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组织、整合和开发利用,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管理、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是已经开展信息化建设企业的经验总结和形成的共识。在我国,现有中小企业4300多万户,已占到我国企业总数的99.8%,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2005年,中小企业共实现利润7961亿元,缴纳税金6070亿元,提供就业5329万人,分别占全部工业企业的55.4%、55.3%和78.5%。
因此,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更加广泛、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基于此,2005年8月,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与国务院信息办,遵照“政府倡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共同启动并实施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其主要思路是,政府搭建平台,组织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
卡美多鞋业生产车间的女工在制做长筒靴。
本报对中小企业的关注由来已久,最近又派出记者分兵三路,分别进入到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西南、华南、华中等三个地区进行深入的采访及报道。本期首先请您关注西南地区。
成都武侯区卡美多鞋业的女鞋要经过100多道工序、经过工人们的双手加工和计算机处理后下线,但外表相似的女鞋的“命运”完全不同。一部分飘洋过海,进入国外知名品牌在欧美的1500家零售店中任意一家,另外一部分则进入国内各地商场。自然,销往不同市场的女鞋售价也相差很远,因为材料、款式、市场定位以及品牌完全不同。这就是成都武侯区大部分中小企业鞋业生产营销的真实写照。
这种鞋业生产和销售方式与几年前华南繁荣的鞋业市场没有什么区别,俨然成为华南鞋业生产地的翻版。近年来,华南鞋业竞争力逐渐下降,“东鞋西移”已成定局。成都武侯区已集结了3000多家大大小小的女鞋加工企业。
在华南,不仅仅是鞋业,更多的加工、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都在“出逃”。而西南中小企业却凭着这股风气顺势而生。现在四川中小企业已经有170万户之多。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规模上,处于快速成长时期的西南中小企业,在信息化之路上,又将呈现什么新特色?
电子商务雏形
成都伍田食品公司落坐在新津县,距成都市区仅30分钟路程之遥。这是一家以加工高低温肉食品为主的企业,生产的食品直接送入超市,下游则是以养殖鸡鸭为主的家庭联产合作社作为固定的供应商。
在成都中小企业群落中,成立仅数年的伍田食品在信息化方面口碑颇丰。这家有着1000多人的加工型企业,所有IT设备和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以及建设项目都由集团网络服务中心负责。这家食品公司依托总集团做饲料的优势繁衍而成,供货商有400多家鸡鸭养殖大户。伍田食品被作为信息化典型的原因之一,就是与供货商建立了电子商务网络平台。
肉类加工的周期较短,伍田食品要及时掌握供货情况,好安排生产计划。比如某个月有100家供货商同时上栏了50万只鸡,估计出栏时间是下个月,伍田食品就要有计划组织收购,安排生产线作业,同时与遍及全国4个分公司联系,计划好供销任务。
在没有电子商务平台之前,伍田食品主要靠家庭联产协会与这400多家养殖大户联系,收集各种数据。这种依靠电话或者传真了解信息的方式有诸多弊病,而数据不准确是最大的问题。后来,伍田食品花50多万元购买了一套软件,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了修改。
这套电子商务平台采用B/S结构,放在公众网络上,只要有电脑,申请用户名、密码之后即可登录。养殖大户一旦新上栏鸡鸭,只要打开电脑输入数据,多少只鸡鸭,什么类型,估计什么时候出栏,在表格中填好数据,就可以专心喂养,只等出栏收购了。对于病虫灾害的防治,养殖大户们还可以在BBS上进行交流,查阅相关信息。伍田食品网络服务中心主任杜有明说: “这套系统最大的好处就是信息及时准确,能让我们及时统计每月的供货情况,做到精细化管理。”
不过,在400多家养殖大户中目前只有30多家有电脑,只覆盖了一定的区域。至于还没有覆盖到的养殖户,则只能去协会或者伍田食品联系上报产量计划了。杜有明介绍: “这个电子商务平台是当地县信息产业局大力支持的项目,农户购买电脑也是按照伍田食品、政府和农户三方面1∶1∶1的比例购买,减轻了养殖大户的负担,计划明年能够在100多家大户中直接拉入宽带。”
这家年销售额在3.5亿元的食品企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电子商务平台只是连接下游供应链的信息化项目。对上,伍田有自己的销售网络,每个月要对销售统计,而在企业中则有内部信息共享平台,使企业内部信息流和各种指令、要求等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送到接收人手中。对此,杜有明的看法是: 这些系统使企业实现了网上销售、下单、对账、采购及库存信息动态更新,强化了企业与市场的连接。
伍田食品正是在供应链上下游中找准了位置,整个内部信息才畅通无阻。每年或者每隔一段时期,根据养殖大户的需求,伍田食品和这些养殖大户签订收购价格,即使在特殊情况下,比如2003年“非典”时期,伍田食品也能按照各项合同计划收购鸡鸭,保护了供货商们的利益。
而在伍田食品总集团方面,内部也有ERP系统和各个分公司的销售统计数据平台。虽然统计平台还很原始,依靠表格的形式上报集团,但杜有明说,这些表格老总都是亲自过目的,要求销售在30吨以上的客户数据都要上报,分析数据为什么下降和上升,从而做好精细化管理。
对成本和效益的高度敏感是中小企业的特点之一。比如在信息化系统中,集团从DOS时代开始使用用友财务软件,进入集团化管理也想用用友集团化管理软件,一听说还要投入200~300万元,就放弃了。改用别的软件,又便宜又实惠。
先求生存再求创新
成都武侯区活跃的女鞋加工企业数量多、增长快,经营方式灵活多变。上个世纪,制鞋业从发达国家大量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近年来,华南部分企业开始把生产车间向西部地区转移,以期利用西部总量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比如重庆地区的皮鞋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拥有大批技术熟练且相对成本较低的制鞋工匠。
但是在这种繁荣之下,也暴露出种种弊端。有官员认为,武侯区拥有大大小小3000多家制造鞋业的企业,普遍存在知名品牌少、产品品种单一、企业研发能力弱等问题,究根结底是信息化建设没跟上。被誉为“女鞋之都”的成都,难道只是在鞋业供应链中充当廉价的劳动力?
