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水利部 更新时间:2012-04-1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着力推进现代水利建设
——在中国现代水利建设高级论坛上的讲话
水利部副部长 翟浩辉
(2006年11月16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我们今天在美丽的太湖之滨、富饶而兴旺发达的无锡举办中国现代水利建设高级论坛。举办这一论坛的主旨,是广泛地吸引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为现代水利建设献言献策,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水利现代化发展目标、要求、实现途径和解决农村水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敬意! 下面,我就这一论坛命题先作一发言,以作抛砖引玉。
一、推进现代水利建设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水利发展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水利现代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又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经济进一步发展乃至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求水利先行发展以提供支撑和保障。
从国外的经验看,水利现代化一般都是在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后提出并逐步实践的。从我国来说,对水利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早在1956年,党中央就明确地提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0年到2000年首先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初步实现小康,使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第二步,从2000年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前后)再使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全面建立起小康社会;第三步,即在本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左右)使中国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和邓小平同志的构想,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20多年来经济迅猛发展,在上世纪末已初步实现了小康,目前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沿海的有关省份已经初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水利部党组在2000年提出了"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的治水思路,并开始研究和探索水利现代化的问题,各地都结合实际进行了认真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地方已经初步实现了水利现代化或出现了水利现代化的雏形。这说明,建设现代水利是由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这一基础所决定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讲,或者说也是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的,就是经济越发展,水利越要先行或同步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求水利实现现代化以提供支撑和保障。从我国水利发展来看,尽管建国57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累计加固、新修江海河湖堤防26万多公里,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万多座、水闸3万多处,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亿多亩,建成水电站5万多座,兴建机井、塘坝上百万个,形成水利固定资产5000亿元以上;再比如,我们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防洪调度体系和水资源供给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步探索了水权分配制度,等等,这些都为保障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从经济发展对水利的要求来看,水利仍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的国家,目前我国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的洪水威胁仍然严重,洪涝灾害损失占整个洪涝灾害损失的60~80%,山洪灾害防御手段还很薄弱。我国人口这样多,人的生命又最为重要,加之各地经济发展都很快,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因此哪一块都淹不得、淹不起。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尤其是北方经常发生干旱甚至连年大旱,全国每年缺水约300亿-400亿立方米,有400多个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而经济发展以后,不仅是城市,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另外,中国还存在水环境恶化的问题。植被覆盖率很低,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质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水环境污染成了中国人的一块心病,许多地方已经是"有河皆污、有水皆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确实有了长足地发展,但是也应当承认在资源和环境上特别是水环境上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这四大水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走不出这一瓶颈,中国的现代化将受到严重制约。而突破这一瓶颈的唯一选择,就是推进现代水利建设。比如,解决洪涝威胁,必须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防洪标准,建设现代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并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调度洪水、控制洪水,变洪水为资源。否则,大水一来,挡不了、控不住,势必遭受洪涝灾害,财富积累越多损失越大;解决干旱缺水,应以节流为先,开源为辅,建立以水权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并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建设节水型社会;防治水污染,必须加大水污染治理的力度,同时运用水利工程以清释污、以静制动,注意水生态修复;防治水土流失主要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自我修复,同时要加快治理、加强保护、增加植被,减少无序开发。总之,在一切现代化建设中,须臾都离不开发展现代水利以提供支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发展现代农村水利以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中央2006年"一号文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部署,实质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毫无疑问,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尽管在建国后我党已多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但是,今天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思路比较明确,条件比较成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八个方面的要求和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其中在第四项第15节专门对水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部署。从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现代水利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十几亿人的吃饭是第一件大事,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养活不了中国,中国人的吃饭只能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而实现粮食安全,在于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只有产出高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才能增收,也才能逐步实现农村小康。