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里,宽阔的主道上,种满了绿色植物。逸夫楼、建筑馆、经济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新建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楼群庄重地分列在道路两边,一直把记者送到主楼前。棕黄色的主楼是一座典型的苏式建筑,高大挺拔,从外观来看没有特别。但是,楼内部的陈设星罗棋布,纷繁复杂。从正门进入主楼,左边是清华大学的网络中心,监控着分布在全校各个角落的近6万个节点。并且,它的闻名还在于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枢纽也坐落于此。右边是清华大学的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担负着整个校园的网络应用与信息安全建设,以及运行维护与用户服务,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大本营”。
“大学是整个社会最容易‘变’、最活跃的地方。清华开始信息化建设算是比较早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从1987年规划建设校园网络,清华就开始了建设数字校园的征程。”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蒋东兴用这样的开场白开始了整个采访。
清华大学大刀阔斧的全面启动信息化建设,始于1996年的“ 泰山工程”。这个工程的顺利完成不仅使得校园网和电子图书馆初具规模,而且还建设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随后,在1999年进行了“泰山工程”的二期建设,在对网络升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网络应用系统的建设,主要是财务、人事、教学评估和网络信息安全等一系列需求较大的系统上线。
“苦干了几年,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我们也越来越感觉到像一个埋头拉车的车夫,突然抬起头来时似乎已经看不清前面的路了:想法很多,争执也很多,就像盲人摸象一般,各执一词,理解的差异非常之大。‘数字校园’的概念也是这个时候被提出的。此时,清华大学就开始设想建设自己的数字校园,从纷杂的概念里去粗取精开始,于2000年正式提出‘数字校园’的建设规划。清华大学信息化主动的探索阶段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蒋东兴主任语速飞快,如数家珍。
2001年,清华大学又提出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大学资源计划)建设理论,利用统一的平台和接口规范,将学校里各种信息资源与应用系统集成起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并为所有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界面,还给后续的应用系统设计和实施提供规范化的要求。URP实际上是在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因为资源本身就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整体上清华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就是按照URP的框架来实现的,几年的实践下来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不断的改进。 系统个个出彩
高校的信息化不外由四个方面组成:网上教学、网上科研、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记者了解到,清华在这四个方面都做得有声有色。
网络教学是清华建设“数字校园”不可缺少的平台,这一平台创造了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学习的环境。清华“网上教学”开展得很好,“网上交互”的频率也很高。现在每学年有3000多门课程实现了“网上交互”。“清华网络学堂”已经基本建设成了一个支持包括网上备课、课件制作、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自学和网络考试等多种服务的综合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支持教学的各个环节。据蒋东兴介绍,本学期有1700多门课程在该平台上实施网络(辅助)教学。现在几乎100%的清华学生都在网上和老师交流,80%以上的授课老师通过网络和学生交流。
都知道清华大,大在人多。如何对学生做好管理工作,也让信息中心的老师们着实费了不少心。现在的这个“无缝集成的学生系统”算是清华信息化的一个引以骄傲的成果。在这个集成的系统里,包括了支持从招生、迎新,到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再到毕业、就业这几个阶段方方面面的信息系统。
“清华大学很早就开始网上招生了,由于我们的网上途径好,所有招生基本上不会受不定因素的影响,比如2003年的SARS,对我们的招生就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说那年的生源比往年要更好。录取后,我们会在前期把学生所有的数据都输入数据库,报到时非常省事。最后在毕业离校时,我们也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指导学生哪些要办哪些不需要,简化了过程,方便了大家。可以说,清华从招生到毕业一路都是数字化的过程。”说到此,蒋东兴显得很自豪。
在内部的管理和服务方面,清华大学开发了“办公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集成财务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设备资产管理系统”等,全面支撑了学校的日常管理。比如说,财务系统就集成了清华大学的财务核算和管理系统,根据需要,又在这个系统上开发了很多应用软件,管理、服务两不误。 URP整合信息资源
