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内管理软件界可谓是波澜不惊,一向热闹的国内管理软件企业突然集体“安静”下来。
管理软件从来就不缺少对行业探索的“真知灼见”,从开始激情洋溢的“超越论”,到藉以“脱贫入富”的高端路线,再到针锋相对的ERP“普及化”和“个性化”之争,王文京和徐少春一直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然而,这场持续七年多的争辩和口号论战所带来的结果却并不尽人如意,关于ERP概念的多重变幻,已经成为国内应用软件业的一个笑话,也逐渐透支了人们对这一行业的信心和兴趣。
但就在这种审美疲劳中,本土企业应用软件业的又一场革新运动却悄然而至。变革的外在氛围起源于一轮又一轮的并购传言。从2006年初开始,包括微软、甲骨文、SAP在内的国外软件巨头“将在中国寻求并购对象”的传言开始甚嚣尘上。
在这一时间点上,微软正在计划增强其企业应用软件业务板块,甲骨文则从2004年就开始了其在全球软件界攻城略地般的大笔收购,并将其头号竞争对手SAP拉下水。而这也正好对应了过去两年来中国企业应用软件商们“资本缺乏、业务增长单一、国际化形而上”的集体困境。
国内企业应用软件不过十多年的历史,现存的软件领袖一直站位在前,如果被整合出局,对于任何一个公司领导人来说都是一大遗憾。
而与此同时,新的革命环境所蕴含的市场机会却也在预示着国产ERP们第二个春天的到来。因为任何一场革命的来临,随之而来的无疑都将是最坏的历史阶段,同时又是充满机遇的新时代。
本土软件:路在何方
2005年初,杨春在新加坡遭遇了他自称为“最受打击的一次挫折”。
作为金算盘的董事长兼总裁,这段时间杨春一直忙于与一些基金公司和投资银行的人士接触,张罗着金算盘在新加坡上市的事情。
但投行给金算盘的估价远远低于杨春的心理底线,当他表达不解时,对方甚至直接告诉他:“传统ERP的模式已经不值钱了。”这对于一直寄望通过上市来解决公司资金紧缺问题的杨春来说,就像是“当头棒喝”。
而在此之前,杨春一直将上市作为金算盘的阶段性目标来苦苦追逐。事实上,在错过了国内软件业2000年左右的上市最佳期之后,像金算盘这样的国内几家位列主流、却相对二线的ERP厂商,再要想上市融资,几乎是遥遥无期的事。
杨春说,玩软件除了技术和市场能力之外,资本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尽管也有私募资金介入公司,但相对上市融资的渠道和规模总要小不少。
同时,用友和金蝶在几年前先后上市之后,与其他国内几家软件公司的差距渐行渐远,这种“在资本环节的不公平”一直令杨春耿耿于怀。
与杨春遭遇类似的还有石钟韶,这位杭州新中大的掌门人曾一度率领公司在市场上意气风发,但在2004年确定上市无望之后,这家公司经历了种种风波,开始了“紧衣缩食”的日子。
但就算能将公司带到上市成功,同样也能感受到传统ERP“风吹背后凉,火烤胸前暖”的情境。当速达软件董事局主席岑安滨在2005年11月宣布速达从中国香港创业板退市的时候,他给出的理由是:速达在中国香港创业板难以体现其真实价值。而在这样的无奈背后,与杨春一样,岑安滨也觉得“传统ERP不值钱”。
这样的一片哀鸿,与用友2001年凭借ERP概念在国内A股上市时所创下的市盈率达64倍、募集资金净额近9亿元人民币的股市神话故事相比,恍如隔世。
对包括用友、金蝶在内的本土ERP厂商们而言,“高端突破”已经成为“过去的一次机会”。早在2002年,用友就推出了其面向大型集团企业的高端产品NC,金蝶也于2003年发布了针对高端市场的EAS产品,但此后几年却迟迟难以突破,而在用友2006年的营收比重中,高端产品上半年同比已经下降了8个百分点。
事实上,这事关国内软件公司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在经过前几年以SAP、甲骨文为代表的国外软件巨头的攻城掠地之后,中国ERP高端市场已经经过了第一轮建设热潮,进入到了以业务和软件整合为需求特点的观望期。
但在国内ERP厂商传统的优势主场—中小企业应用市场上,一场新的变化也正在形成。相对于大型企业完善的销售网络来说,中小企业缺乏贸易渠道,如何“将产品卖出去”要比内部管理更重要。现在的事实却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外部面临一体化的挑战,而在内部则面临综合业务可管理性挑战,横向的行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杨春说,“传统的ERP并不能适应外部形势的变化”,由于局限在企业内部资源的管理,不能对企业对外扩张进行有力支撑,面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化,传统ERP显得束手无策,也让其价值开始萎缩。
但这并不表示国产软件公司缺乏增值的可能性。在传统的金融资本市场上不受欢迎的同时,以微软、甲骨文、SAP为代表的产业资本正在浮出水面。尤其是在东软、浪潮以及中软等公司已陆续迈出与外资合作的实质性步伐之后,眼前的状况竟像是到了一种两厢情愿的局面:外资软件欲借机重新布局国内市场,而国内企业希望能借助外来资本力量,弥补从资金到技术直至国际化的一系列短板。
在更为深远的环境变革中,让国内ERP软件公司措手不及的还有席卷全球的SOA(面向服务架构)浪潮。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软件平台化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而这将对整个国内企业应用软件业带来更大范围的整合冲击。
做专还是做大?
甲骨文在2004年收购仁科的案例成了软件业的标志性事件,以大手笔收购为特征的软件业越来越表现出两极分化的局势:做全线覆盖的复合型厂商,还是固守单一和专注?
