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信息产业部正式向各域名注册服务机构下发《关于加强互联网域名注册服务管理的通知》,要求开展域名注册服务规范整顿工作,其中以牟利为目的的恶意域名注册,成为检查的重点。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发生在我国的COM域名恶意抢注数量已跃升全球第四位,引起了海外各仲裁机构的关注。在国际惯例中,域名注册都采取“先申请不审核”的原则,因为域名注册机构只是技术管理机构,不负责知识产权审查,难免就有一些人以抢注域名牟取商业利益。
google回购域名是域名炒家“致富”的一个经典案例。2005年,正是google打算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前夕,此时,发现google.cn的域名早已被人抢注,在仲裁无效的情况下,只好以花100万美元的代价,收购了这个域名。
由于域名注册只需要支付几百元的低廉费用,以注册域名为生的“玉米虫”(玉米是域名的谐音)数目越来越多。恶意抢注的恶果比比皆是,往往导致企业付出巨大的代价,但当事人对域名的态度也是“玉米虫”泛滥不可忽视的原因。正是因为企业对域名管理的不重视,成全了恶意抢注市场。
2005年10月,端午节网站的中文主域名“端午节.cn”被韩国某公司注册。由于域名注册依循“先注先得”的国际惯例,韩国公司抢先注册并不违规。随后为了避免“端午节.cn”流失异国,互联网域名投资者姚劲波最终以3万美元的代价,从韩国人手中买回了这个中文域名。
2006年北京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多数中文域名都没有被注册,没有注册的占到总数近八成,仅仅只有“昆曲.cn”、“京剧.cn”、“同仁堂中医药文化.cn”进行了注册。
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日益普及的今天,人们渐渐明白域名和知识产权一样都是无形资产,互联网上的域名就相当于现实中的名字。如何不让自己的名字被抢走,就成了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注意的大事。
据估算,一个域名体系下的优秀域名大概在400万个左右, COM域名目前已经到了3300万,“玉米虫”们就算掘地三千尺,也很难再找到优秀的域名了。而CN域名目前的注册量仅为120万左右,里面还大有好域名可挖。面对“玉米虫”的虎视眈眈,注意别让你的“名字”被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