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为构建和谐内蒙古,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描绘了蓝图,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储波书记在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套、完善功能的要求,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水利设施体系、能源保障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报告首次将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与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能源保障体系建设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重视,反映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将下大力抓好信息化的决心和力度。
信息网络是信息化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体系是新的历史阶段将知识、信息真正形成社会资源、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途径,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快建设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信息网络体系,其实质就是要形成“第四大通道”,即信息大通道。
内蒙古东西狭长,地域跨度大,经济基础薄弱,“通道”不畅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内蒙古的公路、铁路、航空三大传统物流通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内蒙古经济腾飞做出重大贡献。信息网络体系作为自治区“第四大通道”,在内蒙古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集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通道构架体系中,不仅为使信息作为“资源”形成现实生产力提供了保障,同时它又作为一种必须的技术支撑为其他三大通道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因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加快“第四大通道”建设,成为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五”以来,内蒙古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触角已由自治区首府延伸至最边远的农村牧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全区行政村“村通电话、广播、电视工程”已基本完成;以“一网多用,农校合一”为特征的农村牧区信息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城乡之间“数字鸿沟”正在缩小;政务信息化已形成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网络体系,政务门户网站建设与应用效果明显。锡林郭勒盟电子政务建设在转变政府职能、服务群众、建设“阳光政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全区的示范;金盾、金税、金审、金财、金保等一系列“金”字工程建设逐步深入,越来越彰显出信息技术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威力。
总的看,内蒙古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显重要,但与构建和谐内蒙古,实现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尚不相适应,亟待加大建设力度,使其尽快形成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第四大通道”。
按照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要求,全区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和行业要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第四大通道”———信息网络体系的重大意义。正视机遇与挑战、成绩与不足,认真贯彻落实好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建设。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网络结构,重点推动“三网融合”,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尽快形成我区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二是抓应用。加大信息网络资源的普及、开发、利用与共享力度,利用信息网络体系整合各种经济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使社会经济形态由物质型向信息型转变;三是抓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有利于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与发展应用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信息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的保障机制,创造一个全社会重视、支持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和应用的良好氛围。