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北大在数字校园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时至今日,需要进一步寻求突破——如何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燕园“网”事 ——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纪实
中国信息化记者/屈涛
清晨,没有什么风。走进北大,从未名湖,到生活区、活动区,再到教学区,一幢幢雕梁画栋的古式小楼让人心怡。未来的数字北大更是让人向往:利用信息技术把北大建成一个面向社会的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此次,记者采访了北大计算中心主任兼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黄达武教授,作为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见证人和参与者,对校园数字化有着切身的体会和独特的见解。 今日@北大
北京大学校园网建设经历了1989—1996年的起步阶段、“211”建设阶段以及“985”建设三个阶段。经过17年的艰辛建设,北大校园网现在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校园网络之一。到目前为止,光纤网全部覆盖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室和学生宿舍,部分覆盖了家属区。全校校园网范围内共有近6.5万多个信息点,联网计算机近6万台。校园网采取的是三层交换结构,即主干交换、区域交换、楼宇交换,而且提供多种接入方式,在校园内用户可以自由地使用有线、无线、拨号等手段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入校园网。北京大学校园网上还有丰富的流媒体资源,以及大量的专业信息服务。
建立校园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北大校园网目前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网络学院的形式开展远程教育,提供大规模网络课程视频点播,受到了各地各类学员的普遍好评,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北京大学从美国引进了SIRSI图书管理系统,支撑传统图书业务,管理百万书目。图书馆的网页有全文检索、学位论文提交和检索、古籍拓片检索、视频点播等,同时,教育部的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中心也在北大,CALIS已经实现了几百万的书目期刊数据库的共享。 “电子校务” 在探索中前行
2003年教育部发布文件推动教育行业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后,北大开始规划“电子校务”建设。黄教授认为,“电子校务”是“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相比,主要特点是:要适应行政部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化;要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要实现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单点登录,一站式服务。
北京大学在校园网络环境下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1992年,经过10多年的努力,目前,由自己开发并在校园网上投入运行的系统已经有17个。这些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覆盖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促进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17个系统里,有11个已经通过了由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系统的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同类系统的领先地位,建议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应用。 CIO体制 在实践中完善
黄教授早在1996年就提出高校CIO体制,一直呼吁建立北大的CIO体制。2005年11月北大正式下达文件,成立了“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协调小组”。该小组是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审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政策法规、各种规范,布置阶段性任务,决定人力和经费的投入等。
该小组组长是北京大学第一常务副校长,是北京大学的首席信息执行官。与此同时还发文成立了“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明确为“独立建制的正处级管理部门”,10个人员编制,3个科室。作为“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协调小组”的常设机构,负责制定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阶段性规划并领导规划的实施;控制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的分配与使用;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和各种标准的制定;负责审批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并对项目进行中期监督和验收;负责协调校内外与信息化建设有关的各项事务等。
最近又成立了“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专家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对信息办提交的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年度经费预算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听取执行情况的汇报;对学校信息化建设重大项目的立项和验收进行评审;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日常的咨询和建议。近一年来,北京大学在CIO体制的建设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可持续发展 长久之道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虽然已走过了二十年的历史,现在仍然处于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在:不能全校一盘棋,校内各单位各自为政,导致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无法共享等等。可喜的是目前许多高校正在朝成熟期发展,信息化的建设者们为此付出了十几年的努力。衡量一所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否已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有很多,其中有三个是主要标志:
第一个标志是看它是否有一个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体制,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因为信息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提高学校综合办学能力和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校园建设需要全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此,它需要全校统筹,集中统一管理,保证高校信息化建设理性、有序、健康地向深入发展。
第二个标志是看它是否有一个先进的、切实可行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之下,根据学校的人力财力,分步实施,稳步发展。
第三个标志是规范的制定。包括制定硬件的规范、软件的规范、用户的规范、应用的规范、信息的规范、管理的规范等。
北京大学正在朝这个目标发展,努力构建信息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