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发展电子政务纪实
来源:经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我们的电子政务系统已是全面实现了移动办公,可以说,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有因特网,我们的办公桌便可以在哪里。”

    济源是位于豫西北的新兴工业旅游城市,又以“愚公移山”发生地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而闻名。2005年2月,济源被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确定为“2005—2007年度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专家调研基地”;10月,被国信办和河南省确定为基于互联网开展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济源探索出了一条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这就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安全为保障,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便民高效为目标,被专家们称为“济源模式”的新的电子政务新形式。

    破除电子政务“信息孤岛”

    济源模式的最大创新在于破除了电子政务的“信息孤岛”,基于互联网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项目管理与审批系统、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同时提升“12345”便民热线系统。通过这四个应用系统的建设,实现互联互通,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

    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是发展电子政务建设大趋势。但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仍存在着诸多隐患,济源市基于互联网开展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试点建设,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入手,创新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电子政务建设新机制,走出了基于互联网开展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路子。记者还了解到,济源试点建设,总投资620万元,其中网络建设费用仅为182.5万元。与原来拟采用“专网”1201万元的建设费用相比,仅网络投资就节约662万元,节约比例达47.4%。与河南省内规模相当的地市电子政务“专网”建设相比,仅网络建设费用就节约430万元,节约比例达74.1%。没拉一条专线,没建一个专网,完全基于互联网,通过商用密码技术和VPN技术等信息安全技术的综合利用,便实现了全市120个党政部门和全部乡镇(办)的网络安全互联互通,建成了低成本、可扩展的电子政务网络。 

    电子政务给济源带来了什么?

    一是济源政务办公系统更加安全、高效、快捷。原来政府部门下发的文件,各乡镇每周二、周五下午都要派人来取。自从使用政务办公系统后,只要办公人员每天动动鼠标,看看系统就可以完成公文传送、分发,节省了人员、车辆和时间,提高了办公效率。

    二是实现了面向企业和公众的可信开放服务。“以前,民办教育证、项目建议书、民办非企业证、机构代码证,这些证件全套办理下来可能要用半年时间,但在网上办理,效率非常高。”这是市民常院民在谈行政许可便民服务中心的好处。行政许可便民服务中心自2002年9月19日成立以来,已办理报件57155件,办结率达99%。

    三是济源“12345”便民热线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据了解,济源市12345便民热线从2003年9月1日开通以来,共接到群众反映问题的有效电话26.6万余个,成功转办率达50%以上。济源市12345便民热线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将120急救指挥系统合并在内,所有120急救电话由指挥中心统一受理,按照就近、就急、病人要求的原则,由120指挥中心统一调度急救车辆,从而加强了医疗急救系统的规范化管理,也避免了人力、资金的重复投入。

    四是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让百姓搭上电子信息快车道。今年10月11日,记者在网页搜索栏里输入“坡头蓼坞村薄皮核桃”,共出现了41个结果。有了济源新农村信息网,地处边远的蓼坞村薄皮核桃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与全国市场的对接,出现了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

    另外,当地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也是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建设的四个项目之一。系统是由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牵头,联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科技局、粮食局、气象局、畜牧局、农机局、农科所等十家涉农部门和网通、移动两大通信公司,依托市委组织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共同构筑的市有中心、乡镇有站、农村有点的三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该系统建有农业科技、涉农专家、政策法规三大资源库和连接市、乡镇、村、企业、种养大户的信息员网络,面向“三农”,开辟了免费信息服务渠道,搭建了农村政务互动平台,是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好帮手,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济源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王军霞表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农村实现信息化不能掉队,他们将确保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转,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让济源更多的农民走上依靠信息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