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与网络信访是紧迫的任务
来源:计算机世界 更新时间:2012-04-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行政务公开,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事件1)。
  今年以来,全国在这两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1月4日,辽宁省政府公布了《辽宁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事件2)。规定要求,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征
 
用、突发公共事件等各类与百姓息息相关的14类信息,政府部门必须向社会主动公开。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想了解教育、房屋拆迁等方面的政策、信息时,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在10日内予以答复或处理。

  重庆市政府10月20日宣布,在市财政局公众信息网站公布每月全市财政收支完成情况、公共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和安排明细等内容(事件3)。

  10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表示,力争明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公开法院执行案件信息(事件4)。

  今年全国开展公务员考试报名以来,先后有四川、安徽等省第一次采用了报名网上确认的形式(事件5)。

  在网上信访方面,4月28日,上海徐汇区发布了网上信访系统运行总结,2005年,全区共受理以电话和电子邮件形式反映的信访事项3662件,占信访总量的28.6%(事件6)。8月10日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设立了网上举报中心,接受群众通过互联网的举报(事件7)。

  虽然各部委和各省市在信息公开和网上信访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4月25日,南京市信息中心称,“公开信息不全面、反馈不及时、在线办事能力弱、网站管理人员不到位,已成为不少政府网站的软肋。”(事件8)。6月23日,人民网刊登了一首打油诗:“一张老脸,三年不洗;内容陈旧,文件过时;看过后悔,信则误事;现代工具,纯当摆设”,对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事件9)。6月23日华南新闻报道:“湖南省70%的政府网站处于‘瞌睡’和‘半瞌睡’状态。”(事件10)。

  政府信息公开和网上信访,不能仅仅出于政府官员的觉悟和自愿,而应该有法规可依、有标准要求、有机制保证、有监督评估。

  信息公开和网上信访由“不和谐”变成“和谐”还要等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