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电子支付三重奏 搭全国统一平台最关键
来源:天极 更新时间:2012-04-13
             也许是因为中国人已习惯于“眼见为实”,吹吹打打一路走来的支付产业,更多的只是停留于“线上吆喝,线下支付”的表面繁华。

  随着“电子机票”大热,电子支付又开始红火起来,年规模达1000多亿元的航空客票市场正成为电子支付平台的下一个蓝海。

  另一方面,产品e化进程加快,促使中小企业开始抛开怀疑论,重新审视电子支付的利与弊。

  那么,对中小企业而言,什么样的业务适合电子支付?企业如何选择渠道合作实现电子支付?电子支付又将面临何种风险?

  本专题将为您一一揭示。

  业务:谁更适合

  真正能走向应用,携手百姓的业务才是好的业务。电子支付无疑可以提供这样一种渠道,其贴近用户、不受时空局限的特点,对于企业而言,是与最终用户无缝接合的优势途径。

  正因为中国人习惯于“眼见为实”,一些涉及传统实物的电子商务(如书籍、音像制品等)至今仍采用“线上吆喝,线下交易”的方式。在对用户电子商务支付结算手段选择习惯的一项调查中,数据显示,货到付款以及邮局汇款仍是用户愿意接受的主要付款方式,显然,网上支付远没有成为网上购物的主流付款方式。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也曾经做过相关统计,截至2006年,国内有过网上购物行为的用户近5000万,而开通网上银行电子支付的用户数不足2000万,这一组数据对比,一方面反映用户对电子支付持有的怀疑观望态度,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说明了现实,很多企业尚徘徊于电子支付大门之外,并未真正意识到自身业务实现电子支付结算的可行性,其中,传统企业更是如此。

  那么,传统企业到底有哪些业务适合电子支付?

  传统企业支付经

  随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传统企业已经在信息系统重新整合的过程中实现了流程再造,在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媒体的手段下,传统企业内外互动能力也得到加强,内部管理、内部流程可以通过上网与外部环境紧密相连。因为电子商务活动已经清晰地告诉他们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放大采购对象,缩短产品流通周期。但另一方面,从支付成本考虑,通过电子支付的方式,可以降低财务核算成本和退款成本。

  以连锁超市为例,在实现物流、库存电子化管理后,产品销售的终端环节目前已实现了信用卡支付方式,每个结账通道均设有银行POS机,用户可以选择刷卡消费。而作为新生代的移动支付目前还未在连锁超市中全面展开。在日韩国家,购物、交款、结算一体化的流程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不但降低了连锁超市商品的销售成本,而且提升了商品流通效率。

  以公共事业为例,水、电、煤气交费原本都“四平八稳”地通过银行柜面来实现。各大商业银行各立网银门户,为公共事业交费开拓了新的渠道,线上查询、支付、结算一体化的交费流程让百姓更感畅快淋漓。与此同时,公共事业交费更可以将目光延展至用户覆盖面更广的手机支付领域。交费提醒、支付、账户明细查询均可在一个移动终端上实现。

  以金融保险业为例,前段时间,记者从联动优势公司获悉,其与某寿险公司合作向用户推出一项短期旅游意外险业务,其支付方式比较特别,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终端以话费账户来支付这笔费用,整个过程只需支付短信费用。

  由此看来,传统企业也好,数字内容产品销售也罢,电子支付只有想不到,没有看不到。

  未来支付和谐曲

  其实,游戏卡、虚拟点卡的销售最适用电子支付方式,旅游和和票务也比较适合电子支付。电子支付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规模,民营企业占据主体,占了49.6%。在使用电子支付企业行业结构中,最重要是IT行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等各种社会服务型行业。比较少的就是邮政、林木、渔业、建筑业等。

  与此同时,行业发展趋势也在内拉外推地促进电子支付的发展,以电子机票为例,e化的数字产品更能契合电子支付的手段与方式。但实际上,也有很多传统企业能够通过e化产品来携手电子支付。例如,华星影城完全可以推行自己的电子影票,并通过与网上银行合作或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一个获取电子票据最为畅达的渠道。

