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水务信息化工作不断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来源:水利部 更新时间:2012-04-13

 
  

“十五”期间,深圳市水务信息化工作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广东省水利厅及深圳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提高政府效能、提升公共服务为中心,以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为基础,推动重点政务及业务系统建设。目前以网站、行政审批系统、防汛应急指挥系统为代表的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水务信息化建设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一、十五期间工作总结
㈠统一规划,明确水务信息化发展思路
明确深圳水务信息化建设目标及重点,是避免重复投资、推进水务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2001年,我们着手开展水务信息化规划的编制工作, 2002年,该规划通过了由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持的全国专家评审。

㈡重点突破,推进水务信息化工作全面展开
1、水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

■ 建成了基本覆盖全市的水情遥测网络

以超短波结合卫星通信方式,全市建成雨量站11个、水文站38个、潮位站1个,覆盖全市主要供水水库及特区内主要河流,为三防抢险提供了全面、准确的水雨情信息,为特区内水文资料的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联接市、区水务部门的计算机网络基本建成

水务局机关、局直属各单位、各区水务局均已建成计算机网络,同时,利用市党政机关专网以及部门自行建设的专网,实现了市、区及主要局直属单位的宽带网络互联,为水情、雨情等实时信息的传输创造了条件,为话音、视频的传输提供了宽带传输通道。

■ 建成一批水务资源数据库

建设了实时水雨情、水利空间数据库以及政务信息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

2、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网站建设。建设“深圳水务”政务门户网站,对外公开水务工作的重大事项,及时发布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水质信息、台风情况及水雨情信息,公开水务局承担的审批事项及办理情况,随时受理群众对水务工作的投诉与建议,实现网上审批、网上公文交换等办事功能。

内部办公系统。一是以“好看、好用、好查”为原则对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升级,升级后的系统界面简洁、操作方便,并提供了短信息提醒、督办公告等多种公文督办方式,极大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目前深圳市水务局的公文全部实现了网上办理,与市直各部门间公文交换实现了无纸化。二是新建行政审批系统,将深圳市水务局受理的九项行政审批业务全部纳入网上审批,办理结果在互联网上公布。在审批办理过程中,行政审批办理情况通过数据交换接口同步向市电子监察系统报送,接受市监察局及公众的监督和评比。

三防应急指挥系统。建设集灾情收集、灾情监视、灾情分析以及联动指挥功能于一体的三防应急指挥系统,基本实现台风、暴雨灾害期间灾情快速收集、分析、处理,领导指示快速传达至相关部门。在灾情收集方面,建设值班电话应答系统,实现电话转接、自动应答、电话录音、网络传真、短信群发等功能,提高了三防值班工作效率;建设灾情管理系统,实现各类灾情信息的收集上报、分类统计等功能。在灾情监视方面,建成三防信息发布系统,将接收的卫星云图、实时水雨情信息以及气象部门发布的灾害性天气通报通过内网进行发布,使市领导及市、区水务部门查看;接入公安城区干道交通图像监控系统,建设水务工程视频监视系统,及时、全面监视城区受灾情况,使领导能够及时了解受灾地区的现场情况。在灾情分析方面,建成“三防GIS系统”,对实时采集的水雨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工程信息、现场图像资料,辅助领导作出决策。在联动指挥方面,建成了向上连接市应急指挥中心,向下连接各区三防办、主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系统,同时建成电话会议系统,作为各级领导会商及联动指挥的主要手段。

3、水土保持系统、工程运行监控等系统建设取得可喜进展

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基于3S技术的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将3S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信息的监测、管理与分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工程运行监控系统。市东江水源工程管理开展了“东部水源工程供水调度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沿线的闸门、泵站按照“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管理模式建设自动控制系统,使工程管理人员与其它同等规模工程相比,管理人员少、管理水平高。市防洪设施管理处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对特区内主要的防洪泵站、水闸进行改造,将设备工作方式由原来的手动控制改造为远程自动控制。

供水、节水、排水业务管理系统。启动了供水信息网上申报系统,实现了供水信息网上申报、自动统计汇总;建设了用水计划网上申报及审批系统,实现了大用户用水计划核定、计划调整网上申请、网上批准。建设重点污水处理厂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排水水质。

