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推进 和谐社会建设
来源:中计在线 更新时间:2012-04-14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理想社会就是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种理想和有序的社会观的深层内涵其实就是和谐。
  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一个伟大梦想,是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与和谐的世界体系中,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也是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信息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时代主题,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手段。
  在领导决策、社会治安、信用体系、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信息共享、信息公开等方面,信息化得到了全面深入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全面促进了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提高了政府执政能力。
  和谐社会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而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信息化,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计算机报社共同承办的2006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即以“让信息化惠及全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大会主题。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化已经在全国各地和多个领域发挥着显著作用,多个社会群体因此而受益,谱写了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强政篇章。
  领导决策 ——信息平台杜绝“四拍领导”
  
  决策时拍脑袋,指挥时拍胸脯,失误时拍大腿,追查时拍屁股。四拍领导轻则影响一个部门,重则连累一个地区。剔除少数领导过度依赖经验的主观因素,拍脑袋决策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是决策缺乏真实、全面的信息。
  信息是决策最重要的依据,良好的信息统计和信息呈现,通常成为领导决策的有效帮手。2006年7月,北京市领导同志办公室接入了决策信息服务平台,经济运行监测、政务信息图层、各行业统计数据等实时呈现在领导同志面前,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帮助。
  随着决策理论、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专家系统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将面向领导决策需求,分析、整合、提炼决策信息,以一定的数字模型辅助决策能力的提高,在未来信息化必将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大的帮助。
  信用体系——信用建设规范市场秩序
  
  信用卡欠款、房贷申请、手机欠费看似没有关联,然而,信用是其内在联系纽带。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甚至关系着个人的生存与国家的发展。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交易的链条就会断裂,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信用建设,是政府发挥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表现,也是信息强政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企业征信行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经济发展和市场秩序规范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个人征信领域,人民银行等部门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对规范人们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2006年,人民银行建设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开始运行,成为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依据。不少市民因信用卡欠款,而影响到房贷的批准,他们已经亲身体会了个人信用的重要性,感受到信用体系建设的成就。
  社会治安——信息系统打击流窜犯罪分子
  
  一生平安是老百姓的期盼,然而保障一方平安却是一个不容易实现的使命。特别是流窜犯罪分子居无定所,到哪儿都危害一方,是警方打击的重点。如果警方的信息资源是一个个信息孤岛,就很难跟踪犯罪轨迹,这也成为困扰、制约公安案件破获的瓶颈。
  现在,信息化对治安管理和侦查破案的支持度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降低了警务成本,提高了破案效率。公安部门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信息化建设热情也开始高涨。公安部门相继建立了与治安管理业务相关的人、地、物品、组织、案(事)件等要素为核心的信息体系,对各项治安业务、管理和决策活动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此外,全国公务用枪、民用枪支、民用爆炸物品、典当行业等信息管理系统也在建设发展中。现在,公安部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地区完成了“百城联网工程”建设,实现了人口信息网上查询,有效地打击了流窜犯罪分子。
  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监控护航群众健康
  火灾、水灾、突发疫情、食物中毒等公共安全事件就像一个个随时可能爆发的定时炸弹,成为和平时期危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各种可能的公共安全事件,政府加大了公共安全规划和建设,南宁、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建立起了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是城市应对危机的预警应急体系,是快速反应、有效协调的综合保障,为提高维护城市公共安全的整体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无论是有人故意破坏,还是细菌感染等意外事故,都是危害居民健康和生命的重大事件。为此,各地纷纷建立食品安全监控系统,把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流通领域食品基本状况纳入监控范围,从而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充当了居民食品安全的守护神。2004年,食源性疾病信息监测系统开通,基本实现了实时采集受污染的食品信息,并及时传递给社会,把危害降到最低。
  环境保护——环保部门装上一双电子眼
  无论是松花江的重大水污染,还是四川邛崃的氯气泄露,都影响了无数人的正常生活,夺走了不少无辜的生命。环境保护中的任何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肩头的责任日益重大,信息化成为他们重要的支撑。
  通过环境信息化,环保部门建立起了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生态保护和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安全等信息系统,不仅收集了大量准确实时的数据,还为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支持。通过环境信息化,环保部门可以突破环境管理时间和地域限制,最大程度保障环境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增强环保执法能力。
  2006年,广东省开通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监测)系统,并完成全省联网监控,同时建立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帐。环保部门就像有了一双电子眼,执法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管理效能大大提高,系统提供的数据也为打击非法排污行为提供了及时和准确的保障。
  信息共享——共享打造服务型政府
  逐步深化电子政务、降低投资风险和提高投资效益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跨部门信息共享可以使业务相关政府机构共同分担财务和技术上的风险,分摊软件和硬件的投资,从而大幅降低电子政务建设成本,减少不同政府机构业务冲突和重叠,还可以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监管绩效,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一些政府部门担心利益受损,将信息资源产权部门化,设置信息共享的壁垒,阻碍了资源的广泛利用。可喜的是,共享带来的种种好处,正在融化阻碍共享的坚冰。2004年,北京市地税局与工商局、技术监督局、交通管理局实现数据交换,当年第一季度就发现1万多家商户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
  信息公开——透明政府更加贴近群众
  尽管有讳疾忌医的古训,但是类似隐瞒非典病情的愚蠢举动还时有发生。“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规定的确定,改写了政府对公众不公开信息的历史。信息公开有利于督促政府提高效率,能够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信息公开还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突破口,有利于推动信息内容产业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政务公开力度,公开了办事程序、收费标准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广州、上海、北京等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相应规定,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得到贯彻。广州出台的《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详细列举了政府机构应主动公开的信息以及应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等。在这些政策的保障下,包括房屋动拆迁、各类规划、公务员录用、重大案件、突发事件、灾害事故信息、政府采购预算、重大市政工程情况等重要信息得到了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