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江委水利信息化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长江委认真落实会议精神,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稳步推进
一是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取得成效。水雨情信息已实现及时采集,实时传输。自2005年7月1日起,水文局118个中央报汛站全部实行自动报汛,长江流域率先在全国实行了雨量和水位报汛自动化。与传统人工报汛方式相比,自动化报汛具有时效快、差错率低、效率高三大优点。徐六泾水文站实施流量实时监测,具有流速、流量及测站位置在线监测,数据自动采集、传输、显示及储存的特点,其流速、流量测验成果达到整编要求。
二是长江水利信息网络初具规模。初步建设了覆盖委机关和委属企事业单位的机关大院局域网和覆盖委在汉单位和主要住宅小区的宽带网,统一了因特网出口。通过VPN实现委机关与汉江集团和陆管局的广域网连接,初步实现移动与外业用户的接入。2004年长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计算机网络系统开始投入使用,初步建成了流域级的网络平台、异地会商系统和安全系统。宽带网有用户1200户左右,程控交换网现用户4400多户。目前建成并使用的防汛专网有荆江微波、江汉微波、环洞庭湖微波、长江委—湖北省水利厅数字微波,武汉地区一点多址微波通信系统等。
㈡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取得实效
一是积极配合水利部,全面推进长江委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工程建设。2003年3月完成政务外网网络系统升级改造。通过水利部统一招标,采购了身份认证系统,确定了应用平台软件产品,软硬件设备目前设备已到货,安装调试和培训等工作也已经完成。除水利部统一组织实施的项目外,长江委还完成了公用门户平台和公文共享检索数据库的开发工作。
二是配合部项目办,积极促进长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面有序地实施,部分项目已经开始发挥效益。建成连接水利部到长江委的计算机骨干网和视频会议系统。正在建设攀枝花、沙市、岳阳、洞庭湖、重庆、涪陵、三峡及南京8个水情分中心,各分中心土建已基本完成,分中心设备已开始全面安装调试。《长江防洪调度系统建设方案》经过委项目办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已正式上报部项目办;根据部项目办要求,委项目办正在对长江流域防洪工程数据库积极组织实施。通过水利信息骨干网和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分别成功地承担了2005年全国水库安全度汛电视电话会议(分会场)和全国主要江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主会场)的信息传输。
三是全面启动长江河道采砂实时监控系统建设。该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武汉监控中心子系统、鄂赣省际边界监控子系统(含雷达监控系统)、江西湖口监控子系统、8套持证采砂船船载监控子系统、4套执法船船载监控子系统,购置5套执法车和4套执法艇监控设备。鄂赣省际边界监控子系统中的雷达设备已通过国际公开采购招标,确定意大利GEM公司为供应商,雷达设备于2006年7月底到货,软件也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开发商。
四是大力推进流域水土保持信息化。随着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的建成和基于WEBGIS的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发布系统的开发建设,水土保持工作从数据监测、传输、入库到发布、查询,实现了全程自动化,为实现“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新时期治江思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不断提高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平。开通了长江委英文网站,委机关有关部门和委属有关单位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向社会公众及时提供水利信息服务,促进了信息沟通,加强了水利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2005年6月,长江委行政许可服务网站正式开通。截至今年9月,一共收到了流域内用户346项申请,已经办理完毕220项,其余正在办理过程中。长江委行政许可服务网站的开通,对促进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增加水利政务透明度、提高办公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㈢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初步改善
一是有序地推进水利信息化规划。积极完成《长江流域水利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并正式上报水利部。
二是健全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长江水利水利委员会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已于2005年11月在委内正式颁布,还将出台《长江委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三是成功地召开了长江委首届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暨建设成果交流展示会。水利部信息办主任蔡阳亲临大会指导,委副主任王忠法也作了重要讲话,委信息办副主任吴道喜作工作报告,还表彰了“汉江集团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等8个优秀应用系统和“长江118个中央报汛站报汛自动化系统”等8个优秀开发成果。这次大会明确了长江委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促进了水利信息化技术交流。
四是开通了水利信息化专题网站,建立了水利信息化通信员联络制度,并积极向部信息办报送长江委信息化建设的有关动态,为水利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长江委水利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长江委信息化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初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㈠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江委历来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随着国家、水利部和我委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开展,大家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仍显得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强,投入的力量不够,对信息化综合体系架构缺乏清晰的认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轻管、重复建设等问题,有限资金的投资效益还不高,对标准化、信息安全、运行管理体制和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重视不够。
㈡信息共享困难
长期以来,长江委在各项工作中,积累了大量信息资源,在流域管理和规划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数据资源的整合离信息共享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全局性的数据库很不完善,特别是缺少规范化的数据,支撑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还很不足。由于缺乏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信息资源难以实现综合利用,共享困难,整合难度较大。
㈢资金投入不足
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建设任务艰巨,而长期以来国家对全局性的信息化建设投入相对不足。由于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渠道不畅,一方面,规划或计划中的建设内容往往难以落实,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长期形成不了规模,缺乏系统性,建设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一些系统建成后,运行维护费落实难,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效益发挥,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㈣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从长江委信息化建设的总体上看,全局性的应用支撑平台正在建设之中,信息化的总体效益尚未能有效发挥。从已经建成的一些项目上看,注重硬件的较多,应用范围偏小,服务目标较单一。由于缺乏对水利业务流程的统一分析和规范,存在系统开发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生命周期短等问题,各应用系统相互独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尚未形成全局性高效、高水平、易维护的应用软件资源。
三、几点建议
㈠电子政务系统建设
项目实施两年多来,大部分建设由水利部统一组织实施,包括应用支撑平台、综合办公、人事教育、科技外事和规划计划系统,各项应用系统的二次开发工作将等待水利部正式部署后才开始实施。由于前期开发工作流域机构参与的少,二次开发的难度较大。希望水利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让流域机构参与,为系统部署和二次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于政务内网的规模问题。长江委即将迁入新的办公大楼,内网原来是按普通内网建设。如果政委内网全部按涉密来建设,需增加大量投资,在电子政务系统尚未完全建成的情况下,使用率低。能否首先在小范围内(包括委领导和委机关各部门领导)按涉密网来建设政务内网,待资金到位的情况下,再全面建设政务内网。
㈡政务内、外网信息交换
根据长江委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初步设计报告,电子政务系统主要满足委机关办公的需要,没考虑委属二级企事业单位。水利部已经明确规定,电子政务系统的四个子系统要运行在政务内网(个别子系统还需运行在政务外网),而委属二级企事业单位按有关规定是不能接入政务内网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初步设计报告中也没有考虑内外网的信息交换问题。因此,随着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深入,内外网信息交换的问题必将最终显露出来。相信其它流域机构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水利部是否统一考虑内外网信息交换问题,也按电子政务的建设模式来共同解决。
㈢加强水利信息标准建设,推动资源整合与共享
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是推动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基础。水利部加强了水利信息标准的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信息化标准,但是切实推动水利信息化工作,还需要更多的标准加以规范和指导,特别是信息共享与数据资源整合数据接口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