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澄宇 在2006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演讲
来源:赛迪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熊澄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8日 16:17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熊澄宇
图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演讲。(骆磊 摄)

  2006年11月28日~29日,“2006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次会议是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确定的2006年重点工作要求,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举办的。

  图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演讲。(骆磊 摄)

 

  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熊澄宇:各位代表,下午好!今天讲信息化,数字化比较多,我这边多一点人性化。今天发言主要是领导和业界领袖,谈的更多的是自己管辖的范围、行业或者部门。这对国家来说非常重要,非常宏大。我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个人,向各位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学习体会。给我的题目是《网络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大家通常说小学老师的特点是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说得很简单,大学老师的特点是能够把很简单的东西说得复杂,我今天把网络文化这四个字稍微往复杂里讲。

  首先谈谈网络,在座对网络很明白,所谓网络就是指计算机网络,但是进一步来说,这个网络可以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基础之上而形成或者建构的一种社会形态。我们经常说PC,是说个人电脑,个人电脑是计算机和人的结合,之所以计算机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就是因为人的介入,所以我们说当计算机没有和人结合以前,它还是像一个大盒子计算机,和人结合以后,迸发了无穷的生命力。

  所谓网络是利用节点构造新的社会形态,由于失控无限的突破,由于虚实相交的特性,给我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带来许许多多的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谈到的网络。对文化有不同的解读,据我看到对文化的定义就有180多种,最多的说法是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可以想像文化的包容量有多大,人们看到的,摸到的想到的大概都不会超过这个范围。在网络文化平台上怎么理解文化,它至少有两方面的事供我们考虑,一个是物质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的。物质层面的就是在网络特定的基础上如何开发文化信息的资源,在这个点上略加展开就是今天说的文化产业。

  文化不仅仅是精神形态,还是物质形态,还是可以产业化的。最近谈文化产业比较多,在有些场合下交流的过程中,我提出文化产业有四个核心要素,叫内容、科技、资本、服务。内容决定社会需求,科技决定产业形态,资本决定市场规模,服务决定事业成败。对这样一个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特定的物质形态,这四个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比如内容,如果不是原创性的,不是不可替代的,这样一种内容很可能就是我们说的垃圾。我们说的科技形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推动网络这样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变化,过去十年我们看到许许多多新的计算机文化形态的出现,当然资本的大小决定市场的大小。这里需要解读一点的就是服务,我们说的网络文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服务的概念。

  国家商务部最近成立了服务贸易局,就充分认识到服务在贸易中的作用。关于网络文化的精神形态,大家可能都明白,在网络上做许多和精神文明相关的事情,我们的新闻、出版、宣传、教育、科技,包括舆论。在这样一种精神文明的建构过程当中,怎么去营造和建构一种良性的文化氛围,这是我们今天谈网络文化所需要研究、拓展的一个思考空间。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网络文化,从物质的角度可以拓展为文化产业,从精神的角度可以谈到文化事业,可以谈到今天提出来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文化权利。对于社会,和谐社会也做一点通俗的解读,所谓和,禾苗稻谷也,禾加口,人人有饭吃,所谓谐一个言字旁,言就是说话,所谓谐就是个个能发言,个个能说话。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首先保证人人有饭吃,在精神文明的基础上,要保证大家都能够说话。所以我们说我们的和谐社会在网络文化平台展开,恐怕要考虑文化的特点。这些年来我们谈经济比较多,而与经济相关的一个词,叫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但是和文化相关的一个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平台上,各国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达到共识的是文化的多元化。虽然有一些国家,有一些势力,有一些集团提出希望用一种文化一统天下,但实际上文化不可能成为单一的一种形态,单一的形态就不称其为文化。所以我们说文化的多元化是我们今天所必须关注的一个思考点。

  我在2002年写了一本书,叫《信息社会4.0》就像软件的升级,信息社会发展有四个阶段,一点叫信息技术阶段,我们发展网络建构基础设施。2.0叫信息产业阶段,发展具有自主产权的软硬件。3.0称为信息经济阶段,包括电子商务。4.0更重要的是我们说的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信息技术怎么对上层基础意识形态起作用。我们说和谐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今天所要关注的,新的生产力怎么对我们现有的生产关系起作用。所以面对着新技术条件下推动的生产力,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有足够的认识。现在各个部委、各个地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信息化职能部门,做的都是本部门的改革先锋。它实际上已经触动了各行各业改革的核心问题。体制改革也好,社会关系的调整也好,很敏感,但是从生产力的角度切入,可能就比较顺利。所以我们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认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认识,更重要的是从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我们要有像孙中山先生当年提出的建国方略的胸怀去思考社会未来的发展,在信息化的平台上如何建构我们的国家。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个问题上有极大的包容性,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在网络文化和和谐社会的点上,我用一句话来解释,我们恐怕更多的是要考虑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多元并存,共同发展,要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角度,去建设一个人人有饭吃、个个能说话的和谐社会,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