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属欠发达的“老、少、边、山、穷”的西部唯一临海的省区,也是洪涝、干旱和台风灾害频发的省区。为了抗御自然灾害,除了修建大量的水利工程外,这些年来,广西以应用为先导,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建设水利信息系统工程,不断推进水利信息化,最大限度地减免灾害损失,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广西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广西水利信息化主要进展
㈠全力打造水利公共信息传输平台
2003~2004年,采用租建的形式建成了连接自治区到14个地级市的2M光纤线路,为实现水利信息数据交换、视频传输、话务通信“三网合一”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配合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建成了自治区连接水利部的2M 光纤骨干线路;配合珠江委,建立了自治区连接珠江委信息中心的2M光纤线路,实现了与上级的信息交换。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局也组建了到8个水文分局的2M光纤骨干网,为开展水文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传输平台。
㈡推进实用系统建设,实现“三网合一”应用
利用建成的水利光纤通信网络平台,2004年建成了南宁、梧州、柳州、桂林、贵港等5个重点防洪城市河段水位遥视系统,使自治区指挥中心可以调看有关城市的江河水位实景。2005~2006年,依托水利光纤通信平台,建成自治区到14个地级市的防汛视频会商会议系统,并通过与国家防总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和广西电信视频会议系统级联,实现了三个视频会议系统混网应用,扩大了视频会议系统覆盖面。同时,利用该光纤通信平台,在珠江委信息中心的支持帮助下,实现了自治区与14个地级市水利局和防汛办的网络IP 电话通信,并能与珠江委和水利部的内线电话互联互通。
㈢着力建设水利信息源系统
重点建设以江河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为核心的水情信息系统,2000年1月,柳江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 该项目成果获2001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1年,配合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建成南宁水情分中心,并在当年7月抗击郁江大洪水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还在建7个水情分中心。2004年1月,西江中下游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一期工程建成并试运行,并在2005年6月西江梧州大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期工程于2006年投入运行。这些系统的建成,使广西的重要报汛站不仅满足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要求20分钟内自动收集信息并上报的要求,也基本满足广西洪水预警预报的需求。同时,积极筹措资金,着力开展水库水情遥测系统和洪水预报调度系统的建设,在水利部和国家防办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建成除爽岛水库以外的24座属水利部门管理的大型水库的水情遥测系统,并已建成青狮潭、龟石、合面狮、六陈、那板、洪潮江、达开、合浦、灵东、五里峡、小峰等大型水库的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同时理顺了水情报汛体制,将原由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接收水库水情的业务划归水文部门,水情报汛统一归口管理。2005年起,开展龟石水库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也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㈣积极推进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研发应用
早在1996年,建成连接气象、水文、海洋、防汛、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等5家单位的广西防灾减灾预警预报系统,基本实现防汛会商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该项目成果获2000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还不断对该系统进行改造、补充和完善,方便了防汛应用。同时,因地制宜推动地级市防汛指挥机构建设当地的防汛指挥系统,柳州、桂林、梧州 、南宁等市已经基本建成市级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
㈤构建现代化防汛抗旱指挥会商中心
改造不能适应防汛工作发展要求的指挥会商场所,积极筹措资金,精心组织,建成了一流的防汛会商会议中心,整合了宽敞明亮会议室、4×6大屏幕墙、高级音响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主要系统,极大地方便了防汛指挥工作。该中心在2006年汛期投入试运行,并在4、5、6号台风影响广西期间,多次进行异地会商应用,充分展现了完备的会商功能,得到自治区领导和社会的好评。
㈥水利信息管理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加强
各水利专业为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组织开发了一批信息管理系统,例如全区水资源调查评价系统、全区水库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获自治区计算机推广应用一等奖)、广西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获自治区计算机推广应用三等奖)、水库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堤防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全区灾情联网上报和管理系统、全区水库蓄水引水提水量数据联网上报和管理系统、水情信息查询管理系统等。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以互联网网站建设为突破口,于2004年9月正式开通广西水利信息网站,为宣传广西水利、干部职工学习交流、处室开展网上业务、社会反映和咨询水事情况等提供了方便的平台。建立网上办公系统,提供了公文流转、档案管理、信息发布、会议管理等实用的办公基本流程。同时,进一步改善政务环境,建立便民利民的政务公开显示系统,为政务公开、办事公开提供可靠平台。
二、主要成效
㈠基本适应防汛工作需要