而当前影响农村和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一是土地锐减,二是生态环境恶化,三是农村仍有3亿多农民饮水不安全,四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不少地方农业生产条件很差,挡不住、排不出、灌不上,还有大片的实心田,也有些地方既缺水又严重浪费水。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根本的办法是加快推进现代水利建设。农村水利实现了现代化,不仅农业生产条件能得到根本改善,而且能够增加复垦面积,改善水质,提高用水效率,改变村容村貌,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人水和谐并创造安全的水环境。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升华,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上是要达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而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门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承担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要实现人水和谐。人水和谐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过度地挤占水面,过度地开发水资源,又忽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水生态的修复,致使湖泊萎缩、湿地减少、海水内侵、地下水枯竭、水源污染。所有这些问题,表面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对水的伤害造成的后果。要建立和谐的社会形态,就必须达到人水和谐,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作为破解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理念;就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尊重自然规律,以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以完善的制度为保障,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二是创造安全的水环境。水安全主要是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水生态安全,水安全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凡是水安全的时候,经济就发展,社会就稳定,国家就兴旺,反之,经济衰退,民不聊生,社会就不稳定。历史上因水旱灾害引起社会动荡、王朝更迭的事例就很多。因此,加快现代水利发展,实现水安全,才能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二、推进现代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任务
推进现代水利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因此,必须统筹考虑,明确目标,具体部署,逐步实施。
现代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中央确定的治水方针和新的治水思路,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推进现代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大力提高水利设施标准和工程运行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水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水利的发展目标
现代水利的发展是建立在现代工业和综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并包含了科学治水、科技兴水的全部内容。因此,现代水利的发展目标,是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水利,用现代的科技成果装备水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水利,用现代的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手段管理水利,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从而建立现代化的防洪安全体系、现代化的水资源供给体系、现代化的水工程管理体系、适应现代人生活需求的水环境体系、能够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和不断创新的科技体系以及政策支持体系。
当然,这一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进步的。实现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推进的目标也是一个不断前进的目标,它必须适时地反映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价值观念的理性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现代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
一是全面建立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洪涝威胁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同洪水作斗争的历史。尽管我们已经修建了很多防洪工程,但普遍的情况是标准不足,因此,在推进现代水利建设中必须把建立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在工程措施上,要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防洪设施,不管是大江大河大湖,还是中小水库,其防御标准都要能抗御设计内的洪水,即使遇到超标准的洪水也能有对策、保安全。同时,发展现代的非工程措施手段,提高气象及水情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健全信息网络,建立正确的指挥决策系统,实施科学的洪水调度手段,一方面保证洪水入海为安,一方面又要变洪水为资源,化害为利。
二是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针对中国水资源紧缺且开发利用过度、浪费惊人、污染严重的状况,在推进现代水利建设中,要把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高效开发、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注重节约、科学保护、优化配置。我们追求的节水防污型社会,是节水制度、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基本完善,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社会;是全社会形成自觉节水的风尚和合理的用水方式的社会;是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节水防污型社会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节水防污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起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的重点在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以用水权管理制度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包括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二是建立与流域、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三是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开发并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和治污技术,建设水资源管理硬件设施,建设生产、生活节水工程,建设非传统水源开发工程,比如开发"空中雨水"、"中水回用"等;四是建立与节水防污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形成节水的社会风尚和文明消费方式。
三是建立良好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今人们的普遍追求,也是我国确定的战略重点。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必须顺应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约束各种破坏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行为。因此,维系和恢复良好的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是推进现代水利建设的基本目标。要千方百计从源头上控制水污染,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加大对中小河流的清淤,建设"碧水"工程。要增加植被,恢复湿地,遏制土地沙化,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要大力发展人文景观。