㈢规范管理,初步建立水务信息发展保障环境
在标准制定方面,2003年我们在《水利信息化技术标准指南》的指导下,编制了以水务工程术语与代码、信息采集与传输、数据存储标准以及空间数据存储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深圳水务信息技术标准体系》,2004年10月经全国专家评审后正式向深圳水务行业推广运用。2005年12月,《深圳水务工程名称代码》经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市法制办的批准后,作为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正式向全市推广运用。在安全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分别从管理制度、技术措施两方面建设安全保障体系,制定了《深圳市水务局涉密计算机使用管理办法》、《深圳市水务局网络使用管理规定》、《深圳市水务局短信群发管理办法》,建设了以内外网物理隔离、虚拟网络技术、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系统为核心的安全体系,基本保障了水务网络及信息的安全;在人才培训方面,我们积极组织计算机技术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分别组织面向领导、用户的各类培训,基本达到关键技术环节有标准、信息安全基本达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目标。

二、开展信息化工作的体会
㈠在组织管理上坚持“四个统一”
水务信息化建设涉及专业多而广、技术难度高,协调管理难度大,如何加强对水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引导水务信息化建设规范、协调发展,避免重复投资及低水平建设,确保资源共享及互联互通,一直是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的体会是:在组织管理上坚持四个统一,即“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以规范管理为重点,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统一认识。十五期间,水利部提出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深圳市政府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建设,给深圳水务信息化建设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形势下,深圳水务局领导站在以水务信息化带动水务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把水务信息化工作纳入水务事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的局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局信息化工作发展大计,落实人员,安排资金,并由局领导班子带头在网上审批公文、查阅信息。由于局领导高度重视,全局上下统一认识,各级水务部门都将水务信息化工作切实摆到重要位置,使全市水务三防信息化工作得以稳步推进。

统一规划。通过编制《深圳水务信息化十五规划》,使水务信息化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系统更加完善,特别是基层单位在规划的指导下开展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统一标准。通过建设水务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了信息采集、存储的标准,从技术上解决了信息共享与交换的问题,在深圳水务信息化建设各单位自行建设的模式下,避免了信息孤岛的大量出现。

统一管理。在局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们成立了以兼职为主的局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承担全局水务三防信息化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将信息化建设与维护工作外包出去,实现了技术专业化、管理合同化、协调统一化,将全局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统一管理,全局一盘棋,促进全市信息化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㈡在应用推进上坚持以服务众公为中心,以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为目的
1、以信息化建设加强对政府对公众的服务。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改变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确立以服务为中心的观念,以网站为突破口,向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我们通过网站向市民提供政府公开的信息,发布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风雨水情、水质等信息,出现问题时市民可随时在网上进行投诉,政府出台重大规划前在网上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手段在信息处理与发布方面的传输快、处理高效、服务范围广、24小时在线的优势,扩大了公众在政府工作中的参与程度,方便市民了解政府公开信息、获取相关服务,深圳水务局以网站建设加强对公众服务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2、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政府管理效能的提高

我们在水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信息化建设与提高政府管理效能相结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借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业务流程。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需要对传统业务进行充分细致的调查研究,在这过程中不仅可以准确掌握用户的需求,也能识别出现有业务和管理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对其进行优化重组,从而提高组织效率。例如我们建设三防值班系统的同时,对三防值班的工作流程也进行了重组,解决了过去值班工作中的分工不清晰、任务交接不落实等问题,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依托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政府公共管理能力。作为政府的涉水事务主管部门,承担了城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以及水环境保障工作,任何一项工作管理不到位,都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们坚持信息化建设与提高公共管理能力相结合,在城市防洪安全管理方面,通过三防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提高政府部门对台风、暴雨灾害的快速响应能力;在供水安全保障方面,快速收集相关信息,为供水行业管理和合理调度提供依据;在节水管理方面,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对涉及千家万户的用水计划的精细化管理。这些系统的建设,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提高了政府对涉水事物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在出现突发事件时提高了政府的快速响应能力,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水务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依托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的执行力。信息系统替代传统手工作业方式,可对工作的完成时效以及规范程度进行精细控制与管理,这一点我们在行政审批系统建设过程中深有体会。没有推广行政审批系统以前,行政审批的实效性没有有效保障,办理过程是否规范也不能有效监督。有了行政审批系统以后,系统通过短信逐步提示每个办理人员审批办理的剩余时限,同时局办公室、局纪委可以随时掌握每一项审批的当前状态和处理经过,为行政审批的及时、规范办理监管提供了技术手段,确保深圳市水务局承担的行政审批项目自2005年市监察局实施在线监督以来全部按时或提前完成,水务重大项目审批时限缩短至原办理时限的1/3。

