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各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水利部召开全国水务管理工作座谈会,这对于研究探索水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进和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上海市水务局组建以来的主要工作和体会,作个简要介绍。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治水管水理念
上海背靠太湖,面临东海,北挟长江口,南濒杭州湾,内有黄浦江和苏州河穿城而过。这座城市"因水而生,依水而兴",同时也饱受水患之困扰。2000年前,上海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水的行政管理处于部门分割管理状态,供水与排水管理相分离,地表水与地下水管理相分离,涉水管理部门过多,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没有机构能对水问题统一管理和负责,造成政出多门,责任主体不明确,影响管理效率。这种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成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科学保护、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上海市委、市政府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问题,于2000年5月13日成立水务局,实现了城乡一体、水行业全覆盖的水务一体化管理,改变了"九龙治水"的体制格局。
建局以来,我们在水利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践新体制、认真履行新职能,积极推进机构整合、促进行业融合、着力工作磨合,以创新理念、转变观念为先导,发扬科技兴水、依法管水、团结治水、敬业爱水的精神,把以人为本、人水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治水管水的全过程,坚持水的"安全、资源、环境"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按照"以人为本,环境为重,科技为先,建管并举"的工作方针,完成了一系列重大课题和应用技术研究,初步形成了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应,城乡一体、全行业、全覆盖的水务规划体系;加快了行业管理从单一型、分割型向综合型、整体型,发展思路从数量型、扩张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运行机制从封闭型、垄断型向开放型、市场化的"三个转变";形成了截污治污、沟通水系、调活水体、营造水景、改善环境相结合的水环境治理思路,全行业呈现出平衡有序的健康发展态势。
二、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我们以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大了水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左右。防汛防台"四道防线"日益稳固,成功抵御了数十次台风、暴雨、天文大潮的袭击;公共供水服务经受住了连年夏季持续高温和冬春咸潮入侵的考验;郊区供水集约化实现历史性突破,关闭深井46口,减少内河取水口31个,改善了郊区1100平方公里、214万人的用水水质;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地下水年开采量压缩到8000万立方米以下,万元GDP用水量由2000年的238立方米下降到125立方米,中心城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6%,并创建成为国家首批节水型城市;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全市污水处理率由"九五"期末的46.8%提高到2005年底的70%,中心城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郊区水环境面貌普遍改善;坚持不懈地加强郊区水利建设,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郊区环境的改善;加强滩涂促淤管理,滩涂促淤56万亩,圈围26万亩,实现了促二围一、滩涂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目标。重视水务信息化建设,初步实现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阶段性目标,水务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逐年提高。
三、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完善水务管理体制机制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水务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积极推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的深化改革,逐步开放市场,适度引进竞争,激发内在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六年来,我们先后实施了排水企业裂变重组、供水企业主辅剥离、水务投融资机制探索、小企业改制等一系列改革,为水务企业发展增添了活力、激发了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全行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2005年,针对原有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现象,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实施了以政企、政事、管办"三分开"为主要内容的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按照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18家市属供排水企业整建制划转市城投公司,与水务局实现了政企分开;按照精简机构、理顺关系、综合效能、转换机制的原则,减少事业单位、压缩编制近半,5个设施运行养护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实现了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在改革实践中,我们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探索建立了改革方案、政策配套方案、思想政治工作预案、职工民主参与程序和改革纪律"五同步"的工作机制,保障了各项改革平稳有序的推进。
四、坚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加强政企分开后的行业监管
实施"三分开"改革后,我们根据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机制、职责的新变化,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监管为重点,着力强化水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是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引导水务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监管就是服务"的意识,增强水务行业监管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为行业协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发展环境。二是转变角色定位,严格履行职责。把水务管理从管企业向管行业、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真正做到该企业办的事,让企业自己去办,该还给市场的,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把工作重心从以市区为主向城乡并重转变,服务现代新郊区建设,政策向郊区倾斜,目标向郊区聚焦。 三是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能。加强行业规划、规范、标准、定额、指标体系建设,以及行业技术审查,不断提高水务综合管理能力;按照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要求,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综合执法机制,不断提高执法效能;推出水务行政审批"一门式"办事服务举措,并稳步推进以电子政务为整合平台的水务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探索网上办事,不断提高水务公共服务效能;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接受市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不断形成监管合力。四是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提高素质。抓党风促政风带行风,加强全行业政风行风建设,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和培训,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政策法规、技术业务、文明服务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水务队伍,不断增强驾驭市场和指导行业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上海水务工作在探索中前行,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点经验,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方的支持,得益于广大干部职工的拼搏奉献,与水利部等国家部委和兄弟省市的关心、指导、帮助也是分不开的。
"十一五"期间,上海水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围绕上海城市发展的时代主题,上海水务"十一五"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以提升水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为工作主线,以保障安全、开源节流、治水治污为发展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科技为先、环境为重,坚持安全、资源、环境"三位一体"、人水和谐,坚持城乡统筹、市区联手、区域联动,坚持政府调控、社会参与、市场化发展,着力推动"四个提升",初步构建"四个体系",为城市发展和社会公众提供行政管理信得过、安全保障过得硬、环境面貌大改善、资源利用可持续的水务公共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作出新贡献。
"四个提升"和"四个体系"是:
1、进一步提升防汛防台能力,基本形成标准适宜、设施完善、综合配套的防汛保安体系。主要目标是完善"四道防线"和应急响应体系,保障流域和沿江沿海堤防设防标准内不决口;市区一般性暴雨不积水;郊区百万亩设施粮田和千公顷设施菜地达到日雨200毫米不受涝和百日无雨保灌溉;全市385个水利圩区90%以上实现二十年一遇除涝标准。
2、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水质更优、高效节约的水资源开发体系。主要目标是建设长江口新水源地,全市供水能力达到1260万立方米/日,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新颁标准;推进郊区供水集约化,地下水年开采量控制到2500万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降至105立方米,计划用水率达到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2.4%,节水灌溉覆盖率提高到74%,在浦东新区率先建成节水型社会。
3、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基本形成治污为本、截污为先、标本兼治的水环境保护体系。主要目标是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中心城区河道水质稳中趋好,骨干河道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标准Ⅴ类水,苏州河生态得到进一步修复,近郊骨干河道基本消除黑臭,远郊骨干河道实现水清、面洁、流畅、有景。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水景绿相呼应,点线面相结合,自然、生态、人文、科技相映成趣的滨水景观,优化城乡的人居和创业环境。
4、提升水务行政管理效能,基本形成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主要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行业规划、管理法规、定额标准、技术规范、服务指标体系,严格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水务公共服务和有力的水务社会管理。
我们将在水利部等国家部委的关心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继续保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学各地之长、创上海之新,努力开创上海水务发展的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