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透视:中国理性面对网络舆论“双刃剑”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08-03-14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张玫、张云龙、陈键兴)有人说,互联网是中国政治文明的推进器。也有人担心,互联网会危及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在过去的一年中,互联网上的无声“战争”历历在目。政府网站和商业网站都在用大量政治话题吸引人们眼球,争夺网民。

    中国最主要的新闻网站,新华网和人民网都在利用互联网促进民主,下情上达。它们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两会”热点调查,数万人参加网上投票,腐败成为网民最关心的话题。最近发生的一些重大安全事故等群众关切的问题,这些主流网站也开辟“焦点网谈”,邀请老百姓讨论。让百姓感到新鲜的是,一些政府官员也频频出现在网站上,与网民对话,展示自己的亲民立场,争取他们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意见和看法,在网上常常引起网友的争论。对此,成思危说,“这是网友的自由,也是民主的体现。”

    46岁的周洪宇是中国第一位开设议政型个人网站的全国人大代表。这次“两会”,周洪宇准备了21份议案或建议案,其中至少一半来自网民,比如建议设立《反歧视法》和《国家统一法》,改“计划生育”兼为“科学生育”等。

    当网络拓宽了民主渠道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反思,这个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虚拟的广场议政”,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公平地反映了民众理性的呼声。今年“两会”期间,也有不少人提出,网络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在商业网站上,随着言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敏感话题”开始出现,但更多的是一些更加刺激的话题——案件“真相”、“内幕”与隐情,有的相当耸人听闻。常常可见的是,互联网还用这些新闻引导一种情绪的渲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谢勇表示,自己也经常浏览网上的言论,作为一名法官,在审判案件时应不受干扰保持独立,但也会感到社会舆论包括互联网舆论的影响力。

    去年,伊拉克战争期间,还发生了假冒学者政治签名的事件。在非典中,则有人传播恐怖谣言。“这种立足于不实信息的泛滥‘民意’,并没有推进民主法治,却破坏了政治文明建设。”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如皋市市委书记陈惠娟说,而中国政府采取了理性而灵活的处置办法。高层并没有强行关闭那些不负责任的商业门户网站,而是用现代法治社会的通则来规范网络:一方面,加强互联网立法;另一方面,要求它们自律。

    2003年12月,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正式成立。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新浪网、搜狐网等30多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共同签署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承诺自觉接受管理和公众监督,坚决抵制“有害信息”。同时,中国政府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互联网发展,并参与网络发展的进程。非典疫情过去后,中国人牢牢记住了这样两个镜头:在广州,胡锦涛总书记对一位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另一个镜头是,温家宝总理在北大宿舍对几位大学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