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院信息化建设急需两种人才
来源:电脑之家 更新时间:2012-04-15
“非典”的爆发凸显出医院信息化的优势,也暴露出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很多遗憾。很多收治医院没有患者的电子文档,有电子文档的也不能互相交流;很多患者急需专家会诊,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本应该通过通讯手段迅速做出判断,但由于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标准和手段都不具备,不得已只好奔走于各个医院,而且还得冒险深入感染区;很多医学专家和从事医学研究的人员急于获得患者的有关资料,以求迅速对其现状、起因和发展做出分析,给出指导意见,但由于同样的原因,不得已只好到各定点医院从纸张记录中收集,再拿回整理研究;报道出的统计信息更给人以“小儿科”的感觉。
  
       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搞了一二十年,有成绩,例如:北京宣武医院和煤炭医院的放射科信息系统就发挥出了作用,专家们不进病房就可以看X光片;小汤山医院从入院开始就记录包括患者的体征、历次的检查检验结果、治疗、病程、治疗结果直至出院小结的全套患者资料。这是一批极其宝贵的资料(据说小汤山医疗队撤退时将什么都不带走,只带走一个磁盘)。
  
       但为什么医院信息化整体进展缓慢 ?我认为最主要原因是合格的信息系统主管人才太少,高水平的统计人才太少。就北京的30所大医院观察,合格的信息系统主管也就是1/4~1/3,能做出高水平的统计分析的更是凤毛麟角。
  
       观察北京这30所大型医院,多数尚未建成较完整的信息系统的主要原因不是领导不想建设,不是缺少资金,更不是消息闭塞,缺少的是能够挑起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管理的人才,这种人才的主要条件是:能够给出符合医院实际的规划设计、能正确地选择或设计应用系统,并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工程的建设实施、能够时时事事抓住主要矛盾、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按照正确的系统建设规律稳步扎实地把系统建立起来、实施有效的管理、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医院里缺少这类人才的根本原因是医院领导认识上存在偏差,不认为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有一两个这样的人才,一些医院几百万元花下去并没花出应有的效益,而教训也还没有使这些领导清醒。还不能说这样的人才奇缺,根本的原因是这样的人才在一些医院领导眼里尚没有应有的地位。
  
       我们再观察一下从事医务统计的人员,由于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事统计分析人员的地位也很低,人数很少。在医院里长时间地把统计人员只定位于流动报表和初级的疾病统计,能配备个大专文化程度的就不错了,因而信息系统已经建立起来的今天,面对系统已经积累起来的大量数据,统计人员设计不出像样的统计主题,拿不出更深入一些的进一步说明问题的统计结果。
  
       当然,建设医院信息系统还可以走另外的路,即国外比较盛行的完全依靠咨询公司+监理+服务外包的办法,但是目前我国这套机制由于种种原因还不成熟,这条路还不是主要选择的道路,所以医院里设置得力的信息主管是必要的。
  
       时代变了,对什么事情都要有快速的反映,任何决策都有赖于及时准确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借SARS这一突发事件的爆发,总结我们的经验教训,提出这样几点建议:一是呼吁医院对这类人才进行选拔和引进,给他们以应有的地位和发展空间; 二是社会上通过集训或学习班等形式,加紧培训医院信息系统主管(即CIO);高等学校里的各类卫勤专业和卫生统计专业提高专业的等级和培养目标,使其能够在大量数据面前提出适合需要的主题,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并为辅助决策做出有价值的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