广西实施水利信息化,战略重点是以防汛应用为龙头,稳步全面推进。经过几年的努力,重要江河测站和大型水库水情数据收集基本实现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满足30分钟收齐处理好所需信息的要求,及时做出洪水预报,为防汛决策提供了快速准确的科学依据。功能完善的防汛抗旱指挥会商中心,为自治区领导坐镇指挥抗洪、异地会商提供了现代化的环境和技术支撑。
㈡在全系统中普及了信息技术应用
通过建立单位局域网和开展网上办公,提供因特网上网服务,以及推广专业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形成了学计算机、用计算机的自觉性和良好氛围,促进了工作方式转变,提高了办公效率,扩大了各类信息获取范围。
㈢取得了较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防汛信息系统的应用,为及时获取信息、准确预报、科学指挥调度提供了手段,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例如,水文部门利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和建成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情分中心,在历年抗洪救灾中,在水资源保护确保供水安全方面,为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部门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据水文部门提供的数据,防洪抗洪效益累计达到100亿元,为减少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地贡献。
三、主要经验和体会
㈠领导重视,健全信息化管理专门机构
厅长亲自过问信息化工作,分管副厅长直接抓,工作部门领导协同配合,才能使项目落实、资金落实、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确保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厅党组将水利信息化工作排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多次研究。由分管副厅长挂帅,组成宏观管理决策的广西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分设7个专业小组协调指挥,推动建设,组织实施全局性的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组成广西防汛指挥系统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设立项目办,统一协调指挥,统筹负责防汛项目建设。为了强化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和具体指导下级部门单位实施水利信息化,厅党组还研究组建水利厅信息化管理机构实体——广西水利信息中心,从防汛办、水文水资源局和机关服务中心抽调技术骨干,负责防汛信息系统工程和电子政务及网站的运行维护管理,确保信息系统的可持续运行。
㈡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计划
为了避免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广西根据本区实际,广泛调研,统一规划,精心设计,专家论证,先后编制了《广西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总体设计报告》、《广西水利信息系统工程规划》、《广西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及近期重点建设项目》,为科学立项提供了依据,并在实施中根据技术、市场、应用环境的变化做出合理的修订,确保信息化项目立项的科学性。
㈢多渠道筹集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
一是以工程带信息化项目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二是争取专项建设经费;三是利用财政的相关科目,将建设项目和运维费用列入部门预算,争取财政支持;四是上级补助经费。通过这些办法,使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和运行有了可靠保证。
㈣突出重点,推动全面
水利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利各个专业,受资金、技术、时间、管理的限制,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先抓住重点项目、实用项目和基础项目进行突破,从而带动其他项目在条件基本具备时适时启动。
㈤人才是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关键
实专业队伍,通过各种层次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努力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广西在水利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总体上是发展不平衡,在观念、思路、体制、机制等方面仍不能适应新时期水利信息化建设形势和要求。一是信息资源有限,目前水利信息源还主要来自防汛、水文、水利工程等方面,标准不统一,可靠性和精度也有差距。二是数据收集整理难度大,体现在历史数据数字化工作量大、收集整理的机制不健全、数据库类型不全、没有建立数据中心实施共享等方面。三是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依然存在,应用系统不完善,专业发展不平衡,许多应用系统没有根据形势和技术的发展适时更新改造升级,一些水利专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工作滞后。四是信息化专门人才缺乏,机构管理职能落实有难度,基层信息化管理机构不健全。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克服和解决。
五、下一步打算
一是继续推进水利公共传输网络的建设,扩大覆盖面,夯实水利信息化的基础。二是大力开发和升级应用软件,这是开展水利信息化的落脚点。三是进一步推动水利信息源建设,扩大水利信息采集类型范围,完善防汛和水文信息采集系统,推动其他专业的信息采集和整理共享,更好地服务于水利工作、服务于社会。四是进一步推动各水利专业实用系统的研发,形成水利信息化全面推进的态势。五是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不断改善和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六是继续开展普及推广应用,结合项目开发和应用,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各种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质。
以上是广西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主要情况,与兄弟省区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通过这次会议交流学习,我们得到许多启发,学到不少经验,这对我们今后继续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很有帮助,将为我们追赶上先进省区市的步伐提供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