卡美多鞋业是成都鞋业中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现有员工2000多人,但年销售额也不过1.2亿元。卡美多鞋业总经理助理刘鹰说,卡美多可能是武侯区第一家使用鞋业ERP系统的企业,系统是卡美多与软件公司共同开发的。在这之后,这家软件公司开始在武侯区大力推广ERP系统。刘鹰认为,尽管大多数制造型企业的流程大致相同,鞋业的管理还是各具特色,很难使用通用产品,更不要说国外公司的软件了。
女鞋与男鞋最大的不同就是配件多,不仅款式多,工序也多。别看样式简单,同样要经过100多道工序才能下线。现在女鞋都是采取订货的形式按需加工,每个季节都要拿着样品去订货会征求销售商的意见,随后联系下游各类供应商进行排产。如果产品进入销售季节,某款产品需要调货或者增加产量,否则错过了季节,产品不一定就能销售好了。
针对这种特性,卡美多鞋业重点应用了生产管理和分销系统两个信息信息系统。前者应用于在成都的三个分厂四条生产线,后者则主要应用于广州销售中心。刘鹰介绍说,这两个系统大概在100万元。“如果不在生产、管理以及分销系统中做足功夫,也就不可能超越对手,也不可能做大。”
尽管卡美特鞋业对于信息化有这样的意识,但其信息系统还是主要着眼于内部管控,包括ERP、供应链管理和OA、财务,而与上下游产业链则缺乏联系,更不用说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了。
对此,刘鹰认为,在中国利用计算机尤其是三维制造设计样品都很少,只有在鞋业发达国家比如意大利使用。针对市场检测,流行趋势和竞争对手的决策支持系统则是在以后的规划之内。刘鹰说,公司不会仅仅做OEM,而是要创造自我品牌,否则等外资找到更便宜的劳动力、原材料之后,成都就会失去鞋业市场。卡美多将营销系统放在广州的营销总部也是处于这样的考虑,希望做大做强,走出去。
与卡美多有相同想法的中小企业不算少数。在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重庆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直接到国外了解、掌握国际最新技术、工艺和市场动态。2003年,长安在意大利设立海外技术开发中心,还有企业选择了在海外投资建厂或设分支机构。力帆的越南发动机厂早已投产,宗申、隆鑫也有大规模抢滩。重庆力帆集团将信息化纳入创新体系的一部分,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找到生存空间,今年上马的小轿车算是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重庆力帆生产的发动机产量位列全国前几名,其中信息化管理必作用显著。在流水线上,发动机的每一道工序都要经过计算机扫描,记录了生产的数量和相关责任人。如果出现问题需要维修,也是经过计算机扫描,输入问题代码,等待维修。力帆计算机部胡启泉说,一个发动机大概要5~6个条形码,记录了各种信息。力帆集团是大企业,而这个力帆各个分厂却是中小企业,都有相应的信息化系统。胡启泉介绍,2000年力帆就开始做网站,随后几年建立了电子信箱、OA等信息系统。2004年,力帆部署了集团财务软件,目前做的是进出口贸易系统,PDM等各种类生产管理系统都已经上线。
胡启泉带着记者参观了逆向计算机设计,这是力帆最近引进计算机技术,改变了过去有实物-模型-市场-生产-实物的做法,而是利用计算机三维技术,设计出模型后看市场反应,再去选择合适的零配件包括发动机、轮胎等,缩短了开发时间和成本,提高了技术含量。胡启泉颇为自豪地说,这个工艺在重庆应用的不多,力帆将加大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摩托车上的投入同时,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究。
重庆力帆集团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自动化生产
这种应用计算机手段在核心技术上开始成为西南公司的趋势。重庆龙文企业是一家集仓储、信息管理、商贸的企业,投资5000万元兴建的数字仓储管理系统采取计算机跟踪管理,按坐标方式将整个市场划分为区、行、堆,直至管理到页,以数字来标明每个货位的代码,在堆位上建立页码。这种信息化手段增加了龙文的技术含量,避免了做单纯物流的地理位置,龙文的规划是先以传统市场的经营模式获取生存,再以传统市场向现代交易市场的平稳过渡求得发展,最后以电子交易和数字仓储组合成新的电子交易平台来整合金属材料信息资源。
政府扮演“中间人”角色
眼下,作为伍田食品的总公司,三旺集团正投资5000万元兴建新公司,这是集团实施下一步扩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建工厂之时,集团就将信息化纳入规划之中。”三旺集团网络服务中心主任杜有明说。作为集团的网络负责人,他同样是伍田食品的信息化负责人。整个集团只有三个人负责网络建设、系统维护。杜有明说,目前三个人“勉强够用”,平时维护工作量也不大; 如果集团继续扩展,一定是要招信息化方面的人才。
成都中小企业扩张速度很快,像三旺集团这样的公司不在少数。如何引导这些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成都市经委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而健康发展的内容,也包涵了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毕竟像三旺集团这样能够掌控信息化自主权的企业并不多,尽管这几年经委已经明显感觉到企业的自主性在增强。
