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
来源:水利部 更新时间:2012-04-13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2003年完成的山西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表明,全省水资源总量123.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81立方米,仅为全国同期人均值2200立方米的1/7。山西经济要发展,必须首先加强“水”这个短项,广泛地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山西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使有限的水资源在准确、及时的信息引导下发挥出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一、工作进展情况
我省的水利信息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暨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会议之后,我们结合本省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对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动员和部署。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全省的水利信息化工作已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基础网络建设、系统应用、组织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㈠基础网络建设初具规模
2001年,省水利厅机关建设了具有320对信息点的局域网,采用了内外网双布线和双网络设备,客户机采用隔离卡双硬盘引导系统,办公网与因特网实现了物理隔离。该网络建设实现了和原防汛计算机网络的有机整合,通过卫星、拨号网或因特网与水利厅外网连接,可采集、处理全省的水雨情信息,并通过X.25专线实现全国水情计算机传输。2005年,又对新建成的厅机关综合楼进行了网络布线,新增170个网络点,进一步扩大了厅机关局域网的规模,并通过指定IP地址,对网络安全运行管理进行了规范。目前,在厅局域网上运行的有水利厅门户网站、厅机关电子办公系统、省财政专项支付系统和与省政府网络连接的文件传输系统等。

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省漳泽水库管理局等厅直单位,运城、临汾等11个市水利(水务)局也先后建成了局域网。

㈡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进展顺利
全省水文系统报汛站有281处,其中:中央报汛站84处。已建成覆盖全省11个市的水文无线通讯网络,建成超短波分台30处,短波分台30处。我省七座大型水库建立了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今年,吕梁、晋城两市新建雨情自动报汛站63处,墒情自动报汛站32处,汾河水库对15个雨量报汛站进行了改造。水雨情信息处理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省防汛计算机网络建设从1996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建成了省水利厅局域网和各市水利局局域网。省水利厅到各市水利局通过2M数字电路连接。省水文局的网络通过X.25与各市水文分局连接,实现了与9个市水文分局的水情信息的数据传输。水文局水情传输计算机网络目前已经与水利部、流域机构、邻近省市水文局和各水文分局等16个单位实现了网络互连,进行水情信息数据传输。

在防汛无线通信网建设方面,形成了以省、市、县为中心的三级通信网络。一级网(省—市)主要以短波通信为主;二级网(市—县)为短波、超短波通信,全省64座大中型水库有60座配备了无线通信设备,119个县(市、区)中有79个县(市、区)配备了无线通信设备;三级网(县以下)的建设中对部分防汛任务较大的县配备了无线通信设备,该网络在基层防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水利部项目办的安排部署,我省从2003年10月开始启动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山西项目的建设工作,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及相应的办事机构,编制了《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2003年改造了省防汛办的防汛值班会商室,将原来分散的卫星云图、水情信息系统和抗旱信息系统等集中到一起,开通了部分市防汛办的可视电话,方便了防汛值班和会商使用。2004年又安装了DLP大屏幕投影设备,对省防汛办机房进行了改造和设备更新,为实现全国省级防汛实时会商创造了条件。根据部项目办的安排,防洪工程数据库正在收集资料,防汛会商系统也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汛前可以投入使用。今年还安装了省到市的防汛视频会商系统,于汛前投入使用。

2006年,省漳泽水库管理局建成了防汛会商决策系统和综合数据库系统,近期通过了验收,为全省大中型水管单位信息化管理树立了榜样。

㈢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成效显著
我省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有取水许可管理信息系统、用水统计数据库系统、水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系统功能包括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互联网信息发布、网上申报、水资源管理等,该系统已覆盖到各市县。现地下水监测站网有基本监测井753眼(专用井123眼,普通井630眼;其中水温井55眼),统测井2650眼,开采量监测井80眼。

㈣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基本建成
作为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的组成部分,我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由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各市监测分站和各监测点构成,主要包括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和太原、大同等10个监测分站及部分监测点。2005年,一期工程建设通过水利部验收。在此基础上,省水土保持局确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集成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PS技术的应用成果,并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建设具有快速、实时、准确、可靠和集成特点的省级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实现山西省水土资源、侵蚀环境与侵蚀规律、治理规划与决策等的监测与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目前,已选择汾河水库上游为突破口,建立了汾河上游河道基础数据库,并对首都水资源项目、汾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建库。

㈤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成绩突出
 

运城市夹马口灌区利用先进科学手段——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节水灌溉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农户查询系统,通过加强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使整个灌区达到水生产“车间化”,水销售“超市化”的“两化”管理,并为灌区所有农户建立了用水档案和水费帐目,使整个管理从泵站到农户达到环环相扣,滴水不漏。2003年被水利部列为全国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之后,又建立了微波通讯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远程信息采集、数字语音、视频图像为一体的资源共享功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做出了突出贡献。