四是发展高标准的现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高产稳产田。推进农村现代水利建设,始终是现代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村水利的重点或者说根本的实现方式,就是发展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改土,建设高产稳产田。这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为中国国情所决定的,是显著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以澳洲为例,由于地广人稀,人可以选择气候较好、土壤较好的土地搞农业,较次的搞牧业、林业,再次的荒芜地则成为自然生态保护区,发展旅游业。因为种旱作物和牧草,对土地平整要求不高,不需要在农田水利上下功夫,在那里很少看到田间水利工程。欧洲的人地比例虽然不如澳洲丰裕,但远优于中国,人对自然仍有较多选择余地,加之年降雨量比较均匀,也不需要在农田水利上下工夫。例如英国国土缓丘地貌,三五日一次雨,很少干旱和暴雨,在那里几乎看不到梯田和田间水利工程。欧洲要说有现代化的水利工程荷兰可以算一个。荷兰土地很少,靠围海造田,三分之一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在那里出现了大规模的防洪堤坝、河网化、条田化等世界上最先进的农田水利工程。看到了这些工程,也就看到了荷兰农业的现代化。而在中国,由于人多地少,人对自然没有多少可选择的余地,为了生存就必须向一切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进军;由于灌溉作物高产稳产,人们又千方百计发展灌区,而发展灌区对平整土地和建设水利工程要求是相当高的;同时,中国年雨量时空分布很不均衡,不同地带的农田,分别处于水旱灾害的经常威胁之下。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战胜灾害,建设高产稳定田,一直被看作中国农业发展的命脉。因此,必须把建设高标准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作为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当然,发展现代农村水利远不止这一项工作,还有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河道整治、雨水集蓄利用、乡镇供水、小流域治理和农村水电等等。但是,建设高标准的农田基础设施,发展高产稳产田是主要矛盾,解决了这一主要矛盾就"牵住了牛鼻子"。这一目标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就会"新"起来。实践证明,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广东、山东等建设了高标准农田水利的地方,沟渠田林路、桥涵闸站井配套成龙,田成方,渠成网,绿成带,不仅农业增收,农民富裕,而且环境优美,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必须说明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比较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政策倾斜,但是,水利应是一个大头和重点,农村水利搞好了,达到了现代化,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标准中的要求特别是前16个字的要求就可以基本实现了。
五是普遍实施机械化施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先机械化、后集约化,是世界上大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在我国推进现代水利建设,这是必须借鉴和选择的方向。因此,要推广大生产方式的机械化施工,彻底摈弃大兵团作战和肩挑人抬的施工方式。实现了机械化施工,不仅节省劳力,节省时间,减少劳动强度,而且改变了传统的只能在冬春季节搞水利的做法,使一年四季都可以做水利工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六是把科技创新和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贯穿到现代水利发展的全过程,以自动化、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水利领域不断涌现出许多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要把科技创新和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贯穿到现代水利发展的全过程,积极开展水利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转化工作,增加自主创新能力,用水利高新技术改造水利传统行业,以科技进步推动实现水利现代化,特别是要大力推进水利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以自动化、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七是建立统一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只有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才能保障正常运行并发挥最佳效益。为此,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尤其要在农村大力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改革,从而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以流域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并实行政府宏观调控、民主协商和水市场调节的运行机制,从体制上保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八是建立比较完善的水利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不管是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还是工程建设与管理,都要依靠水利人或者"水利团队"去实施和完成。因此,必须加强从中央到地方的这支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级水利科技推广运用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多多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当前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文件精神,大力加强乡镇水利站的建设和管理。
九是深入开展现代水利实践和探索,为水利现代化积极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保障。水利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法规的保障。促进现代水利,不仅要在"硬件"上"化"起来,而且要在"软"件上"化"起来。因此,要加强现代水利的深入实践和探索,研究政策,制定法规,不断推进水利政策和法规建设,实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
十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现代水利人才队伍。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水利人才。不仅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建设人才、管理人才,也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经营人才、其他方面人才。对现有的水利职工要加强继续教育,提高政治、文化、业务等综合素质,使之适应现代水利发展和现代水利管理的需要。
以上十条,只是对现代水利基本内容和基本任务的一个初步设想。在以前的水利现代化工作会议上我也曾概括地提出过一些设想。这次提出的已在原先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补充和完善。当然,也仅是供大家参考。
三、发展和实现现代水利的途径
现代水利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的工程,发展要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劳力投入和科技支撑,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在发展和实现途径上,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现代水利的基础在于科学规划,有了科学的规划,持之以恒,逐步实施,终能成功。规划要从水利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又要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前实际。
