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1月20日的《人民日报》报道,河北省石家庄市开通了市长短信,受到百姓欢迎。报道称此举使政府多了一条了解群众意见的“民情高速路”,群众多了一个排忧解难的好帮手。在为石家庄的老百姓感到高兴的同时,笔者也有一个疑虑:不知这市长短信被百姓追捧的热度能否持续下去。
要知道,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要了解社情民意,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开通市长电话、市长信箱,乃至开通市长短信,都不再是什么难事,石家庄就实现了电话、网络、短信三管齐下:1989年开通了首部市长公开电话,3年后成立了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2001年建成多媒体电话系统,2005年在政府网站上设立“议政信箱”、“网上投诉”、“网上调查”等窗口,今年又开通了“市长短信”。渠道的畅通,方便百姓,也方便政府,让百姓与政府的心贴得近了,是个一举多得的好事。然而,与畅通渠道同样必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对待反映上来的社情民意、百姓呼声?
石家庄的市长短信是今年9月22日开通的。截至10月底,共收到短信8800余条,平均每天220条,可谓热得烫手。其中,既有反映问题的,也有提建议和咨询的,涉及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水电暖等方方面面。报道还特别强调,在这8800多条短信中,没有一条骚扰短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百姓对市长短信的厚望,希望这不一般的短信真能为自己排忧解难。
值得称道的是,石家庄市与市长短信同时推出的,还有一系列的措施。据报道,收到百姓短信后,工作人员先要对其进行分拣,对那些政策咨询或已经了解的事项,工作人员会当即答复,其他事情则会通过电话、政府办公网交给具体负责部门、单位办理,随后进行督办,限期反馈。
为保证平台良性运行,石家庄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长公开电话(市长短信平台)工作的意见》,赋予工作人员协调调度权,规定对不认真办理、推诿拖拉、延误问题解决的部门要给予通报批评,年终要将各单位办理群众来电、来信的有关情况提交有关部门,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
当即答复、限时反馈、通报批评、年终考核,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保证了市民发短信有回复、起作用,发了不白发。也正因为如此,市长短信才一发而不可收,受到百姓的热捧。
其实,在许多地方,政府部门缺少的不是与百姓沟通的渠道,而是真正为百姓服务、办事的诚心。无论是打电话、查网络,还是发短信,百姓的目的只有一个: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如果电话打了,短信发了,问题依然解决不了,就是渠道再方便,不仅热线、短信热不起来,百姓的心也会凉的。
可生活中说了白说的情况并不少见,就以政府网站为例吧。据今年出版的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3》显示,到2005年,已经建设专网的中央政府部门达13家,占被调查部门(26部委)的50%;县级以上政府门户网站拥有率达73.5%,比上年提高了22.3个百分点。无论是中央部委还是地方政府,在网站建设上都投入了不少的人力、不菲的资金。政府网站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也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问题依然很多。
信息更新不及时,网上投诉、领导信箱、在线调查、百姓论坛等互动栏目成了“摆设”,在线服务功能有限,甚至连表格下载服务的实现程度都不能令人满意……这些恐怕是许多用过政府网站的朋友都有的印象。在不少地方和部门,网络的平台是搭起来了,却没有人认真理会、办理百姓的投诉和意见,互动最后成了不动。
我们常说,为百姓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办热线也好,建网站、通短信也罢,目的就是要为百姓服务,让百姓真正受益。无论沟通的渠道怎么变,这一条不能变。
石家庄的市长短信开通的时间并不长,衷心地希望市长短信不“短”,长办事、办实事,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