审批把关的方案都要有“专家论证组”的书面报告;部党委在作出决策前,都要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全局考虑,综合分析。
装备部党委先后聘请了广西大学建筑设计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建委等单位的资深教授组成专家论证组,对工程选址和立项逐个进行论证和评估,确保各个建设项目科学合理。3个多月后,先后经过11次科学论证,该基地的选址工作才“尘埃落定”,其间3易其址。为防止和避免片面性,专家论证组不仅在立项前进行预先论证,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还进行跟踪论证,先后36次反复修改筛选建设方案,开工在即的3个不切实际的基地网络中心的子系统建设项目被果断叫停。如今,这座集“智能化检测、机械化作业、网络化供应、信息化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车辆维修保障基地即将竣工,与外单位同类工程相比,高效集成,堪称精品。据统计,经过23次科学论证,基地建设成本一下子降低了760多万。
该车辆维修保障基地建设的过程,只是广西军区装备部加强科学论证、实施科学决策的一个缩影。据部长曹全义介绍,近两年来,广西军区装备部不断增强科学决策能力,用有限的经费投入,先后建立了以各边海防团装备机关为中心,以各基层连队、修理所、器材库、弹药库等为终端的部队装备管理局域网,利用数字网络信息传输、条码IC卡存储等多项技术,实现对边防一线装备的可视可控管理。(本文配图:李新建摄)
新闻点睛:决策正确出高效益(柳刚)
数字是枯燥的,但又最具说服力。23次科学论证节约了760余万,这让人眼球为之一亮的数字,诠释着广西军区装备部增强科学决策能力,提高装备建设效益的成功实践。在国防经费有限的条件下,提高我军的现代化作战能力,关键是要提高装备建设的效益。随着资本和技术密集度的增加,信息化装备建设成本大幅度提高,效益问题日益突出。
据有关军事专家计算,现代化装备建设所需的投入,一般要占国防费的1/3以上。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科学决策很重要。决策正确,事半功倍;决策失误,就可能走弯路。装备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投入大、影响深远的战略工程,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失误,造成极大浪费。各级装备部门领导都应树立现代决策理念,注重科学论证,防止“拍脑门”决策、“跟风头”立项,力争使每一项决策都建立在严谨、科学之上。(解放军报/黄建发 陈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