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织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
来源:中国信息化 更新时间:2012-04-15

 
 
  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组建于1950年10月3日,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自成立之日起,人大广大师生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一流数字化环境

  进入新世纪,学校全面推进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历史进程。在纪宝成校长、程天权书记等学校新一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励精图治,求实进取,在短时间内,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日新月异,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建设“绿化、美化、人文化、数字化”的新型现代化大学,必须努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构建一流的数字化支撑环境,全面促进教学模式、科研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各业务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经过四年的努力,人大在应用系统与网络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同志在多个会议上宣讲我校的信息化建设理念、思路与做法,取得了广泛共识并引发热烈讨论,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人大信息化建设过程及经验,其信息化建设模式已成为全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典型模式之一。

  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以及香港理工大学等近30所高校先后来校参观、考察,人大从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的高校跻身全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前列,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的副秘书长单位。   “数字人大”来规划

  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是人大信息化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和主要承建单位,业务职能主要涵盖电子校务、网络平台等六个方面。

  “数字人大”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延伸大学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及21世纪改革、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纳入学校总体战略发展规划,成立了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执行组长的“数字人大”建设工程领导小组,人大信息化建设“高起点、大规模、入主流、跨越式”全面展开,迅猛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大”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中国人民大学在“十五”及更长一段时期内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03年6月自主完成,2004年初通过专家论证,并上报校长办公会通过后正式实施。《规划》是在充分调研分析学校信息化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总体发展战略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做出的科学全面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涵盖了人大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满足学校战略发展需要,旨在通过构建一流的数字化支撑环境,助力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第一部分)》是在参考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人大实际,制定的一套相对全面、系统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分为四个部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续)、信息交换标准及软件管理规范。本部分为第一部分,整合信息项5万多个,共计信息代码5000多条。

   六个系统来管理

  “数字人大”应用平台实现了全校电子校务应用的统一开发、部署、运行、管理和维护,为全校电子校务应用提供基础共享数据库,并与校园卡实现同步共享;建立统一的电子校务应用业务模块,突破了部门的界限,实现全校电子校务信息的综合查询与统计报表;建立统一的应用信息门户,实现统一用户管理、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以公文流转为核心,主要包括公文管理、信息管理、会议管理、个人事务管理和公共信息管理等功能,使学校各院系、各部门之间实现协同办公。

  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涵盖招生、培养、学位和同等学力等四大部分,主要包括招生计划、网上报名、教务管理、考生成绩等功能。本科教务管理系统涵盖本科教务全过程,主要包括学科专业、教学方案等功能,并与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有效集成,使以课程为中心的“教”与“学”互动过程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中进行。

  人事管理系统涵盖人事管理、师资管理、薪酬管理和机构管理等四大部分,主要包括人才信息管理、人员调动管理、干部任免管理等功能。学生管理系统涵盖学生管理的全部主要业务,主要包括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注册管理、日常管理等功能。科研管理系统涵盖科研管理的全部主要业务,主要包括项目申报、项目管理等功能。

   高校唯一成功CPU卡案例

  校园综合信息证件卡部分采用国家第二代电子身份证技术,纳入数字证书、电子毕业证书及相片、指纹、虹膜多级安全认证模式,实现与银行卡信息同步捆绑。持卡人可以在自助设备上得到7X24小时的自助服务。校园卡遵循了国家商业密码委员会相关密码使用规范和认证体系,实现了校内金融消费、图书借阅、门禁管理等一系列应用项目,成为国家全日制高校中使用CPU卡的唯一成功应用案例。

  行业权威及资深专家组成项目验收专家组,对人大校园卡项目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系统总体达到了目前国内校园卡应用的先进水平,其中在卡片的应用、系统的安全措施、财务系统的设计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截至2005年底,校园卡建立人事资料33,562人,发卡32,705张,信息点1,587个,应用项目16个,专网铺设10余公里。

   多媒体满足1万多师生

  人大教学楼内全部为多媒体教室,采取中控方式对教室内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接集中控制、集中管理和集中操作,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除多媒体教室外,还有大型多媒体交互式机房15间,由20台集群服务器、17台光纤网络交换机、8套教学应用服务器、存储及500台教学机组成,完全实现多媒体课件化教学,使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达到了新的高度。

  目前人大在公共教学一楼、二楼、三楼、明德楼、求是楼拥有多媒体教室共计220余间(其中120人以上的多媒体教室100间),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机房18间,公共教学用计算机1,000余台(套),语言实验室13间,可同时满足万余名师生的多媒体教学任务。

  日访问量最高达2万

  2004年,人大引入Blackboard构建了一个基于数字化环境,以课程为中心集成互动“教”与“学”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自投入使用之日起,商学院开设的所有课程(包括本科、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使用该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商学院所有教师、学生都是该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用户。该平台已拥有商学院学生用户4,019人,教师用户120人,本学年共开设了366门课程,系统访问1,604,950次,平均每日访问数5,711次,最高日访问数20,326次。

  使用一个阶段后,商学院设计调查问卷,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对系统感到很满意和满意的学生占67%,教师占89%,在课前、课后及课前课后都浏览课件的学生占69%。目前已完成全校统一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部署,正在向全校各院系推广。

  充分利用“数字人大”网络应用基础平台,利用流媒体形式提供视频服务,报道学校重要新闻,制作专题片及精品课程课件,建立校园网环境的网络电视播出系统。目前拥有数字化摄像机、非线性编辑机、录像机和刻录机等适合网络视频制作的配套体系及视频、音频输入输出端子采集卡、共享主页服务器、视频服务器和3T容量的网络存储等。   多批次培训提素养

  为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培训工作,先后组织网络技术人员及应用建设人员参加相关操作与管理培训,并在中心内部坚持每周半天的内部培训制度。相关人员在各种刊物、会议上发表论文,参与编写、翻译相关教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制定规划和标准。

  随着电子校务系统的推广应用,对各级领导、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广大师生进行了多批次培训。信息化工作者的知识水平与技术能力稳步提升,形成一支成熟的信息化建设队伍。同时,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参加电子校务系统建设的学校各主要职能部门还相应地组建了信息科,所有这些均为我校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更辉煌

  2006年,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完成《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并将于年底启动“数字人大”电子校务系统二期应用建设与校园卡二期建设,完成全校统一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推广工作,并按《校园网安全体系规划方案》逐步实施安全体系内容。

  2007年将完成覆盖全校的校园无线网络、完成视频服务系统建设,构建中国人民大学网络电视台;开展IPv6的实验和推广工作;完成“数字人大”电子校务系统二期应用建设,并对全校弱电系统进行整合。

  2008年—2010年建立数字资源中心;实现存储资源整合和容灾;完善应用及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以数据仓库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系统……随着“数字人大”建设的发展,将会使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及校园生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