  渠道:因势利导

  固话、网络、移动终端已成为电子支付渠道的承载,银行、网站、运营商正在成为企业搭建电子支付渠道的合作伙伴。寻找到合适业务开展电子支付业务的企业,如何将自己的业务真正推到客户面前呢?是选择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是选择绑定银行卡,亦是运营商?这成为企业迈向电子支付时的一大困惑。

  选择必须双向

  当企业绞尽脑汁寻找到适合开展电子支付的业务之时,企业却必须面对更大的难题:面对琳琅满目的支付渠道与支付工具创新,企业应该选择何种渠道安全、快速地实现电子支付,让企业的业务真正运转起来?

  与此同时,客户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选择,易观国际认为客户消费行为的多样化,消费领域的多样化,乃至消费喜好的多样化,都在决定着客户电子支付渠道选择上呈现多元化趋势,这种多元化的选择也严重制约着企业对电子支付方式的选择。

  广东东莞的一家电机制造企业就遭遇了上述难题,这家企业主要为成套设备厂商提供组件生产,一次偶然与国外客户交易的经历,让他们尝到了电子支付的甜头。国外客户在接到供货后,当天就通过国外的电子支付渠道,将款项打到该企业账上。

  如此快地收到回款,对于这家企业来说还是第一次。于是,企业领导很快拍板决定与国内一家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合作,建立起了适合自己业务的的电子支付渠道与平台。但是,这家企业却忘记自己在产业链内的位置:企业所服务的客户都是大型厂商,客户处于主导地位。

  当支付渠道搭建起来之后,企业财务人员告知其客户可以通过电子支付手段进行账面往来时,客户方却直截了当地告知,电子支付可以,但是必须走客户方的电子支付渠道。面对客户的主导地位与要求,这家企业花费大量资金打造的电子支付渠道一下子变得毫无用处。

  由此可见,许多时候选择电子支付渠道并不是企业一厢情愿的事情。企业不仅需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选择合适的电子支付手段,还需要全盘考虑其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对电子支付的个性化要求。选择电子支付渠道对于企业来说,应当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渠道因需而建

  随着中国移动用户的高速成长,并已经超过固话用户数,移动电子支付风起潮涌。早在2001年,深圳移动与深圳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就合作建设了手机投注系统,标志着中国移动手机支付渠道的启动;而该领域最为重要的事件莫过于中国移动、中国银联联合各大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同推出的“手机钱包”移动电子支付通道服务。

  移动支付拥有随时随地和方便、快捷、安全等诸多特点,消费者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理财或交易,享受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这些特点对于直接以手机终端用户为目标消费群体的企业来讲,将极大地方便消费者消费其产品。对于从事证券、票务等同质产品的企业来讲,寻求运营商整合电子支付渠道无疑是首选。

  此外,随着融合通信的发展,POS机等电子支付终端已随着固话网络开始进入家庭用户,这对于以商务消费者为主要客户的企业来说,通过固网运营商建立电子支付渠道,将有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对于由产业链把控的制造型企业来讲,电子支付的关键是安全与信誉,此时寻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电子支付渠道的合作伙伴将显得更为现实。通过金融机构建立大额电子支付渠道,能够有效保障整个产业链上企业相互间安全支付;对于离散型制造企业,上下游客户随机性较强,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帮助其拓展客户机会,同时也能保障相互之间的支付安全性。因此,这些企业适合寻找专业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搭建适合自身业务的电子支付渠道。

  2006年上半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用户对于电子支付这一结算形式十分热衷。在业务结算中,电子支付与其它交易结算形式相比,使用率较高,在某些企业中已超过了60%。要想在电子商务大潮中巩固自身市场竞争力,企业急需通过合适的合作伙伴建立起自己的电子支付渠道。

