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来源:经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近年来,国家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值得各方面引起高度重视。在这方面,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将“村通工程”各项工作融入其中,一手抓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前不久,一些专家学者前往四川省甘孜、阿坝和凉山等地考察“村通工程”,切实感受到“村通工程”给当地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种种可喜变化。

    甘孜、阿坝和凉山是四川省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这里有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也有世界著名的自然生态遗产保护区和风景旅游区。但由于这些地区地处高原,高寒缺氧,道路艰险,自然灾害相对频繁,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为了加快改变这种局面,使这些地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村通工程”实施力度,把移动通讯网络辐射到了大山深处,使当地的人们与外界有了快捷的联系方式,节约了交通成本,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过去甘孜、阿坝和凉山出产的土特产要卖出去,要先开着拖拉机出去联系,来回路上要花30多元油钱,现在只要花1元多的电话费,甚至1角钱的短信费,就联系好了。专家学者们在考察过程中还了解到,该地区农民的收入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卖虫草。过去中间商进山来收购,10元钱一棵就全收了。当地开通手机后,农民们好的虫草可以卖到60元一棵,最差的也卖10元一棵,“村通工程”明显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村通工程”作为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的一项有效举措,正在悄然引领着当地以农业信息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当然,“村通工程”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农村里的移动通讯设备和网络维护费用比城里高;一些农村由于偏远,存在设备被毁被盗等现象。这些问题都需引起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对“村通工程”的投入,不断加大对通讯设备的保护。 

    通过对四川甘孜、阿坝和凉山“村通工程”的考察,专家学者们深切地感受到,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对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现实的促进作用。20多年前,我国沿海许多地方把“七通一平”作为基础条件,吸引外来投资,曾经取得很大的成果。今天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借鉴过去的成功经验,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把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使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能够像当年沿海地区完成“七通一平”那样,实现乡乡通公路、通网络,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加快教育、医疗事业发展,从而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为广大农村地区不断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此,我们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要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作者系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