如果按照甲骨文创始人兼CEO拉里·埃里森给全球企业级应用软件业提出的“残酷”命题:只有大而全的软件公司才能生存于未来,那就意味着今后的企业应用软件公司都不得不在包括底层数据库、中间件以及应用层面做好全线准备,这同时对于目前的ERP生意模式无疑是一场巨大冲击,要让无论在资本实力还是在商业资源上都相对弱小的国产ERP厂商们接受这一命题,无异于是一场推倒重来式的革命。
但在这一场正在到来的变革中,要求最终能够生存下来的应用软件公司能够跨越之前泾渭分明的软件层次界限,对用友和金蝶这样单一产品性质的公司来说,无疑是对它们的产业链整合能力的巨大考验,而以用友和金蝶目前的状态,能否实现这一目标让人不免生疑。
于是,外界产业资本的介入开始有了逻辑基点。2006年5月,东软集团以1000万欧元和2%的股份为代价,与SAP宣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拓展中国管理软件市场,正式进军ERP市场,东软将基于SAP ERP业务流程平台NetWeaver开发行业应用软件和中小企业解决方案。
同样是在2006年5月中旬,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在美国西雅图参加微软全球CEO峰会期间,微软去年宣布的要给浪潮投资的2亿元人民币全部到位,微软同时还得到了浪潮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浪潮国际30%的股权。
浪潮在去年11月推出了通用业务平台GSP,这是一套面向大中型企业的管理需求、以业务为导向、基于微软.NET技术和开放技术标准建立的软件平台方案。现在,浪潮ERP全系列产品都构架于GSP之上。整个2005年,浪潮国际的营业额为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8%;纯利润则达到了2421.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1%。孙丕恕认为,国内软件产业格局将因浪潮与微软的合作而改变。
但这一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却已经让一些中小ERP厂商无所适从。
2006年7月底,一直号称在国内ERP市场排名第三的金算盘软件有限公司推出了“全程电子商务平台”,杨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苦思考”之后,认为金算盘在原有的ERP道路上走下去“必定死路一条”。他说,金算盘要实现的转型在于彻底放弃原有的生意模式,而转向做一家B2B的电子商务企业。
类似的战略性转移还出现在用友软件集团。2006年8月底,用友发布公告称,已将其持有的用友工程公司73%的股权转让给了公司董事邵凯,借此退出软件外包市场。而除了用友工程之外,王文京旗下还有用友金融、用友政务等子公司,据消息人士透露,接下来王文京也会逐渐从这些公司撤身,目的只有一个:将有限的资金资源集中到这场变革中。
与用友类似,金蝶也在公司运营上开始作出相应调整。2006年初,金蝶在内部开始实行利润考核制度,对区域总经理,从先前偏重考核收入的方式开始转到关注收入和控制费用比重、利润为先的标准。让徐少春颇为欣慰的是,2006年上半年,金蝶市场销售费用增长为11%,但营业额增长17%,这意味着金蝶的利润率开始增长,而其中与增强分销力度、降低直销比重不无关系。
模式之变
但要彻底改变这一模式,显然还需要一些外在的关键性因素。
在2006年9月初的中国NetWeaver技术大会上,SAP大中华区CTO张侠表示,2006年SAP已经完成了部分行业解决方案在NetWeaver上的重新搭建,并已推向市场,到2007年底,SAP将完成所有产品在中间件平台上的部署。
张侠认为:“未来的产品将不会以R3、BO等面目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统一于Web界面、然后内容全是应用包、并随用户需要调用组合的行业解决方案,定价则会根据应用程度的深浅来界定。”
SOA在产品模式上带来的变化,使得从内向外的资源整合开始凸显互联网应用模式和交付手段的真实意义。自2005年以来,Salesforce的成功宣示着ASP的卷土重来,而2006年6月,国内的速达软件发布的在线ERP产品—速达5000 Pro Online也开创了租赁在线ERP客户端的商业模式,每天只需一元钱,这种按使用情况收取年费的方式无疑对传统ERP公司影响巨大。
在金算盘的转型中,杨春借用了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服务化)的概念,将之前线下销售的ERP搬到线上,在其全程电子商务平台上所推出的所有服务,将采取SaaS模式提供给客户使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期以相应的费用定购相应的服务。在销售上,杨春同样决绝,他宣布金算盘软件基本不收费,而只收取服务费。就是在服务费上,金算盘单一功能模块的年租费用也拉到了298元的底线,而一套功能模块齐全的基础版ERP软件,年租费用也仅仅在3000元~5000元之间。
对于这些软件厂商们来说,在这种服务模式下,还需要经历一个从软件生产制造商到服务运营商的转变过程,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无疑是目前这一服务平台运营最有效的载体。
链 接
管理软件三大难题适应变化
当今世界,创新和速度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竞争策略。不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还是所处的外部环境,都在随时变化。
变化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即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应用环境的变化。用户需求的变化主要来自于企业组织架构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变化、业务流程的变化。重要的是,这些变化将导致其应用软件的相应功能和模块必须做出改变,否则该应用软件就不能满足用户的新需求。传统的应用软件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即架构僵硬、可扩展性差,无法对客户的变化快速响应。
效率
作为在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占据重要作用的软件,一直有两大硬伤为用户所不能忍受:一个是软件项目经常延期,一个是BUG太多,软件质量没有保证。这也是所有的软件提供商一直头痛和一直致力于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
集成
对于绝大多数的大型企业或政府等非赢利性机构,他们都已应用了众多的应用软件,其IT系统往往都比较复杂。这样在用户的IT系统中就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使用户在各个应用软件系统中的信息无法共享,也因此无法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