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李晓枫
《当代金融家》: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是中国支付体系的骨干与命脉,由人民银行自主开发并实施,请您介绍一下在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中,科技司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李晓枫:在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中,科技司的角色是技术与工程的组织、协调。我们与支付司最主要的分工是:支付司将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业务需求制定出来后,我们要制定相应的工程实施技术方案,并进行软件开发,最后完成业务需求的技术实现。科技司作为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在技术工程方面的甲方总代表,具有以下职责:
■负责审核、确定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案、项目预算与工程计划,并组织业务需求分析与应用软件开发,实际承担着项目监理工作;
■组织系统上线的测试、试点工程;
■制定并颁布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中国银联等金融机构接入规范与标准;
■负责组织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各类技术培训,全面指导国内金融机机构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工程等。
《当代金融家》:如何评价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技术架构?
李晓枫:我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在技术应用架构上充分体现了应用集成创新的特点,除了支持DVP(券款兑付)这样的国际通行应用,还在中小银行与农信社低成本接入、支付流动性管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室和银行间市场接入,以及跨行通存通兑与集中代收代付等新型中间业务方面有着自己国情的特色。
此外,我国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在技术上自成一个体系,有独立的专网、33个处理中心,以及众多不同平台、处理能力不等的前置系统外联着全国与港澳地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参与者1500多家,间接参与者6万多家),浑然一体,技术先进、工程浩大,是世界上单一体系的最大的跨行支付清算系统之一,也是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的银行业内部发展很不平衡,各银行的IT系统水平相差也很大。最好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甚至超过了人民银行,而农信社层面很多连业务信息化还没有做到,要委托人民银行来代办他们的某些业务。因此我们一开始就考虑到,人民银行的支付系统是一个公共产品,要给各类银行提供一个公平的信息化平台。因此我们对外资和农信社等特殊类型的银行都制定了不同的接入方案。这样做虽然加大了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的建设成本,但是对小银行来说,获得了更便捷的服务。
《当代金融家》:您能否介绍一下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最新建设进展?
我国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在应用上是由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和支付管理信息系统三大部分组成,核心是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截至2006年7月,除了支付管理信息系统部分功能还在开发外,其余已全部建成。
系统建设周期已历时6年之久,是央行十五期间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我国体制上的优势,即一旦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全国便可体现一盘棋优势,按照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数以百计的金融机构均可完成各自规定的建设任务。迄今尚未出现过较大的建设工期拖延,这在我国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实例中是罕见的。
《当代金融家》:在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在重构人民银行支付体系与金融市场的稳定与效率这两方面,您本人以及贵司有哪些新的认识?
李晓枫:我们最深的体会是,时势能造就英雄。经历了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人民银行培养出了一批能战斗、能吃苦的IT技术队伍,这是最为宝贵的。他们将在今后的央行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发挥出重大作用。另外,在管理大型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及指导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科技司的自身能力与公信力权威都得到了证实与认可。这为我国银行业以及人民银行十一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科技司顺利地履行赋予的职责,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代金融家》:从支付产品和支付手段来看,您认为电子支付的内涵应包括哪些方面?以此为统计标准,目前国内电子支付产业的规模和结构如何?与国外相比有哪些不同?
李晓枫:广义上的电子支付概念非常宽泛。目前来看,电子支付主要包括银行卡支付、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等方式,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电子支付可能拥有比之传统支付方式更不可限量的前景,或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之一。
目前国内电子支付产业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2006年前三季度,银行卡的消费已突破万亿元,占据电子支付的最大份额;网上银行等其它电子支付方式发展也很迅猛,且日趋成熟,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支付规模大幅上升。在国内经济高增长发展的大环境推动下,应该说我国的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的加速度会快于国外;就不同电子支付方式占有市场份额的比例看,我国与发达国家是相同的,银行卡依然是主要的电子支付方式。
《当代金融家》:有观点认为,新兴支付手段将成为银行卡时代的终结者,但有报道说,央行认为新兴支付手段与银行卡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您是如何理解的?
李晓枫:支付的发展历程要从货币的演变过程来看,由开始以物易物、到贝壳、到金银、到纸币、到目前货币电子化形式的出现。时至今日,货币形态一直在变化,但是变化主要集中在价值尺度、交换手段以及价值贮藏的便捷性和实用性上。
货币电子化的发展或电子支付方式的兴起,带来了人们支付方式的根本变革,应该说银行卡和目前新兴的电子支付手段都属于电子支付范畴,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内涵是一致的。总体来看,新兴的电子支付手段拓展了银行卡支付的渠道和空间,而银行卡的发展又夯实了新兴支付方式的基础。可以这么理解,银行卡是电子货币在使用者手中的载体和凭证,而新兴支付则成为银行卡突破传统支付方式的新渠道,他们必然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当代金融家》:在相关论坛上我们注意到科技司对IC卡的关注。IC卡在国内一直走得不快,而科技司却投以如此高的重视,是否能谈谈原因?特别是在中国推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李晓枫:我们关注银行IC卡的发展是出于多方面考虑,下面我简要谈几点。
首先,银行卡是科技和业务紧密结合的产物,技术在不断进步,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满足不断出现的业务创新的需求。
其次,虽然银行IC卡的应用在历史上出现比较早,但应该说还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现在IC卡在其他行业的应用较为广泛,技术也很成熟,正在逐渐渗透进银行传统的支付领域。相比之下,银行IC卡的发展较为落后。由于大的环境,如包括产业的发展、成本、业务模式等原因,银行IC卡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但银行业还有理由这么等下去吗?
