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国防现代化
来源:学习时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纵观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大国的崛起几乎总是与战争扩张如影随形,战争崛起是大国崛起的主要模式、基本道路、通常选择。中国的发展是否也只能走这条老路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几十年的实践表明,中国的发展已经走出一条与以往大国崛起不同的、新的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的精髓就是中国不称霸、永远不称霸,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中国的权宜之计,而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郑重选择与庄严承诺。

  第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源于中国核心领导层治国理政科学理念作出的理性选择。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0多年间,中国曾长期遭受外来侵略,更谈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终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基于对历史发展的清醒认识和对持久和平的真诚愿望,中国领导人始终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基本的政治理念。在国际交往中,中国积极倡导并始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上,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原则;在维护国际安全上,积极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等,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表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对外,坚持与邻为伴、与邻为善,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些深邃的战略思想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识,已经体现到中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之中。

  第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作出的自觉选择。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热爱和平、追求和平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早在殷商时代,中国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和”字。儒家始祖孔子,把“和”视为“天下之基,万物之本”。这一思想,表现在处理民族和国家关系上就是“布恩信,怀远人”,实现“以德服人”;表现在战争问题上就是“贵和重人,不尚战”,认为“兵凶战危”,不到迫不得已,不可轻启战端。中国古代的兵圣──孙子强调要重在“伐谋”、“伐交”,把“不战”作为最高的军事艺术境界。这些思想经过几千年来的弘扬阐发,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可以讲,在世界历史上,中国人关于“和”的思想生发得最早、内涵最为丰富、影响最为深远。

  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实际作出的科学选择。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农村尚有2300万贫困人口,每年需要解决近2400万人口就业,有6000多万残疾人需要关爱和帮助,还有1亿多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奋斗。

  中国特别需要一个持久稳定的和平环境,特别需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中国不可能拿出大量的资源来扩充超出基本安全需要的军备,恰恰相反,中国非常严格地控制国防方面的支出。近几年来,中国政府为了保持军队人员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同步提高,为了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国防费支出。即使这样,中国的国防支出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仍然是很低很低的。

  第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融汇于当今世界合作共赢和谐发展大潮流作出的明智选择。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创造和平环境,各国才能具备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加强交流,扩大合作,各国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通过自己的发展表明,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既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28年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性飞跃──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亿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直接折算为215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率直接折算为22592.4亿美元),中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由不到1%发展到超过4%,其他方面也都取得重大成就。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在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中分享了中国的发展成果,中国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惠、共赢。这些成就的取得,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牢牢把握住了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将中国的发展融汇于世界和平发展的大潮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人民在深刻认识时代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将沿着这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永远地走下去。

  总而言之,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的唯一选择。

  在坚持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国防现代化是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军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国际上出现了若干猜测议论,一些人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表示怀疑,一些人甚至主观臆造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论等。这些议论有的是不明实情,有的是故意歪曲。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只说明有什么,并不意味着要干什么;搞不搞武力扩张,是否威胁其他国家,主要取决于它的文化传统、治国理念、对外政策和军事战略。中国明代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给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不是武力征伐,而是友好交往与文明交流。

  实际上,当代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不但没有冲击和平发展,而且始终遵循和平发展战略,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没有也不会对别国构成所谓的“军事威胁”。

  第一,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实现祖国统一的必需。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是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政治诉求,是中国军队最基本的职能任务和历史使命。中国有22000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和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安定边境,巩固海疆,需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台湾问题所涉及的不是中国的一般利益、局部利益,而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利益、战略利益。

  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中国政府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有足够的耐心和诚意进行一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但是,“台独”分裂分子不顾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断加快整军备战的步伐,企图“以武拒统”、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决不允许。

  中国军队必须着眼维护台海地区和平、促进两岸最终统一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强现代化建设,确保有足够的力量将台湾牢牢地控制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这是世界上一切真正维护和平、坚持正义的人们都能够理解和理应支持的。

  第二,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是履行国际义务与责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要。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应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负责任、建设性的作用。二十一世纪,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传统安全因素并未消除,新的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加,地区冲突、海盗、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影响越发明显。

  维持全球战略平衡,通过加强国际军事合作来维护地区稳定、打击恐怖主义、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等,是新形势下维护世界和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义务,需要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军事能力。

  近年来,我们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加快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军队仍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军队正在进入信息化相比还存在差距,距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只有加强国防建设,逐步提高军队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三,中国秉持防御性国防政策,是坚持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和平发展战略的必然。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战略是决定军队建设和军事行动的根本。强大的军队既可能是武力侵略的工具,也可能是制止侵略、保卫和平的必要手段,其中的区别根源于国家社会性质、政治目的和发展战略的不同。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的政治目标,本身就要求必须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这就是:捍卫国家的安全与统一,保障国家生存与发展利益;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巩固国防;在战略上实行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行为等等。这样的防御性国防政策是中国国家政治和发展战略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决不会因为军事力量发展了而发生改变。

  中国不会像当年殖民主义者那样,奉行“商业活动走到哪里,武装力量就跟到那里”的信条。我们一贯反对处理国际关系时以强凌弱、滥施武力。“永不称霸”是中国的既定国策,“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中国人民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奉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今天如此,明天如此,今后强大起来了也同样如此。

  中国的和平发展,绝不会给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带来威胁,只会是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也绝不会对任何国家、任何地区构成威胁,只会增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倡导并实践和谐理念的中国,是连接东西、挽绾南北的“友好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