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国内农业信息发展新模式
来源:中国信息化 更新时间:2012-04-14

               甘肃省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整体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甘肃省代省长徐守盛明确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信息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市场化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基层农村提供信息公共服务,成为新时期政府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甘肃省要结合省情从实际出发,整合社会资源,以较低的成本,建成覆盖全省的农村信息公共服务体系,从整体上提升全省农村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以此推动全省农村经济工作的发展。 

    近年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关心帮助下,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而酒泉市金塔县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力量,突破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成功模式,则成为遍地鲜花中的一支夺目奇葩,引起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金塔模式”应运而生 

    金塔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北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属酒泉市的一个农业大县,东与高台县毗邻,西与玉门市接壤,南邻嘉峪关市,北靠内蒙古额济纳旗,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5乡,86个行政村,总人口14.5万,其中农村人口11万。金塔县既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对外制种重点县,也是甘肃省最大的产棉县。由于深处西北内陆,地理位置偏僻,被称为312国道上的“盲肠”,因交通不便带来的信息不畅,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如何突破农村信息入户传输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是金塔县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0年9月,在金塔县组织开展的全县农业观摩活动中,参观人员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在东坝、三合、大庄子等乡镇设施养殖观摩点上,许多农户竟将水果当作饲料用来喂羊。此举引起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时任金塔县副县长、现任甘肃省政府研究室助理调研员的沈俊涛调研后分析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信息的掌握意味着对市场的掌握,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市场需求和生产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造成生产与市场的脱节,出现了诸如“增产不增收”、“农产品难卖”等问题。“金塔县‘卖难’正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果。” 

    当时金塔县果品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总产量达6000万斤,由于信息不畅,造成果品大量积压,全县果农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万元。正如当地农民所说的“盼致富,无出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信息的闭塞已成当地农民之所怨,政府之所难。 

    而在另一份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模式研究金塔调查样本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就农民获知中央减免农业税的信息来源渠道中,有63.2%是通过电视新闻,16%是通过村委会传达,12.1%是通过熟人、亲朋转告得知,通过互联网获取这一信息的仅有2人,占被调查对象的0.9%。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建立健全规范、及时、准确、深入农户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向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沈俊涛认为,如何使包括政务在内的农业信息与农民有效对接成为当地农民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充分分析国内外农业信息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金塔县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信息化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同样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载体,更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为此,金塔县政府做出了“以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并确立了“建设一个连接国际国内,贯通县乡村组,集信息采集与加工传送服务为一体的信息服务网络”的目标。 

    在农民还不具备直接上网的条件下,怎样把适合农民自身发展需要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到他们手中,是金塔县政府反复思考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他们发现,随着现代化通讯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电信网络已经覆盖全县农村,全县农村中小学也正在大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建设,许多学校已经与国家远程教育网和国际互联网实现了链接。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建立面向农户的信息公共服务网络,解决农村信息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县政府认为,只有利用乡村学校远程教育的人才和设备资源,把农村信息化和农村教育信息化有机结合,才能有效解决农村信息入户难的问题。 

    就是在这样的整体思路框架下,2001年,一个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现状、适合农村信息互动、适合农民生产耕作、适合政府政务一线公开化的新的农业信息化模式在金塔县应运而生,并被誉为“金塔模式”。 

    “金塔模式”的具体做法为: 

    一是由政府主导建设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并把其作为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作风,沟通基层群众的战略任务。 

    二是组建由县政府直接管理的信息中心,成立由县级各涉农部门组成的信息协调小组,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设县级信息平台。 

    三是以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的农村小学网络设施为依托,建立村级信息点,通过广大师生的充分参与,把网络信息与广大农民的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四是以县信息中心采用“虚拟主机”的方式,在省级网络服务平台设立了网站,既节省了资金,减少了维护任务,又避免了盲目投入和浪费。 

    五是由县信息中心负责在“中国金塔经济信息网站”上按农时季节,从县经贸、农业、科技、气象等涉农部门以及互联网上有关农产品技术和市场信息网站,收集整理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信息,编辑整理经济信息导报电子版,村小学信息点通过互联网下载后,打印分发给学生,由学生放学时带给家长或邻居,从而让信息走进千家万户。而对农民的反馈意见,则以便条形式由学生带到学校汇总整理后,反馈给县信息中心,县信息中心依据反馈的信息调整相关的信息内容,达到上下联动,互促共进的目的,形成了完整的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金塔县所有乡镇都建立起了信息站,50%的乡镇建立了规范化信息示范站,70%的村建立了信息点,15%的村建立了标准化信息示范站。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服务机构配备电脑130多台,打印机、速印机100多台。创建网站18个,上载文字400多万字,图片3000多幅,访问量超过400万人次。初步形成了以县信息网络中心为龙头、乡镇信息站为枢纽、村信息和信息小分队为依托的信息网络体系。 