现代水利发展规划,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确定水利发展的任务和重点;要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的特点和问题,确定水利工作的措施和对策;要根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确定水利发展目标和方向;要根据国家财力状况和市场投资能力,确定水利建设规模和步骤。其中尤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水利的发展规划既要考虑现代水利的发展,又要溶入经济社会大的发展规划中,服从并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水利发展规划必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可开发利用方面的科学佐证,以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盘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规划起点要高,发展路数要明确,目标要新,一旦确定,就要坚持实施,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能因领导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即使是乡镇水利发展,规划也要科学、持续、稳定,决不能再做"领导变动,规划重弄"的傻事。从而确保水利能够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建立起人水和谐、洪旱无虞、配置优化、供水安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法制健全、信息畅通、管理高效、运行可靠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和水环境体系。
(二)结合各地实际递进式地推进。
由于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因此,现代水利的发展不能一哄而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结合各地实际,走不同的发展路子,创造条件,分步实施。东部及沿海地区,鉴于改革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比较快,有些地方已经初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因此,水利现代化的发展可以快一点;中部地区正在崛起,水利现代化可以起步,首要的任务是尽快地实现水利化;西部地区目前相对来说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形地貌也比较复杂,要求尽快实现水利现代化不是实事求是的,但是,一定要高起点规划,特别是要把工程标准、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一些。总之,只要大家都认识到现代水利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有可能积极创造条件,把水利工作搞得扎实一些,现代水利的发展进程就能推进快一些。
(三)大力拓宽水利投资渠道,增加投入。
水利是公益性的、基础性的设施,有投入才能不断发展。推进现代水利建设,投入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当然,现代农村水利的发展也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应该说,从1998年大水以后,中央对水利的投入是加大的,并要求体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比如规划中都突出要求满足水功能安全、水生态环境保护;对信息化建设也不断作了专项安排。一些现代水利发展好的地方,地方政府在财力上是倾斜的。像浙江、北京许多现代化水利工程,苏州、无锡现代化的水利工程,主要是地方投入的。江苏的经验证明,省委、省政府重视,逐年增加水利建设投入,水利的现代化就能逐步推进和实现。当然,争取地方政府的投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问题,就是水利部门要认真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多向领导汇报、请示、宣传,增加各级领导建设现代水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广辟水利投资渠道,可以实行政策支持,通过市场机制融资,共建水利。如宁波、绍兴、苏州、无锡、镇江等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政府出台政策,拿出堤防两岸的部分土地资源让水利部门开发利用,防洪堤防建好了,防洪标准高了,土地升值了,价格虽然翻番,但投资开发商都愿意来。土地的升值不仅保障了工程投入,而且大都建成了现代化的设施。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级差地租"原理,在推进现代化水利发展中可以认真的学习和运用。在推进农村现代水利建设中,要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的筹资投劳政策,积极推进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引导农民出资出劳;中央和省都要建立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并逐年扩大规模;要完善占用基本农田灌溉设施的补偿机制;要推进小型水利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要鼓励发展"民营水利",调动各方面特别是农民群众投资兴建水利的积极性。要认真研究建立末级渠系节水技术改造奖补机制和中央直补农民水费的政策。总之,政府投资为主,政策融资为辅,股份合资、个人出资为补充,应当是今后发展水利的重要投资渠道。
(四)深化水利改革,为推进现代水利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必须深化水利改革。首先要改革水利部门长期所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推进现代水利发展,靠的是要有一种精神、一股劲、一种气。因为这一工作比较复杂,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又没有统一固定的发展模式,各地的经验不尽相同又不能完全套用,只能靠各地自己去实践和探索。如果没有拼搏精神、开拓意识,还是因循守旧,不仅现代化"化"不起来,恐怕连老本也守不好。其次是改革水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这是保证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也是推进现代水利建设的需要。
(五)加强对现代水利建设工作领导。
现代水利建设能否推进,关键在于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除了政府要增加水利投入外,还要协调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虽然水利部门是具体实施的主体,但没有政府统一领导是搞不起来的。要加大对建设现代水利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干部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也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自己的利益所在而同我们一起奋斗。要注意总结经验,实施分类指导。特别是要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地逐步向前推进。但是,千万不要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更不能为了所谓"政绩"搞劳民伤财工程。
四、推进现代水利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推进现代化水利建设,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也必须反映各地的特点,中国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一个地区也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为此,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现代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坚持把建设现代水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服从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时要使经济的发展通盘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是正确处理好重点工程(大的工程)与一般工程(中小工程)的关系,做到突出重点与兼顾全面相结合。水利必须全面发展,大中小并举。没有大的,解决不了防洪安全和水资源的有效供给,没有中小的,不能形成配套体系,也就不能发挥水利工程应有的效益。因此发展现代水利,既要注重骨干工程建设,又要搞好中小工程的建设,特别是不能忽视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三是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发展水利,既要有长远的现代化目标,又要立足当前,扎扎实实地起步。
四是正确处理好推动实践与创新的关系。邓小平同志说过,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各地既要深入开展现代水利的实践和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水利理论,又要在创新现代水利发展的思路和机制下工夫,用创新的精神和勇气推动现代水利的发展。
五是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既要争取国家支持,又要坚持地方为主,自力更生为主。
各位领导、同志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现代水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拼搏,奋力开拓,努力推进现代水利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