  风险:有备无患

  近年来,电子支付市场每年都以高于30%的速度在成长,据相关市场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到2007年这一市场的总交易额可达到600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市场规模将达215亿元。不过,很多商户对电子支付的态度仍然有所保留。通过调查我们发现,47%的商户对其持观望态度,40%的商户看好这一支付形式,9%的商户并不看好它。我们必须认识到,电子支付这一新形式支付方式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技术风险安全为主

  技术风险是消费者和商家在使用电子支付的主要风险之一。今年二月,美国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被黑客攻击,导致超过4000万持卡消费者的信息泄漏,其影响范围不光是美国,甚至波及到全世界。事后调查发现,事故原因是做支付的厂商保留了大量的银行卡信息,却在保留数据方面存在严重的技术漏洞,也没有采取完善的安全措施,以致数据被卷跑。

  相比起来,中国的银行业要好很多,大部分系统都是最近建起来的,很多敏感的数据基本都删除掉了,设了防火墙,理论上说,要把数据拿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技术上的安全并不等于实际操作中的安全,好比家里有一扇万夫莫开的门,钥匙的主人却丢三拉四,这样的话,安全性从何谈起呢?进行电子支付,有许多严格的使用规则和技巧。对很多人来说,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去使用电子支付,及如何操作使支付更安全。

  据专家建议,在进行网上支付时,应当选择那些单单依靠账号和密码不能完成转账的支付平台。现在的一种做法就是装备一个USB-key的客户证书,这是一个实物硬件,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从而可以有效地防范一些假的网站,包括木马病毒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即使泄漏用户名和密码,也不能进行交易,必须要拿到USB-key才可以。除了USB-key外,还有其他手段预防客户的账号和密码被盗,如交行的手机动态密码验证和工行最近刚刚推出的电子银行密码口令卡等,这些手段都可以有效防止账号密码被盗造成的损失。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以实物票据作为银行支付依据。因此,保证交换过程的票据和支付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也非常重要,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生过由于系统故障而导致交易无法进行的事情,但随着设备系统运行时间的增长,以及其他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对这类风险仍应保持足够的警惕。

  政策风险尚不明确

  支付公司面临的的另外一个风险是金融政策。某支付公司总经理接受采访时说,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因此,政策的不确定将成这个行业最大的风险。现在国家正在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准备在注册资本、保证金、风险能力上准备对这个行业进行监管,采取经营资格牌照的政策来提高门槛。这个方向是必须的。而对于有很多支付工具的公司来说,正在游走于政策的边缘,处于灰色地带,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10月30日向社会公布《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对银行从事电子支付活动提出了指导性要求,对银行针对不同客户在电子支付类型、单笔支付金额和每日累计支付金额等方面做出限制。

  如今,全国几十家电子支付公司紧盯央行,等待着《电子支付二号指引》的发布。《电子支付一号指引》主要对电子支付的交易限额作了规定,业内人士纷纷猜测,后续的2号、3号指引文件不久也将出台。其中2号文尤为引人关注,因为它将包括对电子支付公司资质、服务以及风险控制方式的一系列规范,并很可能因此决定电子支付企业的命运,成为他们的“生死符”。

  “2号文”原先预计今年上半年就出来,但正式文件一拖再拖,到现在还迟迟没有发布。这并不是央行的办事效率低,而是他们对这件事非常慎重。电子支付毕竟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行业,并且对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未来发展影响巨大。目前关于指引有两种说法,一是央行对电子支付企业只设门槛,不限数量;二是实行支付牌照制,严格控制支付企业的数量,全国估计只发放10张牌照。央行的顾虑是多方面的,其关键是政策必须宽紧适度,既要严格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又不能扼杀行业发展和创新。《电子支付一号指引》在实际操作中已经给电子支付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而二号指引将直接导致一批小公司出局,这也很可能会降低整个行业的创新水平和能力。因为小公司往往是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主体,在电子支付行业尤其如此。

  可以肯定的是,央行的政策是善意的,规范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运作模式、最大限地防范金融风险是其根本意义。对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关键是要把业务做深做透,在规范业务模式、创新产品与服务、积极引导和培育广大用户和商户上苦下功夫,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