   政府主导 农民参与 

    在今年初全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启动大会上,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的徐守盛强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甘肃如何从实际出发落实好这项任务,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和责任。要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建立长效机制上,建立全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就是其中一个现实的选择。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涉及不同的部门和全省86个县市区,实施和协调的难度都很大,因此,各部门应该按照自己所承担的分工和职责,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做好配合和协调工作,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的建设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将来的运行和维护更离不开各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就像省政府投资和协调建成了一条通向农户的信息高速公路,各部门都有利用这条信息渠道为农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反过来说,这也为各部门创造了为农服务的条件和机遇。 

    对此,金塔作出了有益探索,他们不断加强对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政府在全县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工作中的主导地位。金塔县县长杨小丽介绍说,金塔县专门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农牧、教育、经贸、科技、财政、统计、气象、林业、水利等经济和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信息网络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农村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信息网络工程建设的相关事宜。并将先前由统计、农业、经贸、商业等部门承担的信息网络工作职能进行合并,新组建了由县政府直接管理的信息网络服务中心,明确了县信息网络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和设施设备,各村建立了信息点,形成了覆盖全县农村的信息工作网络,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如今,金塔农村信息公共服务所涉及的范围已经涵盖了政务信息(如农税改革等)、公共卫生(如疾病防治等)、气象信息(如本地区中长期天气预报以及对农作物生长影响分析等)、农作物栽培技术、新产品推介、市场行情动态信息、农村基层党务信息等等,形成了门类齐全、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机制。 

    “县政府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了一个终端媒介——经济信息导报的编制和印刷。”金塔县信息网络服务中心主任朱天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金塔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网络搜集汇编适合当地农民生产发展的各种信息,通过经济信息导报及时传递到农户手中。 

    当记者翻开一份近期印制的经济信息导报时发现,就是在这8开普通的油印纸张上,不仅有近期天气预报、棉花行情分析、肉羊常见病防治、鸡应用药物常识,还有诸如常吃胡萝卜可增强免疫力的家用小知识。同时,当地税务部门下发的通知也刊发在内,文章语言朴实,简明易懂。 

    朱天祖介绍说,经济信息导报上所印发的内容都是农民根据自身耕作需要反馈到信息中心的,再由信息中心通过互联网搜集汇编而成。在过去,别说农民所需的农业信息,就是政府下发的通知,由县-乡-村-农户一级一级下传,少则十天半月,多则需要二十几天。现在就不同了,政府政务、农业市场信息、农作物的病虫防治、牲畜饲养及家庭小常识等都能够及时反馈给农户。 

    金塔县红光村红光小学校长魏科武告诉记者,红光小学现已拥有远程网络教育系统,只需将县信息中心编制好的每一期经济信息导报通过互联网下载油印出来,学校的小学生回家后就可以将经济信息导报分发给家长和邻居,家长或邻居将所需的各种信息写在纸条上,学生及时送给老师,学校统一汇总后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信息中心。就这样,农户所要了解的知识在下一期的经济信息导报中就反映出来。“红光村有560多户农民,学校每一期油印500多份经济信息导报,学校200多名学生,每人平均送2-3份,就可以将全村的农户覆盖。送达经济信息导报作为孩子们的一项社会实践,他们都很乐意。” 

    事实证明,“金塔模式”在不断自我发展完善的同时,也为金塔县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显著成效。统计资料显示,“金塔模式”实施以来,该县90%的种植业品种、80%的畜牧业品种实现了更新换代,推广各类使用技术30多项,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3348元增加到2005年的4586元,年均增长达200元以上。仅在2004年,金塔县大庄子乡技术人员从网上获取棉花双株双层栽培技术,经过试验示范,三年来全县累计推广67万亩,使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 

    甘肃省农业信息中心主任高兴明感受颇深:“金塔模式”的特点是由政府主导免费为农民提供信息公共服务,综合利用社会资源,特别是以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有效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把农业信息化和农村教育信息化有机结合,带动农村信息化和农村教育信息化共同发展,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最小的建设投资,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是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息化模式。 

    “在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的建设中,费用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农业信息化最大的制约就是经费不足问题。”高兴明说,当然,也可以看到在这些地区还是有很多的费用被分散投入或是使用没有得到效益。而“金塔模式”不仅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农业信息链,同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费用的开支。以金塔县为例,信息点一般设在村小学,建立信息点的费用因学校的情况不同而不同,学校基础条件比较好的,有微机室或单个微机,这样的学校只要再投资5000元左右购置速印机和打印机,就可以建立信息点;学校没有微机的,只需投资1万元购置微机、速印机和打印机即可。除了学校日常所用的上网、纸张、油墨、蜡纸、色带、软盘等费用外,一次性投入即可长期给农民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此模式不需要农民花一分钱,农民很乐意接受这种信息传递方式,能够积极与信息点互动联系。 