其实,现在的信息中心并不是被人们时常提起的,原因是在提出URP概念之后,信息中心已经作为技术支持和服务部门退居到了幕后,将管理权限归还给了各个管理部门。
“大学的文化是非集中的,各个管理部门相对独立,交流并不频繁,各个院系之间也联系较少。2001年以前,我们建设了很多孤立的应用系统,每个用户针对各个系统要记很多的密码,就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对新生的培训只在网络这一块要讲半天,才能让学生们搞清楚清华的数字校园是怎么回事,而且系统之间各自为政、信息孤岛、资源不共享、应用不集成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逐渐浮出水面。”
“2001年清华提出URP建设理论,之所以提出大学资源计划,是因为我们觉得做信息化,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只有从管理角度来做才能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大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时,URP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更是一个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的大学管理思想和理念。要从资源计划角度来实施信息化,研究大学的活动是什么,从而解决大学信息化的问题。在这个大学资源计划里,我们采取松散耦合的体系结构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即由一个基础平台、一个门户和N个应用系统构成。”蒋东兴向记者一一剖析。
清华大学在2002年启动了“数字迎新”,在新生入学报到的时候实现了校园网络用户统一身份认证。新生报到时就会给他们打印一个密码,学生有了学生证,网上的电子身份也就随即有了,并且学校数字空间里面学生拥有的空间也在报到的时候分配给学生。校内所有老师、学生的相关系统统一到一个门户里面,新生在拿到密码进入系统后,就可以访问有权访问的所有资源了。这么多年,清华的迎新工作越来越方便,数据信息的流通也越来越顺畅。一个新入学的研究生曾经在网上这么说,原来新生报到也可以很愉快。
迎新虽然时间不长,但整个学校参与的部门却很多。这个过程中,从招生办传来的新生数据应该交给哪个部门,各个部门应该掌握的信息多少,这些都涉及到权限的问题。“数字迎新”的工作又让蒋东兴对URP中用户权限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究竟如何流动,各自的权限和责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落实到位。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完善,现在,我们打开清华大学的门户信息系统,每个用户都可以享受到与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权限相匹配的服务。
“我们的信息门户采用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认证,集成的各应用系统也都使用统一的用户名和口令。用户登录门户之后,可以漫游到授权访问的各应用系统,已经集成的系统包括电子邮件系统、清华网络学堂、教务管理系统、财务查询系统、用户注册系统等等近70个子系统。但是由于登录的人不一样,他们会看到不同的界面:校长和教师的界面不一样,教师和学生不一样,一个系里面管财务的副系主任和管教学的副系主任也不一样:管财务的主任可以看到系里的全部财务情况,不管财务的主任只能看到自己的财务情况。”总之,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权限,在URP系统中就对应享有什么权限。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个人隐私,非常的人性化。
这中间就有关系到学校教职工的信息化培训的问题。清华大学各个信息系统对教职工的IT技能要求并不高,理解老师们的教学、科研任务已经很繁重了,要他们学习深层次的IT技能不太现实。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相互配合,在教务处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教师培训中心,中心每年定期组织一些针对教职工的技能培训。培训后,组织老师一起交流,讨论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水平。老师之间的交流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信息化的建设。
目前,清华大部分的系统都是信息中心自行研发的,但是诸如邮件系统、资源搜索系统等通用性非常强的系统都是购买的成熟软件。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绝对不是一揽子把钱扔进去,而是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要注重系统的可持续性。原来的系统可以简单外科式改造来适应需求。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清华的师生员工愈发依赖于“数字校园”这个环境了,蒋东兴主任认为,清华信息化建设下一步将在服务和资源两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信息中心还为此定下了目标,要在清华建成“全面的、集成的、个性化的、开放的、安全的信息系统及其支撑平台,建设清华大学新一代数字校园”。
“要让清华的信息化系统更加安全、便捷和开放,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蒋东兴主任用这样一句类似“任重而道远”的感叹结束了采访,仿佛早已感到了肩上的重担。诚然,信息化这条道路蜿蜒而艰辛,能够走下来的人必定是满怀着热忱与理想,痛并快乐着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