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子出版专业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来源:印刷杂志 更新时间:2012-04-14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出版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机械印刷到计算机集成印刷,再到光盘读物、网络出版,每一次进步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2005年上海书展期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我国仅电子图书的销售额就将达到100亿元,其他电子出版物的收益更是可观。如今年国内电子游戏销售额就已达到93亿元,但和快速发展的行业相比,人才的培养却显得十分滞后。本文仅通过对德国电子出版业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介绍,来探讨我国电子出版专业的高等教育模式,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我国电子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出版的产生来源于印刷流程数字化,与印前工序更是紧密相联。但与印刷、印后并无直接联系,或者根本没有联系。尤其是网络的发展,电子出版物的设计制作、出版发行可能仅需要一台计算机而已。

目前我国开设电子出版专业的高校大多将此专业设置在印刷专业之内,有的课程内涉及许多印刷类课程。虽然这样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但其总是摆脱不了传统的印刷思维,缺乏创造性的电子出版思维。

另外,由于行业的迅速发展,电子出版专门人才十分缺乏,许多从事计算机工作和计算机艺术设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加入到这个行业中。虽然行业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但他们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电子出版技术人员。计算机从业者缺乏设计制作能力,计算机艺术设计人员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又不是很精通,即使计算机+艺术设计的复合型人才也缺乏出版发行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一来,本可一个人完成的工作,却要两三个人去做,不但经济利益降低,工作效率也下降。

电子出版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艺术设计、出版发行、物流经济等的综合体,因此,电子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多种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基本掌握多种技术的基础上精通一两门专业,才是电子出版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实践课德国电子出版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德国是世界三大印刷基地之一,印刷技术和印刷机械世界闻名。另外,德国电子通信工业十分发达(例如西门子),因此德国很早就开展电子出版领域的科学研究。目前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MP3音频编码方式就是德国在上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的。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被世界各国效仿,我国的许多高校就模仿其教育模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德国的电子出版专业培养模式主要特点是学分多元化、课程模块化、实践工作化、以及学科市场化。

学分多元化

德国是实行学分制教育的国家,其理论教学和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称之为“双元制”教学模式。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理论+ 实践”的教育模式有了更新的发展。为了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考察实际操作能力,把实践课程独立出来,而不是依附于某一门理论课程,并给予足够诱人的学分。这样就避免了过去那种实践依附理论,少有或没有学分的情况。以德国斯图加特应用科技大学传媒学院的电子出版专业为例,总学分为180分,理论课程只占总学分的52%,这就意味着考试获得的分数只占总学分的一半。实行“实践学分制”的好处在于,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调动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学生在按要求完成实践部分的学分后,便成为了一名准专业人才。

 学分是动力,也是标尺。学分多元化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取得学分不再单纯通过考试,还包括实践、实习、项目工作。其反映的不单单是学生的理论水平了,也包括了组织、协作、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工作能力,这样才是比较合理的学分制度。而目前我国高校多采用实践课时化,虽然实践课时分配相对充足,但由于并不和毕业直接挂钩,导致实践走形式、实习走过场,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岗位需求,仍然需要一段适应期。

课程模块化

德国电子出版专业基本分为三个方向:电子出版物制作、电子出版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出版经济管理。其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整合教学资源,便于教学管理,方便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德国的课程都实行模块化。其主导思想是把全部课程分类,建立同类课程模块,模块之间可以自由组合,允许从任何一个模块学起,按照兴趣学习,且方便调整学习方向。

如图2所示,圆1、2、3分别代表电子出版物制作、电子出版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出版经济管理三个专业。学生可以从3个专业方向的公共课程开始学起,也就是G部分。如果学生对计算机十分感兴趣,也可以从专业课学起,例如A 或E 部分。只要学生完成A、D、E、G四个部分的课程,即可获得电子出版物制作毕业证书(圆1=A+D+E+G)。

如果学生在学习A部分课程中,对计算机失去兴趣,可及时改变学习方向, 转向学习电子出版经济管理。当然。如果学生有能力学习完所有部分课程,那就将获得3个专业方向的证书。

 课程模块化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在学习期间,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主动调节学习方向,对于学校来说也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集中开展教学活动。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设计模式,也是提高我们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实践工作化

从学分分布可以看出,实践环节在德国教育体系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对实践不仅有时间上的规定,更有质量的要求。时间不等于质量,只有到工作中去,才能检验所学知识是否有用。因此,德国大学在大量开展校内实践同时,还在学业中期把学生送入实际工作岗位。由于实习期间的学分是实习单位评定,实习质量能够得到保证。

 学生可以在工作岗位中检验自己前面所学的知识,实习归校后,让工作经历来指导学习,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这样,毕业之后适应期缩短,很多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就从原实习单位获得,这也很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对学校来说,加强了校企联合,使“产学研”能够有效地运转起来,不但可以从企业中获得科研项目,更收获了可观的项目资金。

另外,每个学生在学习期间还必须参与完成一个实际项目,可以是学术方面的,也可以是工程方面的。项目90%都是来自于企业,这样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的需求,实践从被动转向主动,不但加强了学生的工作经验、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按照工作的要求进行,或者直接到工作中去实践,对学生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明确学习目的,调整学习方向,同时也避免了实践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学科市场化

培养人才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这是德国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更是如此。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只能被淘汰。以斯图加特应用科技大学的电子出版专业为例,专业中许多课程只有框架而无具体内容。如《程序设计》课程,在课程介绍中只注明:学习当前比较流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也许是Flash,也许是3DMax,或者两者都有。这种为打造适应市场需求人才而施行的预留课程模式,正是学科市场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此外,由于课程设置都是模块化,这也为学科设置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了必要条件。当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某些模块的调整,达到适应市场需求的目标。

电子出版专业本身就是应市场需要而生的,电子出版行业不断发展,电子出版专业也必须不断发展。以前的电子出版主要偏重于音像产品的制作,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的电子出版重心又偏向网络出版物。因此,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科设置,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市场需要的、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借鉴德国模式培养合格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电子出版行业也不例外。其改革主要集中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训环节、师资力量等几个方面。例如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出版专业,借鉴德国电子出版专业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学科建设上,适应市场需求,分两个方向——电子出版物制作和网络出版。在课程设置上,实行五大模块:公共基础模块、网络技术模块,计算机艺术设计模块、出版物经营管理模块、预留课程模块(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在实训环节,把实践和考证(技术资格认证,如Adobe认证)结合起来,以考证为手段,提高实践效果。在师资力量上,聘请行业专家,参加教研工作,既带来了行业信息,又带来了就业岗位。

总之,我国的电子出版行业的高等教育可以借鉴德国经验,建立起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实践为中心、课程模块化、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电子出版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