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认为,数字报业发展战略的提出恰逢其时,如果战略转型期抓不住,就会被排斥到主流报业的边缘。
“数字报业战略转型期是转瞬即逝的,如果战略转型期抓不住,就会越来越被排斥到主流报业的边缘。错过了这个机遇期,即使有再好的体制,恐怕也已无力回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林江11月22日接受《中国计算机报》专访时称。
他提醒国内报社的高层管理者说:“这个转型期只是四到五年的时间,千万不要以为数字报业转型离自己的报社很遥远。”
电子纸两三年内可能实现商用
尽管中国传统报业尚没有发展到西方国家的成熟阶段,但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报业发展的自有规律,已经使得数字报业的转型迫在眉睫。
林江说:“传统报业会与新媒体形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存。但是这种并存方式并不会像报纸与广播电视那样相对独立地发展。传统报业和新媒体可能会是此消彼长的,一种形态越来越大,另外一种形态越来越小,越来越被边缘化。”
与此同时,林江表示,不要低估科技进步的可能性,现在还没有出现能够充分替代纸张的技术,但不代表未来五到十年不会出现。他说,目前纸张的阅读体验还没有任何一种介质能够替代。但是,电子介质的研发开始加快,一旦实验室内的研发能够达到成熟阶段,就会进行大规模的商用。
跟踪电子纸多年的林江举例说,目前电子纸已经具备了纸张的一些特性,但是电子纸本身并不成熟。从研发的角度来说,电子纸现在主要面临三个问题,包括彩色显示、柔性显示和视频播放问题。林江说,具备彩色显示和柔性显示性能的电子纸,可能会在未来两三年里实现商用。
传统报纸面临核心读者流失压力
数字报业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战略转型期,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核心读者群阅读习惯的改变。大多数以广告为盈利模式的报纸,主要都以25到35岁年龄段的人群为核心读者,大部分广告商瞄准的也是这个人群。林江提醒说,现在15到25岁的人,再过五年到十年,就会成为这些报纸的核心读者。但问题在于,现在15到25岁的人群,尤其是中心城市里的这些人群,已经没有或很少有阅读报纸的习惯。
换言之,即使未来十年内不会出现替代纸张的新介质,这些读者也会转向其他阅读介质。2006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人数有1.23亿,其中24岁以下的网民占到53.8%。
作者:王悦承
“再过五到十年,报业就要面对原来核心读者的流失。”林江说:“数字报业发展战略的提出,现在是恰逢其时。提出早了,大家可能感觉不到这种压力;提出晚了,会错过转瞬即逝的机会。”
不是先做报纸而是先做网络
作为“数字报业”概念的提出者,林江十分强调数字报业和报业数字化的区别。他说,无论是报纸数字化、网络化还是信息化,都是基于对传统报业的认识,留有很深的传统报业意识的烙印。
数字报业概念的提出,划清了与以往传统概念的界限,着眼于对传统报业经营模式的改变。在数字报业的概念下,已经不再以纸张来限定报纸的边界。无论是纸张、印刷、发行网络,还是数字内容终端、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都是报业实现其核心能力的手段。林江指出,数字报业的核心能力,在于对新闻和一切有价值的内容的发现、选择和创造能力,在于内容的聚合、管理和分发能力,在于内容的营销和增值服务能力。
美国的报业同行在2002年之前的几年时间里,也经历着现在国内报业的困惑。经过几年的探讨和研究,他们在2002年前后达成共识:要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就必须调整报业的商业模式,对传统的报业模式和架构进行颠覆。
“颠覆的关键就是一句话:先做报纸,还是先做网络。”林江说,传统的观念是先做报纸,现在要反过来。在新观念的指导下,美国报业全行业从2002年开始转型。今年7月的数据表明,美国报纸网络的流量已经占到全美国网络流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网络广告的增长幅度也超过40%。
以实验室方式推动集体创新
林江称,中国报业现在也在经历同样的转型期。2005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在《在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报业”,将数字报业作为未来五到十年我国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2006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在《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确定了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并围绕这一战略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大力发展数字报业的三项行动计划,即“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中小城市综合信息门户发展计划”,以及“中国报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计划”。与此同时,正式启动了“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并开始筹备组建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
为什么要以实验室方式推进呢?林江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目前还没有出现一种解决方案能够成为终极的解决方案,如果各报社分头去进行探索,可能会出现对单个报社成本过高、风险过大等一系列问题;其二,从新的产业链角度来说,单个的摸索也不利于尽快形成完整的新产业链;其三,在数字内容的分发和管理系统方面,也非常需要以一种合作的方式来共同探索。(n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