㈢在投资控制上坚持投入与实效相结合
水务信息化建设涉及涉及工程多、投入大,在投资控制方面,我们坚持投资与实效相结合,对于涉及防洪、供水安全以及水环境保障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我们超前规划,加大投入;对于暂时不具备条件开展的各类决策支持系统,我们只开展一些专题科研项目,为今后的项目建设做技术储备;对于工程管理类信息系统,我们不盲目追求先进性,以实用为主,严格控制工程管理成本。

由于信息化建设与提高政府服务能力、提高政府效能相结合,信息系统的使用既方便了大家的工作,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让各级水务部门看到了信息化建设所发挥的实效。目前,深圳市水务信息化建设已从信息化部门想办法推广应用系统的阶段进入各业务部门主动要求建设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阶段。

三、十一五期间重点水务信息化工作
“十五”期间,深圳水务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水利部的要求相比,与全国信息化先进省市相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围绕水务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以服务企业和公众为核心,以提高政府效能为目的,努力为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保障水务的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是大力推进水务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信息采集自动化、业务管理数字化、决策科学化;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办法及技术标准体系,打造一支适应电子政务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在已实现行政许可、重大项目审批100%网上办理、网上查询结果,100%纳入电子监察的基础上,2007年实现要求公开的政务信息100%在网上公开,2008年实现100%行政许可网上申请,做到5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实现在线处理,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同行业、深圳市处于领先地位。

主要建设任务如下:

㈠完善水务信息基础支撑体系
信息采集:在现有三防水情采集系统的基础上,按照《深圳市水文站网规划》,建成站点布局合理、观测项目齐全,功能完善,站网密度与深圳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水文站网系统;建设源水、饮用水、污水信息(水量、水质)采集系统,为水源调度及供水及排污监管提供基础信息;实施重点水务工程实时图像监视系统,对重点水库、河道及相关设施进行视频监视。

水务基础数据库:建成水务信息资源存储管理、共享与交换平台,为业务应用及资源享提供格式规范、信息齐全的基础数据。

水务信息网:在目前已实现与省水利厅、市委市政府、主要局属单位以及各区水务局联网的基础上,完成与水利部、部分局属单位以及重点水务工程的联网工作,初步形成覆盖全市主要水务部门的水务信息网。

安全认证体系:扩展安全认证平台,确保网络和应用系统的运行安全、信息安全、各种应用的认证安全。

㈡建设二大应用系统
业务应用系统是水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具体工作是抓好两大系统建设:

1、公众服务系统

一是完善深圳水务网站,继续以服务为宗旨,突出完善信息公开、在线办事,重点推进网上办事和在线审批;二是建设水务热线服务系统,以语音服务、传真、短信以及人工服务等方式向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高效率、不间断的投诉及咨询服务。

2、政务管理系统

政务管理系统-深圳水务内部工作网站是政务和业务应用系统的统一访问入口,是面向内部人员的业务管理、信息发布与查询的统一平台。该系统以行政资源管理、计划财务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供水管理、节水管理、排水管理、三防指挥、河道堤防管理以及水土保持管理系统为支撑,实现水务业务管理的数字化全覆盖,全面实现网上办公,为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提供技术手段。

㈢继续完善保障环境
在标准规范方面:进一步完善水务信息化标准体系,补充水环境、污水处理相关技术标准,同时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对原已制定的水务信息采集、存储、交换和服务标准进行完善,为水务信息化建设提供更科学的技术保障;在管理办法方面:进一步完善水务信息化建设相关管理办法,为促进水务信息化建设、实现“十一五”水务信息化发展目标提供制度保障;在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加强安全认证体系建设,为水务业务实现全面数字化管理提供安全保障。

“十五”期间,深圳水务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水利部、珠委、省水利厅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相信,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省水利厅的关心与指导下,在全国先进省市的带动下,“十一五”期间,深圳水务信息化工作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