“通过经委引导,培育信息化观念,现在有不少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之前和我们联系,询问我们该怎么去做,经委再组织专家为他们把脉,提出一些建议。”成都市经委科技创新处副处长董晖说。作为成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导单位,成都经委联合中小企业局、成都信息办共同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已经组织了中小企业培训和现场观摩学习等活动。这样的培训主要由行业内的资深专家主讲,具有针对性,并且结合国内外制造业信息化的优秀经验及典型案例、解决方案进行交流与培训。董晖说,效果不错,意识是第一位的,意识到位,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也会顺理成章。 为了鼓励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市经委还发布了不少文件,从政策和资金等多个方面支持,比如将信息化纳入企业创新的一部分,有创新支持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预贴息,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项目等。
中小企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就四川而言,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电子制造、医药和建筑行业中,全省共有各类中小企业17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达到7000多家,中小企业增加值约占全省GDP的40%。如何推动这些企业信息化成为难点。成都市经委的做法不仅让中小企业了解信息化的好处,而且身先力行,在行业内推动信息化,让中小企业体会到信息化的好处。
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市经委发挥视频网络功能,推出在线培训,将专家、领导的发言公布在公众网络中,让中小企业在线观看或者下载。到了2005年,为了解中小企业发展速度,掌握发展规律,经委决定和统计局合作,在中小企业中安装信息采集与处理分析系统。这套直报系统分为统计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统计分析子系统、统计信息发布子系统,提高了统计业务工作效率,实现统计信息的共享,提高统计信息为经济主管部门的分析决策提供支持能力和为公众服务能力,从去年试点的600多家企业,目前已经普及到1000多家企业。
董晖说,这些系统上线之后,中小企业看到了信息化的好处,也能从实际中出发实施信息化工程。董晖将经委的作用比喻成中间人,他说:“要发挥政府带头作用,将实施信息化的厂商、懂信息化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企业形成一个圈子,有了政府引导作用,形成信息化的氛围,从而推进整个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采访手记:全球一体化的我在哪里?
我们探讨中小企业信息化,最终还是回到中小企业本身状态,那就是究竟该怎么发展?这种意识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更是决定了信息化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为了信息化而谈论信息化的困局,也许这也是西南中小企业正在思考的问题。
像伍田食品这样的公司在西南不是少数,大多数公司注重核心业务的信息化,贸易公司则更注重上下游关系的信息化。成都前锋电子是以制造家电为主的中小企业,内部信息化划分很细致,分为制造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囊括了前锋电子的方方面面,为精细化企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本报举行的“企业信息化九州行”活动成都站上,有专家说,成都的信息化应用推广了数字化企业、数字化管理、控制了生产过程,还有数据库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示范带头作用,目前有41家企业销售额增加2.1倍以上,经济比同年增长4倍以上,这就是信息化给企业核心业务,精细管理发挥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不仅是西南,也是全国的“主力军”,面对它们的成长,信息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走出去”的愿望牵引了部分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热忱,然而并不是全部,这里面牵扯了企业生存的方方面面。
龙应台曾经以“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为题目做过一次演讲,她所担忧的是目前中国文化所处的位置。中国文化尚且如此,经济领域更是尴尬,我国中小企业又在全球一体化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几年前,我们曾经为华南市场拿到欧美订单而庆幸,称做“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当中,至少能做下游供应商或者OEM产品。随后几年,资本市场发现更便宜、更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市场之后,便抽身而走,剩下了满目疮痍。如今西南市场被发掘,再次“与世界接轨”,信息化能改变其命运吗?
西南中小企业迅速崛起,数量多,基本都跨过了信息化普及阶段,而且大都完成了内部信息化,如生产、财务、OA、营销系统等信息化系统,但还没有纳入国际巨头的信息化流程中,多数企业还是“自己和自己玩”,资本链可以轻易甩掉这种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下游代工企业。
与世界接轨,自然也包括信息化接轨,让自己的系统融入巨头的供应链当中,这应该是众多中小企业下一步的重点,但是这种苗头如果没有形成,就不用谈如何实施,如何制定标准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