第三,从应用载体防伪来看,IC卡技术是国际上共识的选择,目前国内针对银行卡的诈骗事件呈现增长势头。通过分析,大多数问题出现在载体上。通过推广IC卡,能有效遏制终端性的支付风险。
最后,发展银行IC卡,除了便捷支付外,还可以结合多种应用于一张卡片上,方便广大客户更为便利的支付,切实为钱包减负。
当然,银行发展IC卡,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还会带来一系列的业务创新和相关的管理问题,直至影响人们的支付习惯。从目前国内银行卡的发展状况来看,银行IC卡的借记和贷记应用在安全性、便利性等方面都优于银行磁条卡,但是在业务模式上有较大重叠,在改造的成本和收益之间有一个权衡过程,需要时间和其他外部条件的作用力,需要有突破口。
我们看好非接触IC卡在小额快速支付这一领域的发展。今年8月底,科技司组织部分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相关厂商召开了非接触式银行IC小额快速支付研讨会,就是商讨我国非接触式银行IC卡如何发展的问题。今年我们还计划召开银行IC卡发展的讨论会,届时将与产业界的朋友一起商讨我国银行IC卡发展大计。
《当代金融家》:电子钱包与银行卡一直有着某种微妙关系。当银行卡发展到如火如荼时,电子钱包却曾经被认为是个败笔。而如今电子钱包在国外已经重新登堂入室,在电子支付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在中国也会如此吗?央行是否一直在关注电子钱包的技术和应用?下一步有何规划?
李晓枫:央行一直关注电子钱包的发展。早在1997年,人民银行就颁布了《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该规范主要是规定了银行电子钱包的应用,并建立了银行IC卡电子钱包的密钥系统,也曾做过银行IC卡电子钱包的试点。但是由于当时环境的限制,电子钱包的应用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在随后银行卡实现了联网通用的大环境下,银行电子钱包的应用更是相对停滞。这里面也有政策上的制约,如受到账户实名制、电子钱包限额较小等因素的影响。
国外电子钱包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突破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伴随着IC卡技术的发展走向成熟。目前我们看到,成功的电子钱包应用主要是和行业应用紧密结合,快捷、便利是电子钱包发展的条件,IC卡非接触式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使它得以重新登堂入室,展示出随时、随地、随身支付不离用户手的新面貌。如果加上适合国情的商业运作模式,我国电子钱包发展会很容易地进入发展的快行线。
《当代金融家》:目前,央行与认监委正联合开展银行卡产品和检测组织的认证体系建设,其进展如何?央行更表示要继续推进银行卡产业深入发展,这是否意味着在央行设想的非现金支付体系中,银行卡仍居于领军地位?
李晓枫:目前,我们正在和国家认监委就银行卡产品实行检测认证进行磋商,主要目的是规范国内银行卡市场,提高银行卡整个体系的安全性,促进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平台,为银行卡产业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此外,由于银行卡的便利性,它在非现金的支付体系中一直占有突出地位。但是目前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我们从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和培育,因此有必要继续深入推动银行卡产业的发展。
《当代金融家》:在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固话支付等新兴支付业务中,从技术的成熟度及应用的可行性而言,您认为哪种业务最具发展空间?
李晓枫:一个新业务的发展,技术的成熟度及应用可行性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不完全由其决定。新业务的发展空间还要看其他因素,如便利性、安全性、通用性、使用者的感觉等。这几种新兴支付方式都处于发展的初期,各有特点,在某些方面无法完全由另一种支付方式替代,各自都有自己发展潜力的空间。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移动电话的普及,移动支付正由于其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更给人以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将成为最具有发展空间的支付方式。
《当代金融家》:央行电子钱包密钥体系的升级改造、PBOC2.0规范建设等重点工作都已交给中国银联管理。为何将银联作为合作伙伴的首选?您认为银联在新产品技术的推广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李晓枫:由于中国银联在银行卡产业链中的特殊地位,它在新产品与新技术的推广进程中可以起到领头作用,应该从促进产业发展和服务商业银行以及服务持卡人的角度,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另外从国际实践来看,银行卡组织基本都是银行IC卡标准的制定者和维护者,也是相关IC卡密钥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构成银行IC卡发展的基础设施缔造者。刚才我也提到,中国银联在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占据了特殊地位,这就不难理解我国银行IC卡的安全认证服务系统以及IC卡相关的标准维护由银联承担主要工作的原因。再者,中国银联作为国内商业银行共同成立的银行卡服务组织,也有资格和实力从事这些工作,责、权、利也相对统一,更有利于人民银行从宏观角度进行监管,有利于促进银行卡产业的发展。
《当代金融家》:在支付领域变革的过程中,央行既是推动者,同时也是监管者。在电子支付方兴未艾,各种技术、产品、经营模式纷涌的现阶段,央行在制定、推行、监督各项规则时,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李晓枫:人民银行在监管和推动支付领域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保障整个支付体系的安全稳健,在制定各项规范或标准的时候坚持适用性、前瞻性、可管理性,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要从整个产业发展的角度和社会资源利用的角度出发,促进我国支付方式的变革和发展。每一种支付方式或曰媒介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从产生、发展、壮大、直至消亡。在这个过程中,从监管者角度既要推动或培育有潜力的新兴支付方式发展,又要做到与时俱进,在一种支付方式市场发展的春秋时代,适时出台规范和指导意见,从而调控新的支付方式朝着稳健、规范的方向发展。
《当代金融家》:如果说目前电子支付领域正在进行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您认为这次革命的范围与意义何在?应该如何提纲挈领地描述、定义这次革命?
李晓枫:电子支付领域的变革,将不仅涉及到支付本身,也将影响人们对钱--货币本质的重新认识。由此,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支付理念和支付行为。更进一步来说,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消费支付偏好。借用金融脱媒的概念,可以说是一个现代化的思想上的、行为上的传统支付方式脱媒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