    高兴明的话语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得到了很好的佐证。在金塔县金塔镇上杰村,当村民焦发学明白记者采访意图时,激动地说出两个字:“好,好!”脸上流露出的憨厚笑容不仅是对经济信息导报的满意,更是对政府工作的褒扬。他说,往年家中除了种地外,还圈养了50多头猪,平时只喂一些玉米饲料,年收入近7000多元。通过经济信息导报才了解到配料饲养的好处,猪长得快,瘦肉也多,每年也省下不少饲料钱,去年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今年又养了68头。如今已经掌握了一些生猪饲养、疾病防控知识。现在经常通过邻居的小学生向学校问一些养猪的知识,都能在报上看到。“政府白花钱讲知识,咱还有啥说的。” 

    走在金塔县各乡镇的村头街尾,随处都可以听到政府提供信息给农户带来实惠的赞许声。2005年,金塔镇红光村八组农户杨兴成从“金塔信息网”上得知内蒙古某地急需大量面粉的消息后,及时联系,共销售面粉150吨,收入30万元,并与对方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今年7月,鼎新镇和航天镇发生棉花病虫害导致棉花大面积死亡,县农牧局与信息中心在经济信息导报上制作专版,及时发布了棉花病虫害防治知识,使农民掌握了防治措施,减少损失3000多万元。 

    据初步统计,至目前,金塔县各乡镇、各有关部门通过网络,积极为农村经合组织和流通大户牵线搭桥,累计发布产销信息2.8万条,签订网上订单57份、购销合同5万份,使棉花、孜然、黑瓜籽等10多类农产品在网上找到了销路,累计实现网上贸易5亿元。 

    酒泉市委书记李沛文感言,“金塔模式”的产生,是金塔县政府转变职能,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结果。它不仅仅利用先进的高科技手段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更重要的是在于一种创新精神,突破了农村信息入户传输的“最后一公里”,这是一种观念的创新。 

   “金塔模式”的影响远在金塔之外 

    从“金塔模式”依其适应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和成本低收效大的优势,使其在西部地区乃至中东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具备迅速推广的可行性,其影响远在金塔之外。 

    甘肃省代省长徐守盛表示,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之所以以 “金塔模式”为基础,在于它比较符合甘肃省的实际,在农村电话普及率不高、计算机网络更不普及的现状下,我们不能坐等这些基础条件改变后再开始信息服务,那将贻误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在目前的条件下,“金塔模式”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金塔模式”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和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不是偶然的,是由于这种模式符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现实情况,符合国家在农村经济工作方面的政策导向,符合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是一种务实有效的建设模式。大家不妨把眼光放得更宽阔一些,想一想发达省份也有类似于甘肃的情况,何况还有一些欠发达的省份,他们同样面临在农村信息服务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金塔模式”在这些地区同样也能得到推广应用,更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徐守盛认为,“金塔模式”的有益启示有四:一是在甘肃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仍然大有可为。二是要充分认识省情,以务实态度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要在信息化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三是干部要提高素质,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发现和培养全能复合型人才,以此推进甘肃社会和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四是甘肃省信息化的探索和发展要走向理性和成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允许我们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实践。 

    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来甘肃实地考察后指出,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环节,农村实现小康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做出切实的贡献,是当前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紧迫任务。甘肃省金塔县从2000年开始启动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了县级各部门和乡镇上网。县与乡编辑符合本地需求的经济信息和政务信息,这些信息由各乡村学校的信息站下载、打印后,由学生带给父母与邻居,同时在相应范围内征集生产需求和产品销售的信息,通过网络发布或反馈,做到了“网络连乡村,信息进万家”。这种方式推进了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农村人才培养、农民增收、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而且花钱不多,符合西部农村的具体情况。 

    甘肃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潘峰亦表示,由于在现阶段甘肃省还不具备像发达地区那样全面实施进村入户式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的条件,充分利用和发挥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资源优势,在全省重点推广“金塔模式”,对密切结合农村教育信息化,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加快甘肃省农业信息化进程,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06年10月30日,记者在金塔县召开的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2006年度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为加快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有效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甘肃省政府决定借鉴“金塔模式”建设经验,在全省启动实施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3100万元,建立一个省级信息服务平台,87个县级信息采集发布平台和4461个村级信息服务点,建成省、县、村三级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由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政府研究室、省农牧厅共同组织实施,省农牧厅具体承担实施。 

    甘肃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表示,为了确保全省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的顺利实施,全省农牧系统将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提高认识,把实施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二是要建章立制,加快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建设步伐。农牧厅作为工程实施单位,在人才、技术、信息资源等各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有能力也有信心完成这项工作。三是要加强领导,做好工程实施工作。农牧厅已经成立了工程实施领导小组。主要任务是制定实施计划,做好与项目推进工作指导小组的协调工作,建好省级网络平台,审核各县实施方案,指导县级平台建设。 

    甘肃省借助“金塔模式”在全省范围深入展开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必将为全省农业带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期,也正在为西部、乃至中东部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正如杨学山所言,“金塔模式”犹如一粒种子,带来农业信息化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