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由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主办的2006年中国通信业高层论坛上,来自电信产业链各环节的代表共聚一堂,纷纷就联合转型展开磋商。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在电信产业链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任何一方单靠个人力量已经不可能提升整个产业,只有加强协作才能共创通信产业美好的明天。
转型应找准定位
当前,我国四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均明确了各自的转型目标,即从以往的传统话音通道提供者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但由于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运营商之间界线比较分明,而且在同类运营领域均有两家以上的电信企业,且企业之间的差异性也较大,因此在转型中应该细化目标,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确立各自的转型定位。但从目前来看,运营商之间的转型同质化倾向正在变得明显。
记者采访获悉,从移动通信领域来看,目前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提出了向移动信息领域迈进的目标,其中中国移动的“打造移动信息专家”的定位更是显示了自身在该领域的实力与势在必得的决心。但业内分析人士指出,23%的非话音收入显示目前该领域的市场还很巨大,中国移动应广泛发动产业链力量,推动手机支付、购票、转账以及证券等商务类应用的普及。而中国联通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一张成熟的CDMA 1X数据网,同时兼有移动和固定两张通信网,所以业内专家认为其应该在行业信息化领域大力推进,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以己之短搏人所长。
而在固定通信领域,这种转型是最紧迫的,同时也是最复杂的。近年来,由于移动通信的挤压,固网的形势可谓每况愈下,而且这种替代效应依然在增长。因此,各运营商均开始大力转型,中国电信提出了以号码百事通和商务领航在内的大互联网服务理念,中国网通也借奥运之机,提出奥运、宽带和国际化三大转型战略,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分别押宝在铁路领域和天地一体的卫星通信领域。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固网转型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调研,找准定位,切勿贻误转型战机甚至选错目标。
信息化凝聚产业合力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今年5月8日,我国首个信息化国家战略《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了我国向信息社会迈进的宏伟目标,并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等。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信息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信息网络规模已经跃居世界首位。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已从政务信息化、经济信息化领域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家庭信息化等成为新的发展热点。尤其是在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解决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农村信息化也正在成为信息化新的热土。
中国移动是目前推动农村信息化中力度最大的运营商,去年中国移动累计投资90亿元用于农村市场,今年中国移动还将继续追加投资40亿元用于农村信息化建设。该公司总裁王建宙表示,中国移动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一个无所不在的数字生态系统,无缝覆盖城乡;同时还要打造一个无所不能的数字生态系统,以多用化和个性化为指针,努力打造移动信息专家的品牌形象。王建宙表示,产业链要形成合力,创造合作共赢的经济模式。
中国电信集团副总经理张继平也指出,价值链的合作是中国电信转型的重要内容,他表示,中国电信以前过多地把自己定位成价值链的接入提供者,随着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逐步深入,中国电信不可避免地要往价值链的两端延伸或者加深合作。中国电信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真正的共赢模式,通过价值链的合作,为用户提供融合的、综合的服务,促进信息产业的和谐发展。
产业链亟须紧密衔接
从全球角度来看,在运营转型的过程中,产业链的紧密合作成为促进转型、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必由之路。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自古以来,提高效率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分工,尤其在社会化大分工如此细化的今天,产业链协作成为实施电信转型最重要的条件。
电信业分析人士指出,当前电信产业链正在朝两个方向发展:纵向不断延伸链条,加入一些新的市场主体和价值创造者;横向不断深化加工和扩展协作伙伴,稳固和提升每一个环节的价值形成能力。电信研究院院长杨泽民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运营商与制造商合作而言,运营商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将用户的需求传递给设备制造商;而制造商也要将其对用户需求的把握与运营商的设想互动起来,充分发挥制造商技术优势和运营商的市场优势,使开发出来的产品、业务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就运营商与广大SP、CP的合作层面而言,众多业内人士均表示,在新的市场形势下,运营商与SP、CP之间要通过转型的契机很好地解决目前愈发紧张的关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廷杰指出,电信运营商要从客户感知出发,提供实现各种技术联动的大平台,加强对内容与资源的控制和管理;广大SP要确立客户导向的市场定位,与差异化资源合作,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而CP也可以向产业上游渗透,从而保证内容更直接、更权威、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