㈥水利政务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
 

2001年,省水利厅建立了域名为www.sxwater.gov.cn的因特网站,并开通了电子邮件功能。2005年12月起,对网站进行了一期动态技术改造,并于2006年6月1日开始运行。网站一期技术改造后实现了信息发布及管理智能化,构建了交互功能框架,并实现了应用软件的正版化,增强了服务器端设备的性能,为二期网站实现电子政务和网上办公奠定了基础。厅农村水利处、财务经济处也根据工作需要建成了山西省水利厅农水处网上办公系统、山西省水利厅财经信息管理系统。

㈦基础数据库建设迈开新步伐
山西省国家水文数据库(储存数据400M)已建成,并通过了水利部验收。实时雨水情数据库和水情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也已完成,实时雨情数据库正式运行,水情信息在因特网上发布。山西水土保持数据库正在建设中。省漳泽水库管理局2006年建成了综合数据库系统,对加强信息网络规范管理、资源共享、提高水库防汛指挥调度及抗旱决策能力提供了大容量、高速度的综合数据平台。

㈧信息化领导机构日趋完善
2002年6月,经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了山西省水利信息中心,组织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为了加强对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成立了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组,厅长任组长。

2002年,按照《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的精神,我省完成了《山西省水利信息化规划(讨论稿)》的编制,并下发到各市水利局和厅直有关单位。对我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发挥了指导作用。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之后,根据《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精神,结合《山西省水利建设“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开展了《山西省水利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同时,水利信息化培训工作也逐步展开。我省水利系统通过各种形式已经培养了一批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员既熟悉水利业务,又精通信息化相关专业,成为了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回顾我省这几年来的水利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和差距。

㈠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滞后于硬件建设
目前,省市水利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及办公计算机的配备已很普及。但结合自身工作业务特点而开发的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还很少。水利网站作为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台,发挥着窗口与领头羊的作用,但在建设方面,技术落后,功能单一,新闻多、政务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多、行业级的集约化开发少。

㈡资金投入欠缺成为发展的瓶颈
水利政务信息化的推进前期费用较大,我省水利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经费来源的多样性和数额的不确定性以及建设任务往往由不同的部门承担,导致水利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建设进度和方案很难依照预先的规划进行,特别是政务信息化工作中网络后期日常维护和应用管理费用得不到落实。

㈢建设力量和信息资源分散造成发展缓慢
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热情高、管理弱、协作差的情况,部分单位对“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认识不够高,条块分割,强调局部利益、部门利益的思想较重,同时又缺少有效的协作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发展步伐。

㈣专业信息化队伍不健全,社会协作较少
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是第一要素,我省水利系统干部职工计算机应用普遍停留在简单应用的水平,各单位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较为匮乏,更缺乏既懂水利专业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务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另一方面,社会协作较少。近几年,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先后与太原理工天成公司、北京江河瑞通公司等进行了一些联系和项目合作,一定程度上开扩了视野,少走了弯路。但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是有了项目才被动地去寻求合作,没有形成协作的长效机制。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㈠加强领导,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我们要按“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原则,整合各方优势,发挥整体效益,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建设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加强职能部门的作用,推进水利政务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改变目前管理部门多,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局面,使我省水利信息化工作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㈡多渠道为政务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理顺和建立长期投资渠道,加大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争取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加强政务信息化保障环境的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避免资金分散投入、分散使用、分散管理。同时,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日常维护,设置专项维护资金,改变重建轻管的现象。

㈢建设适合山西水利行业特点的信息化综合应用系统
以水利工作的特点为出发点,以改变现行的管理模式,建设高效廉洁的水利行政管理方式为目标,建设适合山西水利行业特点的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推进我省的水利政务信息化提供一个稳定的网络系统应用平台。

㈣完善人才政策,加强社会协作
我们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水利从业人员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一批既精通水利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重视水利信息化软科学研究,发挥有关学会、协会、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作用,加强协作,用社会的力量为水利政务信息化发展推波助澜,实现跨跃式发展。

㈤建立水利信息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一手抓信息化,一手抓信息安全”,确保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建立并逐步完善水利电子政务信任体系,数据灾难备份体系,确保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既要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又要严格按照国家信息安全与保密的有关规定,完善各项安全保密制度和措施,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证信息安全。

总之,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要结合山西水利工作的实际,进一步加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扎实工作,顽强拼搏,为推进山西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